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转型期政府管理的新挑战

时间:2022-10-25 11:18:57

应对突发事件:转型期政府管理的新挑战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公共突发事件问题日益显现。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社会结构失衡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受到冲击等等。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灵敏完备的应急预案和信息反馈机制以及构建科学的现场应对管理制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府管理;科学应对

经过60多年的执政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执政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不断丰富。面对一系列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成功的驾驭了现代化建设全局,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社会生活也保持了基本稳定。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社会突发事件也随之增加。因此,如何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新问题。

一、突发事件含义的界定和分类

对于突发事件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展,在这方面西方发展的较早,所以研究的比较深入,尤其是在对城市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处理、善后处理方面,以及对个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反应在救援中的作用等都处于领先地位。

(一)突发事件的含义界定

广义上讲,“突发事件是人们对于偶然发生事件的总称。”具体来讲指的是事前难以预测或无法预料,在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前兆的临时突然性事件。具有时间紧迫、场面转瞬即逝的特点。

另一种说法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它包括来自社会的,也包括来自自然界的,如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或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刑事案件,甚至出现全面大规模混乱、暴动、武装冲突、战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样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可以看山,突发事件都具有突发性、广泛性、紧急性和危害性这几个特点。

(二)突发事件性质的分类

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划分,主要有:自然性突发事件、事故性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1.自然性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指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或者人为的破坏形成的生态环境失衡而引起的突发事件,一般统称为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应对自然灾害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称之为防灾减灾。

2.事故性灾害引起的突发事件。主要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和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工矿企业、建筑工程和公共场所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等。一些人盲目追求物质利益或政府监管不到位,社会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增长的趋势。这些重特大事故由于损失和影响巨大,都需要政府进行管理。

3.公共卫生引起的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紧急动物疫情和其它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事件。

4.社会安全引发的突发事件。是指事前毫不知情,突然发生的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此类社会动荡事件具有突发性强、规模大、易升级等特征,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二、突发事件的成因分析

突发事件的成因十分复杂,往往一件事情包含着很多因素。因此对突发事件成因判断,应综合考虑,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查找。本文对于其主要成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介绍。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自然性灾害频发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在带来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也对自然实施了过度的开发和索取。对自然资源的过渡掠夺和环境污染,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失衡,引发各种极端性气候增多。加上中国地质构造复杂、地理环境复杂和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实国情,都导致极易引发疾病和自然灾害事故。

(二)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以致权力监督乏力

“现在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公共安全保障基础相对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必须加大力量,加强立法,增强权力监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三)经济全球化导致传统文化价值观遭受冲击

近代以来,中国相继经历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民族文化变革,传统的道德思想体系及其说教功能弱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信仰危机。遇到突发事件的发生,由于匿名、模仿、感染、暗示、顺众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就会失去理性和责任感,不满情绪借机发挥,表现冲动而具有攻击性。

三、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

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会给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忧患意识,加强风险和危机的管理,采取有力的举措,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爆发。

(一)探索新形势下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处理突发事件的最住措施是建立事前预警化解机制。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日常规划和设计中必须要融入一种风险管理意识,经常性的评估所在地区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同时,转变经济增长观念,建立有关社会冲突的制度安排。为不同意见开辟正常的对话渠道,使各种社会冲突都能纳入到秩序的范围内。在日常宣传上,要充分利用各种报刊、广播、电视培训班等公共教育手段普及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技术,加强突发事件的应对素质教育。

(二)建立灵敏完备的应急预案和信息反馈机制

一个好的突发事件预案,可以对缓解突发事件的危害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突发事件发生复杂的情况要求政府必须全盘考虑,从高层次上去观察研究问题。必须整合各方部门,充分搜集基础信息和资料,并在预案中保留一定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反馈机制建设,要依靠科技力量和相关单位密切关注,平时它们监视着每一个特定的事件多发环境,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就会对监视范围内每个细小环节做出反应,激活反应系统,并发出信号通知相关系统或负责人,达到及时处理,避免造成重大突发事件的目的。

(三)形成科学的现场应对事件管理制度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政府有关部门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成立囊括多个部门的指挥机构。“主要领导人应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澄清问题事实,遵循现场第一的指导原则,贯彻以人为本、及时化解、依法处理的处置原则。并迅速判断事件性质和危害程度,当机立断,立即做出反映举措,及时控制局面。引导事件发展方向,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同时重视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在事件发生后往往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就是非政府组织。他们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专业知识和经验都很丰富,与民众的沟通也更为直接。事件处理过程中,在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置上不宜心慈手软,要依法严惩挑头闹事骨干和不法分子,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并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处理在事件中负有过错的相关责任人,安定民心,重新塑造政府形象。

突发事件的出现是政府无法避免的问题,不同的应对措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政府要依靠迅速科学的处理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甚至化挑战为机会,使政府管理更上一层楼,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金融危机与我国航运制度安排 下一篇:论高职院校法律事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