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 知行合一

时间:2022-10-26 02:11:34

一、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是“生活教育”,强调“生活”在“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这样的思想在当前锐意改革的新课程推进中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新课程理念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的地位,那么怎样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能坚持陶行知的这一教育思想,我们的教育就会生动,就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经常抱怨自己精心设计的一堂课得不到预期效果,也经常埋怨学生的思考不够积极,很无奈于学生对我们所认为的精警妙语表现出的默然,甚至杞人忧天般担心着如今学生的精神世界怎么如此荒凉……我们的煞费苦心只是一厢情愿:讲台上我们很深刻地品味着鲁迅的句子,学生在摇头;我们深情地朗诵着“田田的是弥望的叶子,叶子出水很好,像亭亭的的裙……”学生在窃笑。对此,我们无奈,甚至会恼火。

其实大可不必,正如那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身处于迷雾之中,没有从另一个角度审视问题。我们的苦恼在于我们的自我感觉完美,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影响力,殊不知,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学生需要的来自于充满新鲜的生活,我们作为师者脱离了学生的世界,却要求学生要关注生活、感受生活,真是强人所难。我们需要走进学生的世界,要改变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我们先看陶行知对教学内容的总要求:第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也就是说,教科书要有引导学生动手的力量,使学生的手从仅仅起握笔的作用中解脱出来,成为“万能的手”“开天辟地的手”。第二,“看它有没有引导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想了又想的力量。”一本好的教科书,要给学生以启发、以思考、以创造的作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根据上述三个标准,陶行知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总要求:“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上述标准和总要求,是否给了我们启示?归为最通俗的一句话就是将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陶行知把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有关健康的教学内容。第二类有关劳动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三类有关科学生活的教学内容。第四类有关艺术生活的教学内容。第五类有关社会改造生活的教学内容。显然,陶行知所要的教学内容,不是应试的内容,不是升学的内容,而是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内容。我们一定要明确,这些非应试的教学内容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坚持与生活联系,教育出来的人就是陶行知所说的“真人”,那应试目标又何尝达不到呢?

所以,教师首先应该知道生活的力量——生活是教育这棵大树的根。把“生活”带入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有的杞人忧天,怨天尤人都将远离我们。

三、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虽然书已是求知得一种工具,但生活中随处是工具,都是教育。创造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教师,不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要扼杀这种创造力。

苏轼有一首颇有哲理的诗——《琴诗》,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是说琴与指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如何产生美妙的琴声?苏轼的答案是:“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有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存在的价值何以体现?正如我们的教学,脱离了生活的基础,就如空中楼阁;学生的学习,脱离了生活,就如学习斩龙之术。孤立地“教”和“学”不彼此联系起来,又谈什么教师的创新和学生的创新?

陶行知先生谈到创新教育时提出“六个解放”,其中之一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和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学生得以解放,教师的空间和时间也会得以解放,那么对于社会上的热点就会更加以关注,对于生活的点滴更加敏感。教师将生活中的所得、旅游见闻与学生分享——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写成小短文和学生的随笔混在一起印发给学生,激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也关心自己周围的生活,关心自己周围的人。我们班里有几个女孩子的文章里总会洋溢着亲情的温暖,充满着对不幸的人的同情,表达着内心的感动,也有对班里一些事情的看法。这些文章经常让我的眼睛湿润,从中我感受到孩子的单纯善良,甚至感觉她们就是我的老师。在互动中各有所得,教学相长,“知”与“行”也就统一了。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浅述错误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