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时间:2022-10-25 07:44:37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师生关系现状和问题的梳理,概括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和教师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指导和建议,提示教师应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营建良好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221-02

1 师生关系现状及问题

师生关系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独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伦理关系、社会关系、心理关系、教学关系、法律关系等构成的立体的、动态的人际关系[1]。

鉴于师生关系涉及到的教师、学生要素处在多样复杂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中,是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个体,很多学者在进行师生关系研究时所着重的视角也各有差异。其中影响较大的研究视角为交往理论视角、后现代教育思潮视角、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及新课程改革视角等。以不同的哲学基础为出发点,研究者们呈现了师生关系的基本现状和一些问题。

李婷(2011)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归纳了师生关系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校园安全和道德问题突出;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个性及特长发展;不能做到平等、发展、多元化地评价每个学生;情感交流缺失严重;请客送礼等社会不良风气污染校园等。

刘经兰(2011)总结了一些调查表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仍片面强调学生成绩,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平等对话。学生的独立意识、权利意识增强,开始不甘于教师的控制,使师生矛盾冲突日益凸显。

付光槐(2011)结合众多学校教育中的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师生关系存在着依附性,冷漠化,功利化和师生冲突不断等问题。基于存在主义理论的观点,他认为师生双方都要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存在而得到尊重,师生关系之间应是一种互为主动的关系。

师生关系现状不很乐观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也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收获。如,纪莉莉,周亚亚(2011)总结到目前关于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范围涉及较广。主要提到了师生关系的测量、结构类型研究,发展特征及性别差异研究,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研究、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及与学业成就等方面。而付慧娥等人(2011)通过修改屈志勇的《师生关系问卷》,随机选取武汉市某高校3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业、地域、年级、学业成绩等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支持性、冲突性、满意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被调研大学生师生关系学生总体评价满意度为一般,这与很多以往研究的结论也类似。陈春莲(2011)分析了师生关系的“交往互动,平等对话,个性多元和关心理解”这四个基本特征。她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下,教师的理性权威形象和话语霸权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被打破,人格平等意义上的非线性的师生对话需要积极提倡。进而提出要在教育交往中构建“主体间性”[2]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构建“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在课程学习中构建“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

从文献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国内师生关系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不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摆脱“师道尊严”高高在上的妄尊意识;不会做到尊重差异、科学评价;不愿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和思想共享。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没有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的结果。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背离了让学生活泼生动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的宗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日益强调师生关系要注重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沟通型师生关系。

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以上众多研究和调查表明,民主、平等、沟通型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深远影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关键的要素,师生关系本身就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载体,是影响教育活动顺利有效地完成和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人生过程的重要阶段;它不仅体现教育价值,还体现师生作为人本身的价值[1],是不可逆转、不可复制的特殊人际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学生道德发展及其水平提升;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成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有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人格特征中的乐群性、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人格特征中的世故性、忧虑性、紧张性呈显著负相关[4]。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能起到示范、榜样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亦大有益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提升专业情感、意识等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拓宽、加深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创设较好的合作平台;为专注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搭建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为设定专业发展目标明确基本方向等。

在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学科队伍建设日益成熟、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日益关注“人本”的背景下,创建“平等、民主、对话、尊重”内涵的新型师生关系已是教育发展和时展的迫切需要。

3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指导

针对目前师生关系中的突出问题,考虑到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本文中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着重提出了第45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专业标准》还从多维度对教师如何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给予了细致指导。在专业理念和师德的维度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领域;专业知识维度中“教育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领域;专业能力维度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多个领域中,都传达出教师要以“学习者为本”,注重培养“平等、民主、对话、尊重”内涵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意识和做法。

3.1 关注个体,尊重为基

人文主义强调:每个人在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专业标准》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中,要求细化为尊重生命,关爱学生生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维护其合法权益,尊重、信任并平等对待学生。教师能做到“关爱、平等”地信任、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共鸣和思想交流。“教育教学的态度和行为”中,表述了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个人修养与行为”中对教师衣着、语言和举止文明礼貌的要求也都体现了对未成年学习者的尊重和关怀。

