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舆情信息及其写作

时间:2022-10-26 04:07:19

浅谈舆情信息及其写作

众所周知,舆情信息在领导决策中起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非常重要,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所谓舆情,简单地讲,就是指公众的意愿和态度,亦即社情民意。

为领导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具有较高决策参考价值的舆情信息,为领导了解动态、分析形势、发现问题、科学决策、指导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谋作用。

一、舆情信息的选材渠道

舆情信息面广量大,纷繁复杂,选材宽泛,渠道多多。有些素材可以从他处原封不动地搬过来,但更多的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或变换角度,或更换语言,或删繁就简,或增添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建议。总之,多数情况下需要根据舆情信息的特点重新整理,不能一摘了之。一般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舆情信息线索。

一是走“上层路线”。就是从上级会议精神、上级文件、上级领导指示要求中选取素材。上级会议、文件涉及的往往是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甚至是中心工作,带有全局性和广泛性,必然引起极大关注。在重大工作部署中往往蕴藏着大量的舆情信息。关注重点工作贯彻落实情况,跟踪重点工作进展,可以找到有价值、有分量的信息。要紧紧围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工作部署及时开展信息的收集和报送。各级领导尤其是中央领导的讲话往往体现了对某项重点工作的要求,体现了上级部门新的工作精神,反映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关注点。要深刻领会各级领导讲话精神,及时掌握干部群众对领导讲话的反应。

二是开启材料“百宝箱”。我们要善于从调查报告、经验材料、情况反映、统计分析、各类简报中发现信息线索,挖掘加工,归纳整理,提炼升华,形成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根据教育部门报送的一份情况反映编报的《让网吧远离校园》,根据文化部门扫黄打非快报整理编报的《当前文化市场出现的几个问题不容忽视》等信息,不仅采用率高,还被相关领导批示。

三是从调研成果中转化。调查研究既是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收集信息的最佳渠道,也是提高信息质量的有效方法。充分利用各级各单位的调研成果,将有信息价值的内容,特别是对问题和对策部分进行整理,就会形成高质量的舆情信息。我们还可以从调研报告所揭示的深层次问题生发开去,再思考、再加工、再创作。

四是自媒体树上“摘果”。各类新闻媒体就像一棵结满果实的“信息树”,只要用心去“摘”,“果实”唾手可得。随着时代社会信息化,广播、电视、报纸已成为人们关注社会、了解社会、评价社会的平台,许多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就孕育其中。时评类文章反映的是作者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部分群众的意见。因此,可以通过解读媒体资讯,把握群众的脉搏和思想,了解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另外,还可以从大量媒体新闻中发现群众的关注点,寻找舆情信息线索。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舆情信息来自于对媒体报道的再加工,有很多舆情信息是受媒体报道的启发而完成的。

五是到网络海洋“抓鱼”。互联网信息量大、查询快捷方便,各方面消息、言论,正面的、反面的应有尽有,经常浏览,可以启发思维,激发灵感。可从各大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国际、中青网、南方网,各论坛,如强国论坛、新华论坛、新浪论坛、世纪论坛,各传媒网页,如新华传媒网页、千龙传媒网页、人民传媒网页等,以及有关宣传文化领域的网站或网页寻找线索,了解网民的思想动态,提炼加工舆情信息。可以说,要想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就必须进入网络这个浩瀚的海洋“抓活鱼”。

六是深入民间“采风”。社区广场、街头巷尾,民众聚集,多是舆情信息的发源地。群众茶余饭后的言谈话题,往往反映的是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抓住了群众的思想动态,也就抓住了群众的关注点。所以说,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到群众中去,听一听街谈巷议,多了解一些社情民意。如面对有些人在禽流感、洪涝灾害等面前表现出的疑惑、恐慌和迷信心理,就可整理编发一期《应对群众的恐慌迷信心理加以正确引导》的舆情信息。

