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探讨

时间:2022-07-12 12:52:13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11-000-01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市场化经济逐渐成型,传统的计划模式要必须要主动契合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否则将会与社会新形势脱轨。为此,本文就通过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 有效途径

随着国家对全民健身的号召,国内体育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升对身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如何从体育大国的局面全面转型为体育强国,如何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当下,高校招生出现了大规模扩招,随之而来的学生与体育教学质量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如何让高校体育专业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获取优质的就业信息,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扭转部分学生的极端就业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其一,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对象的增多,拉低了总体的教学质量,随着社会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对体育教学课程设立的类型也不断增加。但是,总体对比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可以发现,学生专业的综合水平产生下滑趋势。其二,就业渠道与学生培养工作没有形成无缝对接。就业形势的不乐观给师生带来了工作压力,即便学校会对学生的就业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但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对社会信息的及时了解,在就业层面上犹豫不决。与新时期信息脱轨的就业指导局面,未能使学生养成自己就业的良好规划。其三,多年以来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方式过于单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信息化空前迅猛,人们对体育专业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与专业知识,他们需要获取到更多的培养模式,来达到社会发展的速度需求,传统的价值观开始受到改变,对高校培养模式的创新力度也就随之加大。

二、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体育结合舞蹈

近些年体育在中国发展迅速,体育舞蹈发展也呈高速发展状态,体育舞蹈项目,它具有集休闲娱乐性、健身健美于一身,同时又作为一项社交礼仪活动,体育舞蹈具有服装美,舞蹈配乐美感十足,具有很高的欣赏性。体育舞蹈由两人共同配合舞蹈,即便是一个人的动作很好,舞伴配合不到位,动作不到位等等,这些都影响体育舞蹈的美感。男女身体的各个肢体部位的动作配合,以全方面直观的方式展示男性的阳刚与女子阴柔的形体美,展现出动态美与静态美。男女选手必须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才可以在舞蹈表演比赛中,展现出和谐、高雅的气质。自20多年前的国际标准化体育舞蹈进入中国以来,体育舞蹈在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大发展,在此期间,在体育院校体育舞蹈课开展情况很好,普通的大学已经陆续开展了群众体育舞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开展取得了质的飞跃,这对于体育专业人才模式的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体育结合游戏

比如说跳箱子练习,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五到十个大箱子进行跳上跳下练习,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单脚或双脚跳,慢慢使得腿部的肌肉力量变得厚实。另外,高校体育专业在进行单双脚的体育活动时,也应该在起跑的基础上,进行三到五步的跳跃准备,努力做到有效的时间内有效的跳跃距离,在一个娱乐氛围中激发学生爱玩的天性。与此同时,高校体育专业年龄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容易分散学习的注意力,对于课程的安排不能得到及时的完成效果,也容易产生叛逆抵制或者孤立的性格行为。因此,训练员要根据每个学生个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养方针,最大化的发挥肌纤维工作效率和相关肌肉的协调性,在游戏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大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力度。

(三)体育结合实践

本文以体育实践教学的中的篮球教学为例,在篮球突破技术中要强调突破时的技术规范,要技术连贯,切记不要带球跑。如果养成这种坏习惯很难改掉。在上面的基础上,要提高学生接球后能及时地向不同方向突破的能力。以及将持球突破与突破分球、急停投跳等动作结合运用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进行顺步(同侧步)突破方法练习、前后转身突破方法练习、跳步急停突破方法练习。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培养,使学生善于判断,掌握和理解团队的重要性,并会在比赛中及时,合理地运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进行多种创新形式的训练,体育专业学生对于单一的重复训练容易产生抵制情绪,降低继续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训练方式上,要进行阶段性的创新,增强该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与相关的游戏节目相互结合,比如跳皮筋,单脚绕杆等等,努力在保证训练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瑞洗.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08):02-07.

[2] 张娟容,程如意.从就业形式来探讨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J].2013(07):03-07.

上一篇:现代田径训练的特征与发展探讨 下一篇:对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