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才生:报业先锋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2-10-25 07:17:17

岑才生:报业先锋的传奇人生

河南新野,本是中华大地上一个普普通通的地方,因孕育了华夏岑氏而又显得极不平凡。这里曾孕育出征南大将军舞阴侯,南宫云台二十八宿之一始祖岑彭,南北朝文学家岑之敬、岑德润父子,唐代一门三相岑文本、岑长倩、岑羲,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等。岑氏名人辈出,蜚声於世。随着几次大迁徙,岑氏後人迁至沿海,後越洋往东南亚发展,甚至远达欧洲、美洲等地。

在香港,有一位年届八十六岁高龄的岑氏後人,风华正茂时已经是报界奠基人,耄耋之年仍然是无私奉献者。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老报人,更是乐於奉献的豁达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始终保持在前进的姿态。

他就是岑才生先生,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作为一代老报人,无论何时,他都从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因为心有良知璞玉,所以笔下铸道德文章。作为一位奉献者,他燃烧满腔赤诚,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躬耕报坛 终成业界翘楚

岑才生1922年出生於香港,身为世家大族的长子,他自幼受书香门第的熏陶,中学毕业於香港名校英皇书院。随後,他进入了香港华侨工商学院夜校进修。同期,岑才生就进入《华侨日报》工作。《华侨日报》是其父岑维休先生於1925年创办的,是香港出版最早,历史最长的中文报纸之一。虽是家族企业,但岑才生是从《华侨日报》营业部的一名普通职员做起的,边工作边读书。正如他所言,他就像一个学徒,一步步靠自己的努力成长起来。而正是凭着那股刻苦勤奋的精神,他对报纸业务日臻熟识,渐渐崭露出从事新闻工作的天赋。

1949年,为了进一步摄取国外办报经验,开拓《华侨日报》的新闻业务,岑才生远赴英国深造,先後进入英国知名的三家报社实习。一面接受专业训练,一面访实践。9个月的时间里,他受到全方位的报纸专业培训学习到先进理念,写了不少新闻特稿发回香港,在《华侨日报》上发表。内容涉及领域颇为广泛,包括英伦三岛风光人情、英国侨旅生活以及工业发展趋势,尤其是对当时英镑贬值的专业性评析,受到了香港金融界专家的关注。返港後,他将文章整理成书,结集《英鳞爪》一书出版发行。不久,他还编辑出版了《报纸》一书,具体介绍了当时报纸的组织、排版和印刷过程,以及他对报纸的深刻认识。由於该书数据翔实,图文茂,深受读者欢迎,成为当时香港报业工作者掌握业务知识的读物。

1952年,为了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拓宽视野,岑才生先生再次远涉重洋,前往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经济学。一年半後,他获经济硕士学位。凭藉着广阔的知识背景和出色的工作业绩,1960年,岑才生先生被提升为《华侨日报》经理,直接协助父亲开展工作。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他以自己的国际视野大刀阔斧地对《华侨日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得其弟岑佑生之助,建立无线电访车队,提高新闻效率,据新闻报导领先位置;其次,引进美国GOSS厂的全自动高速轮转印刷机,对报纸的印刷进行提速。1982年,《华侨日报》增置MCB植字机和NCP-3、MC-101计算机排版机,率先将分类广告等栏目用计算机排版、计算机竖排、胶版印刷等。技术的进步,使得《华侨日报》跻身於世界先进报刊行列。

1985年,父亲岑维休先生去世後,岑才生先生出任《华侨日报》总经理。他秉承父志,铭记责任,用智慧指引事业前进。当时的《华侨日报》作为香港三大中文报纸之一,是获得政府承认的,有资格刊登法律性广告文件的媒体,其报导的信息具有法律效力,可作为证据使用,足见《华侨日报》在当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此外,《华侨日报》报导内容广泛,世界新闻、香港新闻、经济、体育、教育、新界、社团、娱乐、副刊、文化等各版均受读者欢迎。报纸针对香港市民多来自广东的特点,辟有广州和广东省各县的新闻栏,派出得力人员专驻广州访和负责联各县,及时传递新闻信息,成为华南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中文报纸。《华侨日报》出版的台湾版、英伦航空版、国际航空版成为世界华人解香港和祖国信息的重要窗口。

八十年代後期,香港掀起移民浪潮。当时《华侨日报》的股东也要求撤股移民,考虑到股东需求,岑才生先生做出出售决定。1991年,《华侨日报》被《南华早报》收购。同时,岑才生先生要求《南华早报》留下所有以前《华侨日报》的员工,保证不会有一个员工失业,答应为《南华早报》服务三年。岑才生先生就是这样,严於律己,宽以待人,知人善任,时刻想着员工利益,因此很多员工都愿意跟着他,成为共事十多年甚至是几十年的老搭档。在笔者访当日,有一位老员工就谈到,自己从1971年开始跟岑才生先生工作,至今已近四十年,足可见其人格魅力与领导智慧。

