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时间:2022-10-26 04:49:05

浅谈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

我国的数学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给予充分的重视。部分教师认为,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对于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和处理学生周围生活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无意顾及。这使得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极为薄弱,对生活中的事例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更谈不上将生活中的实例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行思考研究的能力。很多走向社会的学生甚至感叹在中学阶段所学的数学课程在工作学习中毫无用处。这个普遍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难道数学真的那么高深莫测,难道数学就只能在尖端领域中得以应用,或者仅供数学家们去研究一辈子的理论?答案显然不是。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处处留心皆数学。

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仅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将学到的新知再次应用于生活实际。针对每一节数学课,我都让学生拟出提纲:

(1)本节我们研究什么问题?

(2)用到什么数学知识?

(3)解决这类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例如,在学三角形的中线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将一块三角形的菜地平均分给两个人,如何分?”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会很感兴趣,进入主动研究阶段。通过动脑思考,动手画一画,学生有的能找到划分为二份的方法。这时介绍三角形的中线,利用其性质,学生便明白了其中的数学道理。他们会运用这个知识再去深入地探究:将三角形的菜地要是分给三个人、四个人……怎么分?

又如,学习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时,先创设情境:“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学生的描述多种多样。我给出问题:“你能用坐标描述自己的位置吗?”学生探究得出答案后,我再给出问题“你能用坐标描述我们学校的位置吗?”带着问题,学生去“探究―发现―应用”学到的知识,培养了能力,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

作为教师,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平时留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鼓励学生多思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自己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并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作定期交流指导。数学兴趣的培养、思维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日积月累,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其次,对数学理论的应用,不能简单地视为只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要站在数学应用的高度来认识,其着眼点应是对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和作用的分析。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经历探索、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消除“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毫无用处”的观念。

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中,结论由学生来探索,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有自己的新想法、新设计。研究性学习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后进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改变。研究性数学学习不但致力于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策略,而且通过广泛的课内外交流,为学生后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源泉。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学)

上一篇:网络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探究 下一篇: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