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神话看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观

时间:2022-10-26 01:27:46

从中国古代神话看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观

摘 要:神话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想源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早期历史神话可以反映先民的世界观、哲学观以及思维方式,因而从神话中我们可以一瞥一个民族社会的思想发展脉络。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瑰丽丰富,本文将从中国早期古代神话的角度出发,探究其中所反映出的朴素唯物主义观,揭示出中国古代神话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中国神话;混沌;阴阳;朴素唯物主义观

自春秋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起,无论宋明时期的“格物致知”,还是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中国哲学向来讲求经验、实用,故而朴素唯物主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接下来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神话角度出发,分析其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混沌”之说

中国最早的哲学认为,世界由混沌之气而生,至老子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就是混沌之气,由混沌之气演阴阳二气,生天地人三界,继而万物生。很多人认为这里的“道”是唯心的观点,实则不然。老子所谓“道”,指的是自然规律,也是源于自然,源于物质。《道德经》所言,即是对远古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做一详细阐释,继而探讨治世之道。

至宋明之时,程颐程颢兄弟更是强调“格物致知”,从世间万物中探寻世界万事万物运行之道,继而思考修身治国的良方,亦是源自朴素唯物主义的“气”是世界本源的理论,因而朴素唯物主义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第一体现在于对“气”的崇拜,在远古神话时代则表现为“混沌”崇拜。《天壳》说“浑天之说,天地如鸡卵,卵中黄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黄白既分,是开辟也。”就是说天地本为一片混沌,世界产生于混沌之中。而南方神话的“开天地”说也讲到是“子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将混沌时人也。”也提到了天地混沌之态。说明在中国古代普遍相信混沌之气是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是由“气”这一物质构成的。

《庄子・应帝王》中说“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试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强调了遵从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即延续老子之物质之“道”。这里运用了神话的方式,将混沌比作了中央之帝。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帝”等同于“神灵”与“祖先”,也就是说混沌是中央之帝的始祖,又一次印证了混沌创世神话的可靠性,也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古代对于“混沌”的崇拜。

而《山海》中,有记载了“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这里的神鸟当相似于凤凰,或三足乌,而“浑敦”即“混沌”,应等同于太阳。古人太阳崇拜极盛,因为只有太阳能包纳一切,吞吐一切,涵盖一切的大光芒。这又进一步突出了混沌在中国古代的巨大意义,是包纳一切的万物之祖,是世界本原。

二、远古龙凤神话中的“阴阳”哲学观

之后,中国人关于“气”的理论发展出“阴阳”之说,认为一切都应讲求阴阳和谐之理,所以为万事万物划分了阴阳之别,正如日为太阳,月为太阴;雄为阳,雌为阴等。这一点在远古龙凤神话的发展中就可以找到源头。

中国祖先神在春秋战国时发展成伏羲女娲两人,一雄一雌,一阴一阳,蕴含阴阳二气孕育人类之意。在关于伏羲女娲的图画中可见,伏羲女娲一雄一雌二蛇交尾,女娲手持画圆之“规”,意指“天圆”为阳,伏羲手持画方之矩,意指“地方”为阴。女娲身侧有三足乌图案,指太阳,伏羲身旁有蟾蜍图案,指太阴,从而达到绝对的阴阳平衡,实现太平。至汉代追求大一统,二龙祖先神再度变回唯一的龙祖先神,也是同时包含阴阳二气,意指阴阳并存,再度说明了阴阳和合方能成神,才有孕育后代的能力。归根结底还是对自然之气的信仰。

中国古代有“凤为雄,凰为雌”的说法,与伏羲女娲双龙一样,也是要实现阴阳平衡,强调阴阳二气共同创世之论,而当龙凤图腾合并时,人们却说龙为雄,凤由雄转而为雌,后世称帝王为“真龙天子”,而皇后则为“凤驾”,应当也是为了追求阴阳平衡。中国传统中这种对于气息平衡的执着与中国信仰“气”的朴素唯物主义观不能分开。

三、“五行”学说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

春秋战国时,阴阳家提出“五行”学说,有进一步发展了中国“气”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将混元一体之气细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并作出详细的论述。他们以日常生活常见之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归结为世间一切物质的生成发展的根本,五者相生相克,各自独立又能合而为一,即均出自万物原初之气。

之后,人们详细阐述,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对应天上金木水火土五星,象征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也能对应东南西北中五方、眼耳鼻舌口五官、心肝脾肺肾五脏、青赤白黑黄五色等等,可以说万事万物不离五行,人们应对一切问题都要考虑五行关系。

包括在中国古代政治中,也体现了五行的意义。黄帝时期的虞代尚土德,色尚黄;夏代为木德,色尚青;商代为金德,色尚白;周代为火德,色尚赤。秦所以灭粥,是因为秦尚水德,水德胜火德,诸如此类。中国古代“正色”说强调很广,与五行学说的流行脱不了关系,孔子的“恶紫可夺朱也,恶郑声之乱乐也”,说明五色审美的色彩规范已经上升到了“礼”的范畴,可见五色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其初步的含义,这也是前文所说的中国将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应用到修身治国的实用主义上的表现。

四、结语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远古神话中体现着中华早期先民对于世界的认知,继而发展并影响了中国早期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这启示我们,不仅要注重前人的学理研究的总结,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提出自己的思路,寻求对传统理论的新的思考,批判地继承发展,这才是促使国家思想发展,继而实现整体国家实力强大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陈鸣达 《论古代神话及其对哲学的影响》.南京政治学校学刊.1985.第1期.

[2]曹敏杰 《神话与西方文学》.燕山大学学报.2002.第2期.

[3]宗白华 《中国哲学史提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4]林伟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人关系”辨析》.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5] 袁珂 《中国神话史》.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6] 潜明兹 《中国神话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打开批注之窗,促进个性化阅读 下一篇:高中政治教学中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