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课堂提问 促学生发展

时间:2022-10-25 07:23:52

抓课堂提问 促学生发展

提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在课堂交往中师生对话、生生交流成了课堂交往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教学的成与败,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本文结合我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导。

一、现象:

镜头一:《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

上课开始,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物品。

师:什么是面积?(学生回答不出。)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讲台上这些物体的表面在哪里?

(一个男孩兴冲冲地跑了上去,向大家演示着摸了一个物体的表面。)

师:这个球的表面在哪里?

师:摸一摸,这个瘪了气的篮球的表面在哪里?

师:摸一摸,这个盒子的表面在哪里?

男孩在这方面总比女孩积极,先后有三、四个男孩很兴奋地跑上去摸物体的表面。)

师:对这些物体的表面你们有什么感觉?

镜头二:《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生活中象这种形状的物品很多,我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这么一个易拉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摸一摸这个罐头有什么感觉?

生:光光的,滑滑的。

师: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上、下是圆圆的,左右是弯曲的。

师:能不能说具体些?哪个圆给大家看一看。

(一个学生举起易拉罐,将上下两个面指给大家看。)

师:这两个圆在这个易拉罐里相当于上面和下面,在上面的叫上底面,在下面的称之为下底面。

师:你对底面还有补充吗?

生:上下底面都是圆。

师:这两个圆的大小怎样?

生:这两个圆的面积一样大?

师:大家对圆柱还有什么感觉?

生:圆柱会滚的。

师:会滚的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出。)

师:象这样会滚的,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圆柱的侧面,侧面是个曲面,是不是? ……

二、分析:

1、思考的空间有多大? 上两个镜头中可以发现象这类改“满堂灌”为“满堂问”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我用将其中一位教师的提问全部罗列出来,发现这位教师一堂课竟提了94个问题,如此细小而繁多的问题使学生陷入了问题的海洋,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镜头一为例,如此“满堂问”看似为学生指明了思维的方向,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在这热闹的背后,究竟有几个学生体验到“物体表面” 的感觉,即使少数幸运的学生有了这种体验,他们思考的空间又有多大? 如此问题,不要也罢!

2、互动交流有多广? 代教学中,交往的意义日渐彰显。何谓交往,简言之,就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达成某一目的而进行协调、沟通,进而达成共识和联合。在课堂教学中,虽说,教师问学生答不失为“师生互动”的一种方式。但是象“镜头二”这种乒乓球似的师生来往是真正的互动吗?从课堂中教师的表现来看,教师的地位还是坚不可摧,高高在上,主宰课堂,学生受教师的支配,主体性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所谓的互动也只是教师问,学生答,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罢了。

3、问题意识有多深? 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提不出问题,是不是表示学生丧失了提问的能力?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三四岁的孩子,他们天天都有问不完的问题,到了幼儿园孩子的问题还是挺多的,随着年龄的升高,孩子的问题却越来越少,直至没了问题。面对这种现象,反思一下,教师有没有责任? 问题意识,想说爱你不容易!

三、思考:

1、要善于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 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维,触动感情,提高兴趣。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创设境情,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要善于用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心灵门户的开启与关闭,应当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应当是决定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因为,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他们心灵的门户,就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从而走上活泼、主动发展的道路。因此,用巧妙的提问来吸引学习注意力,是我们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

3、要善于用提问拓展学生的思路 是为了使学生开动脑筋、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的却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几十个人。这几十个人,有各自的生活经历,有各人的性格爱好,有各种各样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如何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这是我们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习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以提问来促进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4、要善于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 功的教学工作者,都十分注重向学生讲授新知识、新概念的方法和技巧,以强化学生的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得到长久保持的有效方法,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措施。但我们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巩固旧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新知,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加以重组、改造,真正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强化。

因此,我们的提问就是要善于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获得、强化新的知识、新的能力。如在教学中可用归类提问、对比提问、演译提问、归纳提问等形式,揭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作者单位:溧阳市西平小学 江苏】

上一篇:如何卖出情人节后的玫瑰花? 下一篇:聚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