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引资思路与策略

时间:2022-10-25 08:17:51

湖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引资思路与策略

“十一五”时期,湖北面临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如何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特别是如何利用好外资,读加快湖北在中部地区的率先崛起十分关键。过去20多年,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实践,有值得学习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要吸取其教训。我们不能再走东部沿海的引资线路,而必须加快实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引资思路创新,走出一条把引资优化与产业优化紧密结合起来的发展之路。

为什么不能再走东部沿海的引资线路

10年、20年前,如果说湖北省未能成为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一块热土而有所遗憾的话,那么,再用10年、20年硬要按照东部模式把湖北省打造成承接传统制造业转移的密集区,或者说走东部的老路,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再走东部沿海的引资线路?原因可以说出很多,归根结底是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老路不能走,也走不通。主要理由我们可以列举以下几点:

第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与以往的外资进入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当前,以现代服务业及高端制造、研发环节转移为主的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兴起。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与以往的外资进入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变一是投资主体从港台中小企业为主转向海外跨国公司的进入为主;二是投资项目从一般加工组装项目转向基地型项目;三是投资规模从小型分散投资转向组团投资:四是投资方法从办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转向办独资企业或兼并当地企业方式进入;五是投资产业从主要集中投资制造业领域开始转向服务业及高端制造等领域。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及其带来的变化,对湖北实现高起点上的产业发展和引资目标,可以说是天赐良机。如果我们盲目地重走东部沿海的引资老路,就将不可避免地丧失这一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东部沿海的引资模式已对其产业结构优化带来明显的阻力。在东部沿海一些地方,发展加工贸易一直是其主要的引资方式,或者说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引资模式。如广东省2004年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仍然占到全省进出口额的70%左右。由于东部沿海经济依托外需市场,长期鼓励发展这种引资模式,对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具体包括:(1)因为加工贸易的产品技术和市场控制在外商手里,使其产业发展一直趋于低级化,或者说处在国际分工的产业低端; (2)致使外国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大量流入东部,使其资源与环境压力日益突出,限制了新兴产业的落地生根;(3)造成区域内制造业结构趋同化,如长三角地区的工业构同率达到90%,对其产业升级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十分不利。湖北经济当前亟需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如果我们照搬东部沿海的引资模式,那得到的将不是外部的推动力,而只会形成湖北产业优化的阻力。

第三,中部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缺少市场动力。“十五”计划之前,中部~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沿海加工贸易产业向中部转移,以吸引外商向内地投资,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出现成规模的加工贸易搬迁转移。比如,湖北省2005年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只有9.43亿美元,而且2003年至2005年在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所占比重连续三年下滑。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市场动力。产业转移并不是简单地把工厂从沿海搬到中部,其实质是市场转移。现在东部愿意转移的加工贸易产业,实际上都是一些被迫要退出市场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轻工玩具、塑料用品、家用电器等,这些产业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本来就靠低价销售,缺乏品牌竞争力,而在国内市场上又呈现饱和竞争状态,不论内资、外资企业都肯定不愿意去承接这种没有市场的产业转移,尤其是在进一步市场化条件下,湖北是否有必要按照东部的引资线路去复制沿海的加工贸易产业模式?政府可以引导,但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市场的推动力。

第四,西部大开发中出现的产业转移教训必须吸取。在西部大开发中,除了国家投入巨资建设基础设施外,当地政府也推出各项优惠政策,以吸引东部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军西部,实现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但结果令人遗憾,西部近10年来不但产业优化没有实现,而且形成了高能耗、高污染为特色的产业结构。比如,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和宁夏的高能耗产业均占工业的70%以上,西部变成了高能耗产业发展的“乐园”。造成这一结果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西部一些企业和当地政府紧紧抓住“资源”这根“救命稻草”,走的却是一条“贱卖资源”的招商之路;二是一些东部难以容纳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则借“开发西部”之名和被当地各项优惠政策吸引而纷纷搬迁西部。出现这样的产业转移,教训十分深刻。我们提出不走东部沿海的引资老路,其中就包括要防止把东部不能容纳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或项目,在所谓“产业转移”的幌子下挺进中部,或者落户湖北。

加快湖北产业发展需要有引资新思路

不走东部沿海的引资线路,就必须加快创新湖北产业发展的引资思路,如何创新々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子?这不单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需要实践。我们认为,要创新湖北的引资思路,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引资工作中的盲目性、片面性、随意性,把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放在优先位置。

