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验情境的教学设计お

时间:2022-10-25 08:24:32

基于实验情境的教学设计お

1 概念的界定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教学方式也是教学的要求.一个精心设计的实验可以集中呈现要研究或探索的物理现象,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杨振宁语),经历、体会和感悟科学家面临的困扰和思考,模拟他们的探索过程.因此,物理实验包含着丰富的知识资源,具有巨大的智力价值和激励学生情意品质的能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环境中师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和客观环境所构成的情与境的总和.知识蕴含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与合作产生,并在情境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情境促进知识的建构,构建知识、技能和体验相互作用的平台.

基于实验情境的教学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基础上,通过实验现象,选择性的表达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搭建思维活动的平台,让学生把实验现象作为解决问题的起点.经过思考、讨论、探索,并最终独立或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的体验.基于实验情境的教学使物理学习成为既有愉悦的心理体验,又有客观的感性认识的有效意义的学习活动.

2 基于实验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式

2.1 基于实验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通过设计实验,呈现实验现象,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对新的实验现象进行讨论,或者对前置概念辨析,最终理解或揭示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基于实验的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式,如图1.

2.1.1 下发调查问卷

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一个教学主题展开之前,教师设计一定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可以是经典的佯谬,或是对生活现象直观的认知,或是以往教学中学生的典型错误等,也可以组织学生预习,并提出自己的疑惑.如在加速度教学之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查阅资料,了解正常的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身高发育特点,并绘制“年龄-身高”图象,描述身高随年龄变化的特点.

(2)用热壶烧开一壶水,测量不同时刻的温度,绘制“时间-温度”图象,描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谈谈加速度对速度的影响.

2.1.2 小组讨论,提交答案或疑惑

按就近原则,把4~6名学生分成一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成员在独立完成问卷后的讨论活动,主笔写下问题或疑惑,形成“问卷反馈单”.组员较少,便于灵活组织;学生认知水平相当,容易互相理解,对于不具备普遍意义的问题,可以在组内解决;由组长概况出组内问题,避免了学生个人直接在老师或全班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欠成熟或错误的答案而可能引起的尴尬,能更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想法.

2.1.3 教师统计,明确问题

问卷反馈单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问卷反馈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从而调整教学过程的难点和重点,确立课堂教学的主题.通过反馈单,还可以发现学生的真实想法,找出问题根源.如在“电表改装”一节的教学前,“问卷反馈单”中突出的问题是“电流表为什么会有内阻”? 在“瞬时速度”一节的预习中,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当Δt0时,[SX(]Δx[]Δt[SX)]就表示瞬时速度”意义.教师根据“反馈单”提供的信息,从而确立实验要呈现的现象.

2.2 设计实验

用实验现象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知,是本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设计简洁的实验过程,呈现清晰、显著的实验效果,是教师在备课中的难点.教师在准备实验装置时,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做实验器材,增加学生对实验装置的亲切感.在演示或学生操作实验之前,要交代清楚实验设计过程和目的,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重视实验思路的培养.实

能定理的适用条件,适用范围.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牛顿运动定律和动能定理的各自优势,潜移默化的学会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将知识学活,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并且为什么要这么用.

5.2.3 实际应用

教师活动9 利用课本例题,引导学生阅题并且学会审题,在多媒体上展示学生计算过程,评价分析后总结正确的解题过程.

学生活动7 思考并计算解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将知识实际应用,提高解题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5.2.4 小结

教师活动10 总结本堂课学习内容,重,难点.并强调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优势.

5.3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运用类比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数学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体会学科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涉及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们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习惯.

上一篇:作为一门科学的哲学 下一篇:论如何开展有效的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