驰骋报界四十载,岑才生先生以其进取之心与敬业精神,为业界树立了典范。当向他请教怎样才能办好报纸、做好新闻报导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两个字――真实。他说:“以前办《华侨日报》时,我们就特别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文章要经过核实才会刊出,不实信息从来不虚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位老报人以自己的经验教诲我们,《华侨日报》的成功就是来自真实报导。在从事新闻工作的生涯中,岑才生先生担当起“社会良心”的重任,真正成为一位“无冕之王”。在1974年至1994年这二十年间,他一直担任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其间还担任了国际报业协会香港区副主席、英国联邦报业协会委员香港区召集人,现今他仍担任着香港报业公会名誉会长。可见岑才生先生在报界中享有着极高的声望,堪称是业界翘楚。

服务社会

谱写奉献之歌

从报界退身後,岑才生先生紧握经济发展潮流,创办了香港华侨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华顺置业有限公司,从事房地产和股票买卖等投资,成功完成了家族事业的转型。一直以来,岑才生先生都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他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社会服务中,尽心竭力为香港奉献着。虽担任的职务达四十多项,他乐此不疲,执著於“尽量做好工作,尽力帮助别人”的信念,以行动谱写出一曲奉献之歌。

范长江曾说过,“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後已的。”岑才生先生就是这样,从做报人起,就将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理想。早在1953年,刚从美国学成归国的岑才生先生,会同香港著名儿科专家李学良先生、香港大学骨科葛捷臣教授、建筑界陈南昌先生等七人创办“香港残废儿童救济会”,後改名为“香港弱能儿童护助会”,随即开设大口环根德夫人儿童医院,岑才生先生曾任义务秘书。该会兴建了整个东南亚第一家儿童骨科医院,救助残废、弱能儿童,现今成为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实习基地之一。

作为报人,岑才生先生始终坚信:办报不是关乎个人的事业,更重要的是担负着一种责任,要关注民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因此,他积极利用公众媒体的力量来唤起社会爱心。一直以来,岑才生先生坚信“教育是社会繁荣之本”,为教育事业出钱出力、奔走呼号,奉献良多。1960年,岑维休与岑才生父子率先在《华侨日报》上提出举办“读者救童助学运动”。此举得到全体员工支持,纷纷慷慨解囊,资助贫苦儿童入学。这个运动後来成为《华侨日报》每年举行的大事,通过在报章上刊出捐款人的姓名、事、捐款数目以及受助人的学校、姓名等情况,掀起了香港的慈善热潮。三十多年来,此项助学运动共筹得善款近亿港元,受惠儿童150多万人次,受资助学子14多万人。

另外,致力於青年工作的岑才生先生,在现今86岁高龄仍担任着全港青年学艺比赛大会荣誉会长。“全港青年学艺比赛”始创於1975年,当时岑才生先生与一批社会热心人士有感於香港青年处於”欧风美雨“的冲击下,逐渐疏离祖国传统文化,社会上青年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为了加强香港青年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兴趣和认识,陶冶青年性情,改善青年风貌,成立了民政署赞助下的全港社团联合主办的“全港青年学艺比赛”。现今,“全港青年学艺比赛”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史,赛事也由最初的五项扩展至十九项,参赛者涵盖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学生及在职青年,近年人数更达二万多人,应邀担任评委的教授、学者、专家逾百人。更为重要的是,从1978年起,大会举办“青年学艺讲座”,邀请著名学者、专家作专题演讲,印发讲义免费派送,以培植青年良好的国学根基,激发他们参赛的兴趣。每年大会於九月、十月举行的颁奖典礼及优胜作品展览会已成为香港学界、艺术界的盛事,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了本港青年的学艺水平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致力於教育事业的岑才生先生,还担任着多个学校的校监、校董等,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都可以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他对教育工作可谓是倾尽全力,全面奉献,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今他仍担任着香港中文大学校董、香港树仁大学校董等职。2005年,为表彰岑才生家族对香港新闻事业与香港大学新闻教育所作的贡献,香港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专门成立岑维休书室。

岑才生先生也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参与了很多政府公职及社会团体活动。他说:“当更多的人参与政府公职及活动时,政府与市民的关会更加融洽,市民对香港会更有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1971年,岑才生先生被委任为市政局议员,後获委任至香港东区区议会议员,之後被推选为议会主席。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奔波在参政议政第一线,尽力为香港市民谋福祉。自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後,他再次被选任为香港特区基本法询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推选委员会委员以及港事顾问等职。港事顾问(全称香港事务顾问)是回归前後中国政府以“国务院港澳办公室”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名义,聘请香港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担任事务顾问,这是香港社会中一支重要的爱国爱港力量。作为报界代表,岑才生先生和其它顾问一起,在中英陷入对抗状态的几年里,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奔走呼,广泛听取和传达来自香港的声音,为保证香港的稳定繁荣和平稳过渡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岑才生先生曾四次访问北京,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就事务建言献策。回港後,他将大陆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变化,以文章形式发表在《华侨日报》上,加深了港人对大陆的认识,对促进两地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岑才生先生的社会公职除涉及报界、政界、教育界之外,还涉及工商界、文化界、卫生界、同乡会、宗亲会等。在今年四川地震发生後,他带领铜锣湾街坊福利促进会捐款30万元,表达对区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可以说,岑才生先生为社会奉献是无私无畏,赤诚如火。为了表彰他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早在1967年,岑才生先生就获委任为太平绅士,曾获港英政府颁授M.B.E及O.B.E章。2002年,香港政府为他颁授银紫荆星章,对其四十多年来致力於社会事务,奉献文教事业进行充分肯定与褒奖。而他承诺要继续为社会服务,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情桑梓倾洒满腔热诚

