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素质优化策略

时间:2022-10-26 05:00:41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素质优化策略

摘要: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学生德育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的重要责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对高校学生工作和学生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新时期,辅导员应顺应时代变化,及时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具有使命性的工作。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优化心理素质

1.高校辅导员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已经成为当代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辅导员的工作执行“双肩挑”,他们既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又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对学生大学期间的教育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要求、新定位。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学生获得信息渠道不断拓宽,但也不断受到社会不良因素诱惑和影响。另外,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很多学校学生的数量急速上升,但生源质量并没有得到保障,还有其他一些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因素,造成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强度不断增加,身体和心理负担过于沉重。他们不仅承受的心理压力比普通教师大,而且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优化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新时期推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2.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

2.1工作强度增加,产生职业倦怠情绪。

在高校里,除了任课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管理几乎都被纳入辅导员的工作范围。除了一些高校在辅导员考核制度里规定的辅导员每月开班会次数、进学生宿舍次数、听课次数等量化的工作指标,还存在很多隐性的工作内容,比如奖学金评定、宿舍卫生管理、学费催缴、就业指导,甚至有些学校还细化到早上叫学生起床、晚上督促学生自修。加之学校一些部门之间协调时有疏漏,也经常造成辅导员重复劳动,工作强度无形之中加大了。教育部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超过1∶200,但事实上,随着大学的扩招,几乎每一所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比都超过这个比例,有的甚至远远超过这个比例,严重影响到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1],也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除此之外,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很多学生在青春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叛逆性强、心理脆弱、沟通障碍等,一些学生甚至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惑走上歧途,这些问题都需要辅导员及时了解情况并与学生耐心沟通,一点一点做心理疏导。在为学生分析道理的同时,辅导员还需要深入职业角色,投入自己的爱心、关心和耐心,甚至还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陪伴家人的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紧张的工作状态对辅导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考验,很多辅导员在繁复的工作压力中不能对自己进行良好正确的定位,逐渐产生了倦怠情绪,不仅影响了工作,而且给自己的生活和职业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有调查显示,超过80%的高校辅导员有精神上的压力,常常表现出不满、嫌恶、愤怒、反抗等情绪。症状严重者,还会伴随产生一系列的躯体化症状,如过度神经质、疲惫乏力、胸闷、失眠、心慌、头痛等。[2]

2.2工作性质特殊,心理压力过大。

辅导员是高校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主要力量,这样的工作性质就意味着辅导员不能像高校其他工作岗位一样拥有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或教学任务。辅导员不仅要随时掌握还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动,并及时将其向正确的轨道上加以疏导和指引,还要随时准备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作为学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到全天候保持通讯畅通并时刻准备投入工作状态中。在工作中,要注意工作方法,考虑周全,尤其是与学生打交道时,既要及时有效率地处理发生的问题,又要考虑到还处于成长期的学生的脆弱心理,尽量找到合适的方法,在教育的同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工作性质使辅导员持续处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中,即使在周末和节假日身心也不能得到真正的放松,一些刚走上辅导员岗位,还缺少工作经验的年轻同志更是如此。长此以往,一些辅导员自身身体和心理压力过大。有调查显示,4.4%的高校辅导员有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19.3%的高校辅导员存在着轻度心理问题[3]。然而,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却不能得到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重视,甚至长期被忽视。

2.3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得不到较好提升,缺乏职业归属感。

一些高校缺少专门的辅导员考核机构,制定的考核制度趋于形式化、表面化,特殊的工作性质也使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科研及学术活动,充电和提升的机会很少,在职称评定上没有任何优势。相对教师而言,辅导员工作中普遍存在“三多三低”问题,即分管的部门和领导多、面对的学生多、要管的事情多,而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学历或职称水平低、待遇低[4]。加之社会和一些家长、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不了解而产生误解,造成辅导员在本职岗位上缺乏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一些工作多年的老辅导员,看到自己与同龄的专职任课老师在工资和职称待遇上无法相比,感到多年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挫败感。这样的氛围势必影响刚走上辅导员岗位的年轻人,他们一般都是高校里比较优秀的毕业生,心中充满对新工作的憧憬,但残酷的现实是无法从前辈身上看到自我价值的,自然便产生了变动心理,转岗、辞职、进修,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工作上。

3.优化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对策

3.1建立科学的辅导员岗位考核制度,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建立健全岗位考评机制是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套科学的考评制度,能让辅导员看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密切工作量、工作成效与内部奖酬之间的关联性,才能使员工感到公平,激励先进,避免吃大锅饭,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应该收集、分析、反馈、考评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大方面,如:完成工作能力和效率、组织指导能力、思想品德修养、政治素质、奉献精神等,通过专门的考评机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也要与职务聘任、晋级、奖惩相挂钩,从而形成高效务实的人才评价体系。好的考评机制应该是一面公平的镜子,既奖惩分明,又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3.2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增强职业归属感。

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首先,在辅导员的选拔上就应该做到从源头把关,坚持“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动态中不断优化学生辅导员队伍,形成良性循环的培养选拔机制,使这支队伍的学历层次、知识层次、年龄结构逐步趋于合理[5]。其次,要明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协调与高校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避免只要涉及学生的工作就要找辅导员,使辅导员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切实地把时间用在更好地提升自己并为学生服务上。最后,为辅导员提供参加专门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习交流机会,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辅导员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养,鼓励辅导员专心研究业务,不断提高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地位,增强自我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

3.3争取社会和高校对辅导员岗位的认同,关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够良好地开展离不开社会和高校的支持与认可。首先,作为学生的第一监护人,学生家长与辅导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能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能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工作效果会事半功倍。其次,特殊的工作性质造成了辅导员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要全天候保持通讯畅通,随时准备接受学生咨询或者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事情往往琐碎繁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需要辅导员自身家庭对其工作的全力支持和理解,帮助其减少压力。再次,辅导员的工作要经常性与学校各个部门协调沟通。辅导员岗位是学生管理岗的基础岗位,学生管理的其他部门布置的大部分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辅导员这里,而有时部门之间的沟通不畅经常会导致辅导员重复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最后,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更加离不开学校的关注。高校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及时帮助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针对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的辅导员群体,也可效仿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辅导员互助体系,通过座谈会、体育活动等方式加强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机会,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工作困扰等,化解工作中的困惑,减少心理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不拘泥于心理咨询形式,在互动中使身心得到放松。

与其他专业课任课老师相比,辅导员负有更加艰巨的责任,不仅要管理学生的日常琐事,而且肩负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力量。所以辅导员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特殊性、使命性和重要性,调整好心态,明确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自己的工作为荣。辅导员要学会通过合理认知与不合理认知的辩论,消除不合理的信念。在实际工作中尽量消除不利的负面情绪,当面临着心理压力时,要自觉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压力,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减少抱怨,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问题,同时多利用时间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成长,提高自身的价值,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使自己的业务水平、生活质量、心理素质都能得到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认同本职岗位,不辱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

参考文献:

[1]张静.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194-197.

[2]李妍栾,艳娜.浅析高校辅导员心理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76-77.

[3]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7):667-668.

[4]黄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8):158-159.

[5]徐建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思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1):16-18.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的... 下一篇:实现学校档案管理目标科学化,彰显高校自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