究竟应该如何推进湖北产业发展引资思路的创新?从总体来说,我们需要牢牢把握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根据湖北产业发展的目标需要,通过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以加快湖北经济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条总的思路。我们要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和原则,在引资的各个环节上实行思路创新。具体来说,至少应该有五个方面创新:

1、引资内容创新:由主要吸收外国资金向稀缺资本要素转变。引进外资实际上包括了资金、技术、品牌、人才、管理和经营方法等各种资本要素。过去的20多年里,东部沿海的招商引资,更多的是看重其资金功能,有不少地方引进的只有资金或划作资金投入的低水平设备,这在早期国内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是有必要的,但现在国内资金供应已十分充裕,外资作为资金补充的功能已经明显下降,我们必须转变思路,实现由主要吸引外国资金向稀缺资本要素转变。也就是说,湖北的引资需要更多地注重吸收资本的技术、品牌、人才、管理和营销经验等稀缺要素,尤其要把着重点更多地放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上,放在制约湖北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以及产业链中研发、设计、品牌和关键设备技术的引进上。只有坚持以技术为导向的引资思路,才会真正地提高湖北利用外资的质量。

2、引资领域创新:由重点投资制造业领域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湖北是一个工业大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业制造领域吸引外资肯定还要占大头。这里说的转变,不是要退出制造业领域而只投资服务业,它强调的是不能再像东部沿海过去引资那样,长期停滞在制造业低端领域。我们要有“跳出工业抓工业”的思路,要通过吸引外资加速湖北工业制造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进程。推进引资领域创新主

要体现在:(1)引资重点要加快由制造业低端向中、高端领域转移,向生产制造的上、下游产业领域扩张。(2)加快制造业领域中生产业的引资,推动为生产服务的研发、供应、品牌、营销和金融等产业环节的要素集中,培育一大批以生产为主的专业公司。比如,东风汽车公司与雪铁龙集团合资建立汽车工业金融公司就代表了这一发展方向。(3)加大对国际服务业外包的引资力度,使之成为湖北引资的新亮点,尤其像武汉这样的大城市,更要在承接国外服务业外包的国际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率先把武汉建成承接跨国公司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础。

3、引资途径创新:由鼓励外商绿地投资向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转变。过去外商投资规模小,多采取中外合资建厂的方式,而现在跨国公司已成为外商在华投资主体,除了在某些技术优势领域独资建厂外,更多地将采取收购兼并的投资方式进入。我们必须适应外商投资的新变化,不能为了引资而引资,不能再鼓励外商投资高消耗、高污染领域。今后应该更多地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或者推进战略引资,创新外资进入的新途径。主要包括:(1)鼓励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或收购兼并省内国有企业股份,投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以加快产业的技术升级,(2)鼓励跨国公司在湖北投资建立公司或地区总部、技术研发中心、市场营销中心、跨国采购中心等,以引入跨国公司的技术、品牌、管理和市场渠道,(3)外国有些公司有技术,有开发能力,但没有市场,而我们往往是有市场没有技术,可以通过相互投资,或兼并外国公司,开辟引资新渠道。我们要通过引资途径创新,引导国际资本与国内产业资本实行更有效融合。

4、引资手段创新:由只重视引进技术向消化、吸收和创新技术转变。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要引进技术,但是,不论引进技术还是购买先进技术,都需要重视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而不能盲目搞技术移植或“拿来主义”。没有消化、吸收,没有创新,引进技术后就难以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性,容易成为外国技术的附庸。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引资中“重引进、轻消化”的观点,把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作为引资、用资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一要加大企业对引进技术的第二次投入,把吸收、消化外来技术放在比引进技术更重要的位置:二要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开发新的专利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三要开展与跨国公司对引进项目的合作研发,共创新一代技术成果,实现双赢。只有加快引资手段的创新,才会真正实现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加快湖北产业发展需要有引资新策略

当前,在如何迎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途径或策略上,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移植东部沿海过去实行的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引资策略,用低成本、低门槛吸引外商投资及产业转移;二是加快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的引资策略,在高起点、高效益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

显然,要加快实现湖北崛起的产业发展目标,我们只能而且必须选择第二种途径和策略。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快打造好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五大承接点:即大市场、大产业、大企业、大工程、大园区。这也是湖北引资模式创新的基本着力点。我们要通过不断强化这五大承接点的引资功能,以达到我们预期的引资目标。

