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跳远助跑教学法

时间:2022-10-26 03:32:01

浅谈跳远助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8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1-000-01

摘 要 众所周知,在跳远运动项目中,助跑是最为基本的环节,此项工作执行质量将决定了行为主体跳远后续环节的进行效果。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对于跳远助跑教学法进行探析,并且对于制约跳远助跑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更好的进行跳远助跑教学工作。

关键词 跳远助跑 体育教学 教学实践

跳远助跑教学,是针对于跳远体育项目中的助跑动作进行指导和锻炼,以便行为主体可以迅速掌握跳远助跑的教学方法,保证助跑动作的准确执行,这是实现跳远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一、跳远助跑动作的影响因素

在实际跳远助跑动作执行过程中,会对于其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就注定在探析跳远助跑动作影响因素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一)起动方式

一般情况下,助跑起动氛围行进间起动和站立式起动两种方式。具体来讲:其一,对于行进间起动方式来讲,加速过程比较自然,助跑节奏感较强,机体处于放松状态,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其二,对于站立式起动来讲,加速力度较强,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比较高的速度,相对来讲比较稳定,有着较高的准确性,更加容易控制机体动作,其缺陷在于技术动作变形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助跑状态

如果在助跑状态比较理想,即速度比较高,处于放松状态,保持较好的节奏感,能够比较准确的执行动作,就可以保证跳远后期动作的有效执行。当然,在如果助跑状态欠佳,其准确性自然难以保证。由此看来,助跑的步幅和节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速方式

在实际跳远项目中,助跑的加速方法也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其一,平稳加速,简单来讲,就是在开始阶段以比较慢的步频来进行,在此基础上慢慢提高,呈现出慢慢增长的状态,其最后几步的稳定性控制是比较关键的;其二,积极加速,也就是说步频始终处于较高状态,以便获得助跑速度,这种方式最后几步是依靠惯性来运行的。

(四)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分为两种,其一,内心环境因素,也就是在进行跳远助跑的过程中,能否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处理各种突况,保证比较正向的精神状态去进行;其二,外在环境因素,比如外部体育场所的情况,天气变化,风速风向等都会对于运动主体的助跑动作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二、跳远助跑教学训练策略

(一)保证稳定的起动方式

一方面,选择站立式起动方式者,应该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双足站立距离,膝关节弯曲度,上体前倾角度的一致性上,这是保证起动力量,速度,步频稳定性的关键所在;另外一方面,如果选择的是行进起动方式的话,就应该在保证速度,动作的前提下,依据自身特点,控制好身体姿势。因为两种起动方式各有千秋,应该依据其优点和缺点,趋利避害,以保证起动的稳定性。

(二)确保科学的助跑状态

科学的助跑状态是以助跑节奏和助跑速度来衡量的。如果助跑节奏和动作不均匀,出现了幅度过大的波动,很有可能导致试跳的失败,这是影响技术发挥的重要环节。对此,应该采用以下训练方法:其一,开展下坡跑和顺风跑;其二,确保助跑预备姿势,步长和加速情况的科学性;其三,计时跑,锻炼速度感;其四,节拍跑,锻炼节奏感。

(三)选择合理加速方式

上面我们提及到加速方式的合理性,也会对于跳远助跑准确性产生影响,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以下环节:其一,依据自身机体运作规律和习惯,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加速方式,以保证最优成绩的发挥;其二,对于两种加速方式的优缺点把握好,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其缺点控制上,保证助跑加速过程的顺利完成;其三,在训练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对应的加速方式,使得机体适应各种加速方式。

(四)注重应变能力培养

在实际跳远助跑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内外在因素,这些都会对于运动机体产生影响,从而使得助跑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应变能力的全面培养。具体来讲,其一,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心理暗示,自我放松训练的方式,使得运动时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这是保证助跑动作正常进行的关键所在;其二,控制好呼吸节奏,使得其处于正常状态;其三,提高运动机体应变能力,积极在各种突发自然条件下进行锻炼,使得机体能够应对各种外在变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跳远助跑动作虽然是一个很微小的动作,但是其对于跳远项目成绩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探析影响助跑准确性的因素,有针对性的制定训练方案,做到训练的人性化,趋利避害,将助跑动作做好。从本质上来讲,助跑动作的准确性,是处理外在环境,机体动作和运动主体三者关系的过程,只要能够使得三者达到高度统一的状态,势必会使得助跑处于较为准确的状态下运行。

参考文献:

[1] 许德顺.提高跳远助跑准确性的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2] 陈青.对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助跑准确性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3] 于学清,李凤雷,毛永,张宝峰.提高跳远运动员助跑踏跳准确性的理论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3(03).

上一篇:战术接应在足球比赛中的应用及作用 下一篇:奔跑吧,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