在“教育知识”领域中,要求“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这些要求是在深入了解学习者的特点和特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思想,同时兼顾群体意识的做法;是关怀个人、尊重个体的充分前提。31条的“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反映了教师在处理学科教学知识时,要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符合学习者特点、水平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在“沟通与合作”领域当中,虽然第55条“了解中学生,平等地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有泛泛而谈之感,但也表明师生关系是要打破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高高在上的状态,引导教师要做到“平等沟通交流”、民主公开地与学生对话。

3.2 提供支撑,创建为先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现代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该以新型师生关系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和创造适应学生发展的环境。例如,《专业标准》中谈到的“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有效调控教学过程”,这几点从教育教学环境的创设着眼,强调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需要师生共同营建教学内容和环境相配合的大氛围;只有在默契配合的大氛围中才会学有所得,教有所长。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每一个中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氛围;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47条和48条表示要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和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等这几点,从宏观概念上提出师生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同伴社会交往中,要创设积极的、自由的、创新引导的、适合学生特点的学校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这是比课堂教学环境更大的校园环境的构建,是更具广泛意义的学校教育环境的构建。

此外,在“57条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中学生发展”和“58条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这两点要求中可见:建立有效的师生关系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协助和营建校外教育环境。作为社会个体,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多元而且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创建良好的校外教育环境和平台,使学生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有机地融合和互助,是对学生发展的全方位支持和培养;也是教师寻找教学共同体、进行合作教育的专业发展思路。

教师要明确“以学习者为本”,尊重、信任学生的专业精神,同时也要具备在教育教学环节中“创设氛围、提供学习支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在《专业标准》中也有细致体现。

3.3 运用方法,引导为主

建构主义观点提倡在教学中使用抛锚式教学。即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事件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和生成学习,亲自体验,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这种理念反映在学校背景下的师生关系中,主要在《专业标准》中的以下几点要求中有体现:“13条引导中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适应社会的能力”;“39条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41条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及“43条引发中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这几点标准要求教师在师生相处中应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对学生展开指导和培养,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协助、鼓励学生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自主思考;结合学习者的发展规律指导其学习、设计符合自身状况的学习计划,有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有效的分级分层教学,并从认知知识、认知能力、认知策略方面给予学生帮助。

而“49条指导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发展”和“53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这两点要求则指出教师应利用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德育、智育、心理发展等给予全面的建议和指引。教师需要通过强化专业发展知识来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和协助,并通过指导过程逐步提升个人专业发展能力。

3.4 关注过程,发展为标

发展到现今阶段的建构主义,被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是很多心理学派理论和应用的精华集合。其教育教学理念的核心还是要通过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心理氛围的营造以及对个人幸福的关注等多方面来实现对学习者的最全面发展,实现“完人”教育。《专业标准》通过以下几点要求体现了对学生发展的重视:“10条将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中学生的全面发展;12条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中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40条激发与保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以上要求,关注学习者最基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尊重学习者个体的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全面的个体;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充分符合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要求。作为行为示范者,作为学习引领者,作为思想启迪者,教师在推动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综合素质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锻造自身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4 结语

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已由对教师数量的注重转向了对教师质量内涵的要求。《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经过数年的调查、研发、讨论和设制最终形成征求意见稿,是教师教育领域令人欣喜的大事,是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的必要之需。教育教学领域中关于师生关系的讨论和研究由来已久,它也会在教师专业发展系统化的背景下更受关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是指导教师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精辟导言,势必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1990―2008)[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0.

[3] Collins,Brown&Newman.Cognition Apprenticeship:Teaching the Crafts of Reading,Writing and Arthmetic[J].In L.B.Resnick(Eds),1989.

[4] 姜立利.初中生师生关系与其人格、交往归因的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5] 李婷.新课改下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与反思―― 基于后现代主义哲学视角[J].新课程研究,2011(2):29-30.

上一篇:幼师视唱练耳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下一篇: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