1、大市场。市场是整合国内外资源的基础,更是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主要推动力。实践表明,市场开放度越大,吸引外资的效果会越好,引进技术的程度会越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北武汉就提出过“两通”起飞的战略,后来收效甚微,主要是市场的开放度太低。比如,号称“中国第一街”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就远不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开放度,如今义乌小商品城每天都活跃着120个国家的6000多商人,这里不仅万商云集,而且吸引来国内外大量投资。所以,当前湖北要搞好招商引资,最关键的是要坚持“开放先导战略”,加快打造或建立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拥有强势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大市场,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其中,最重要的切入点还是要依托湖北武汉大交通、大流通的基础与优势,努力拓展现代物流大市场。我们要尽可能地引进国际大型的现代物流公司,搭建起国际化的现代物流平台,并以此承接国内外大量产业资本的转移或汇入。

2、大产业。主要指拉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提升产业的集中度与竞争力。尤其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是做大做强产业的重要途径,又是接受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比如,目前我国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四省构建的纺织产业集群,已占到全国纺织总产值的73%。总出口额的70%、总利润额的87%。要实现纺织产业向中部转移,就必须采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靠零打碎敲是无济于事的。湖北纺织业虽说是其主导产业之一,但纺织产业集群还属于低成本型集群,产品档次较低,难以进入高价值市场。为此,我们要加快纺织技术创新,推动纺织产业集群由低成本型向创新型转变,推动企业由OEM方式向0DM方式转变,走多品种、小批量、高质量的道路。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苎麻纺织业,在推进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引国内外关键性企业的进入,甚至吸引跨国公司在集群内设立研发中心,搭建行业内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平台,强化产业集群的自我创新能力。我们要通过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式吸引外资,带动起一个产业,延伸一条产业链,扩展为一片产业群,构建一个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湖北有效吸引外资和接受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支点。

3、大企业。市场竞争的主体是企业,国家在经济领域的竞争优势一般要通过企业的竞争优势来体现。迄今为止,尚未看到哪个国家未拥有强大的公司,能在全球经济中占先的。对于湖北省来说,如果我们不能打造出拥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就不能拥有吸引外资的有效载体,就只能靠出卖资源或在低层次上利用外资,那是非常危险的。湖北省是国家的老工业基础,国有企业较多,我们要通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为同行业的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源尽可能地向有竞争力和控制力的大企业集中,并树立主业的技术优势,发展自主品牌,只有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去吸引外资。比如,东风汽车集团的利用外资就是湖北的一个亮点,它通过产权资源的不断整合,先后与雪铁龙、PSA、日产、本田、起亚等众多跨国汽车公司实行多元的国际合资合作,推进联合技术开发与自主技术开发的结合、中外联合品牌与自主东风品牌的结合,去年销售额已达1000亿元左右,并已踏入国际汽车市场。我们要推广“东风模式”,把湖北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与吸引外资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加快武钢、武船、武重、武锅等大企业的引资步伐,包括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或股权收购、重组等,使之尽快成为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点。

4、大工程。“十一五”时期,湖北仅汽车行业规划的项目为281个,投资548亿元,而且国家还有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安排在湖北,我们要利用国家重点投资或批准投资的大工程,通过政府招标的方式,吸引国内外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参与工程建设或设备投标,引进国外先进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比如,三峡工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建三峡之前,我国在超大型水轮发电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方面是一块空白,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实行国际招标时,我国政府要求来投标的跨国公司必须拉一个中方的制造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必须有一台发电机组全部由中方企业制造,实行软、硬技术一揽子的转让方式。结果,当左岸机组全部发电之前,中方就已经完全掌握了超大水轮发电机的设计与制造技术:而在三峡右岸电站12台机组进行招标时,国内企业不仅中标了8台,而且已经把自己设计和制造的超大型水轮发电及相关技术设备出口到国外。我们也应该以重大工程为依托,通过对工程中引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加快推进湖北某些领域的关键装备开发,包括轿车生产设备、大型激光制造设备、集成电路生产设备、高速轨道交通设备、大型船舶工程设备、高效清洁发电设备等等,均可仿效“三峡模式”。通过大工程的招标引资,既可以使大型工程建设成为高水平引资的重要载体,又可以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大突破。

总之,我们至少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努力,在更高的竞争层面上去打造湖北产业引资的承接点,并使之转化为湖北产业结构升级的增长点,从而逐步形成高质、高效的湖北产业引资模式。

上一篇:我国跨国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中国不能错失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