家乡亦是岑才生先生萦绕心头的情结。虽然生长在香港,但在父亲的家国情怀的熏陶下,岑才生先生对家乡恩平可谓是一往情深。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岑维休先生便捐资百万元在江洲镇兴建了江洲中学。当时偌大一个江洲镇,竟没有一所完备中学,岑维休先生此举可谓是造福桑梓,极大地推动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1994年,恩平江洲镇政府为表彰其父的爱乡兴学精神,特铸造一尊铜像,屹立於江洲中学校园。此後,岑才生先生又捐资帮助建设江洲镇侨联大厦、大江中心小学、江洲医院、恩平电视大学、东北雁小学、江洲镇水泥道以及县人民医院、县体育馆等,其父子对家乡恩平市的捐助金额共近700万元。

国之将兴,教育为本。在回报家乡时,岑才生先生依然致力於文教事业的发展,他认为付出於教育事业,是为家乡的繁荣和国家的强盛储备人才,这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1993年,江门五邑大学海外基金会在香港成立,岑才生先生又率先捐资100万港元,斥资20万元用於五邑大学恩平楼的建设。现在,他还担任该基金会的义务司库。

1993年,岑才生先生偕同夫人回到了故乡,应邀出席江洲镇和江洲中学成立10周年庆典。在参观了江洲辖下四个管理区和江洲墟後,他感慨良多,在会上盛家乡建设日新月,祖国改革开放政策英明正确,期望海内外乡亲同心同德,精诚团结,为使家乡更加繁荣富庶,尽心尽力。他在江州中学建校10周年大会上表示:“匡扶社稷诸善举莫过於兴办学堂,培育英才,我将继续父业,为家乡之繁荣,民族之万世强盛,为教育事业之振兴再添绵力。”殷殷赤子情,溢於言表。

岑才生父子乐善好施、造福桑梓的仁行义举在家乡人民中传为佳话,在1993年3月31日召开的恩平捐资公益事业表彰大会上,岑才生先生被授予最高荣誉“金匙奖”。同年11月,江门市人大和市政府分别授予他“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和“江门市区贡献奖”,选任他为恩平市政协委员。

後记

醉心於教育事业的岑才生先生,可谓是育子“有义方”,“教四子,名俱扬”。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均深造於美国名校,可谓是造就一家子的“国际型人才”。子女们虽未再涉足报业,也是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问及岑才生先生的教育良方时,他笑言,“他们是不同学校、不同行业。我一向是让儿女们自由发展,不束缚他们,让他们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其实,这样一个慈善宽厚的父亲,在他的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中,子女们成长在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中。有了这样的父亲做榜样,儿女怎能不出色呢?

虽已年届86岁高龄,岑才生先生仍然是精神抖擞、言谈清晰,每天还要回公司处理事务,且还身兼着多个社团职务。当问及岑才生先生的养生秘诀时,他道出:“身体经常要动,脑袋经常要用,饮食上也要注意适可而止。”一语破的,难怪耄耋之年的岑才生先生仍有如此热诚与活力,“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岑才生先生现今还担任着香港孔教学院副院长,致力於推广孔教思想,传承儒家文化,光大孔子精神。据他透露,今年10月份,他将以宗教界的身份再次出访北京,届时中央统战部等领导将会见代表团。难怪他笑言“自己想退都退不了”,这真是一个不服老的“战士”,用行动书写出一篇“不服老的报告”。这就是一个年过八旬的大学者、大慈善家的大气象。

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祝岑才生先生越活越年轻!

【人物简介】

岑才生先生,祖籍省恩平市江洲,1922出生於香港,太平士,美大士、英O.B.E章、置集主席、铜锣湾街坊福利会主席、香港防痨心脏及胸病协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院士、香港大学荣誉院士,香港特政府授紫星章。任市政局、香港主席、全港青年学艺比赛大会主席、香港公主席及名、世界中文主席、香港基本法委委、香港特推委委、港事、香港中文大校董、香港仁大校董等。“江市市民”,任恩平市政委。

上一篇:张国强:把一生献给体育 下一篇:尹德川:三个梦想 毕生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