二、舆情信息的编报

苦干固然可嘉,巧干则更让人欣喜。干任何事情都有窍门,舆情信息的编报也不例外。在目前形势下,大致有十个方面的问题,在舆情信息编报中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是要突出百姓主题。判断舆情信息优劣的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有助于领导科学决策。只要是对老百姓有好处,对国家有好处,对党有好处,对宣传工作有好处的信息,就是好信息。

二是要富有预见性。要善于根据社会舆情的变化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进展,发现和捕捉那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抓住舆情中的“热点”和工作中的“关键点”,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供领导了解“面上”的情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可以预测“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三是要培养敏感性。时时处处留意,事事件件用心。不仅要在平时抓热点、抓难点,而且在闲暇之余读报刊、听广播、看电视时,要保持灵敏的“嗅觉”,看是否有舆情信息的信号流露。

四是要注意敏感期。法定节假日、常规纪念日等特殊日期,常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比如,“七一”可以了解本地庆祝活动的安排,“”之前注意大学生、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元旦春节期间了解宣传文化活动安排并对节日期间开展宣传教育提出建议等。

五是要关注重大事件。每次重大突发事件都发生在舆情的集中爆发期。因此,密切关注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及时、深入了解民众的思想动态,对于决策者正确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群众对矿难事件、禽流感疫情、、美日动向等的反映,都是具有重要决策参考价值的舆情信息。对于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大事件,像国际争端、抗击禽流感等,要把握好信息报送的基本程序:事件发生后的思想反映,中央出台重大应对措施后的思想反映,宣传思想部门围绕中央和各地的重大举措开展工作的情况,对新闻宣传的评价,最后总结宣传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六是要有的放矢。要熟知上级的信息需求要点,按方取药,照题作文。信息需求要点反映了上级部门和领导在一个时期内需要了解的信息重点,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我们需要根据上级下发的需求要点,准确、及时地编报相关信息。另外,在报送书面文稿的同时,最好报送电子版,这样便于提高“命中率”。

七是要博学多识。要多学习、多研究、多借鉴,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要多看被采用的信息,研究好在哪里,探究写作特点。要不断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练就信息写作的“十八般”武艺,不仅能“移花接木”,还能“一花多果”,让信息素材的“百炼钢”化作自己手中的“绕指柔”。

八是要拟好题目。好的题目就像信息的眼睛,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曾拟写过这样一则信息——《该交的一分不少不该交的分文不给——许多农民不敬神仙敬文件把中央红头文件供上大堂》,就因为标题好,这篇稿子在各级评选中屡屡获奖。

九是要写个好导语。导语通常指信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是一篇信息的“开场白”,体现的是全文的主旨。导语应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其中最新鲜、最重要或最生动的事实,用最精练的笔法集中浓缩文意,便于人们迅速了解信息内容,起到先声夺人之效。

十是要选个好角度。要写好信息,选择角度是关键。同样的素材,角度一变,海阔地宽,世外桃园。角度是事实的一个侧面,是揭示主题的突破口。如何巧选角度?笔者的体会是,“仰视素材看俏,俯视素材看突,平视素材看棱,侧视素材看深”。比如,在社会舆情类信息的写作中,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重大政策、突发事件意见明确,反响强烈,有很多话要说,这样写起信息来就比较顺当。而有时则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这时就应该在巧选角度上做文章。从大处不好说就从小的方面入手,针对某些具体问题作述评;或者普遍认为如何之后,再详细说明某些特定人群、社会有关人士的思想反映。

总之,撰写舆情信息应先表明态度,是赞同、欢迎、高兴,还是反对、不满、愤慨,要说明白;后进行评价,说出它的意义、好处和作用;在阐明实质,体现了什么样的执政理念,向人们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反映了什么问题等;最后要说出群众的心声,可以具体说明群众有什么要求和建议,甚或一些表示决心的话语。为了避免主观、片面,可以在平时多了解群众的思想状况,到某些事件发生后立即站在他们的立场、角度思考、分析和想象,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社会舆情信息。

(摘自《秘书之友》)

上一篇:“公务员考核旨在治庸、治懒” 下一篇:定期清零 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