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构良好的师生互动

时间:2022-10-25 06:31:52

浅谈如何建构良好的师生互动

面对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社会,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产生帮助和影响的途径和方法。近些年来,幼儿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积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之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建构良好的师生互动:

一、彼此接纳,关系和谐,形成师生互动的前提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前提,师生之间应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孩子往往是先“喜欢”还是“不喜欢”老师,然后再决定“接受”还是“不接受”老师的教育。我班有一个孩子,他比较任性,我们对他经常进行批评教育,因此,他对老师十分排斥。为了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我尝试着和他做朋友:在角色游戏中,他想做理发师,我就请他帮我理发,一边夸他手艺好,一边让大家都来理发;在自由活动时,我给他讲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缩短了彼此心灵之间的距离,慢慢地,他开始把心里话告诉我,我也给他送去温暖和爱,为他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便于更好的教育。

二、分组教学,人人参与,提供师生互动的机会

进行分组教学,减少幼儿人数,大大提高了幼儿个体与教师交流,交往的频率,为师生互动提供了机会。如在语言谈话活动“假如我是爸爸(妈妈)”中,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回答问题,由于孩子能力的差异,课堂时间的约束,往往进行师生互动的人数都是不多的。提出的一个问题通常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儿却失去思考和解答的机会。而在分组教学中,人数少了,教师可以充分地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并且可以有目的地进行交流和交往。而且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可以及时捕捉到第一组幼儿的情况并且调整教学方案对下一组幼儿进行教学,在反思和实践中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关注幼儿,捕捉主题,创造师生互动的条件

《纲要》指出:教师在师生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关注对方的行为是师生互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任何行为得不到对方的注意和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纸盒,鼓励幼儿制作玩具。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创意,对于幼儿的盒子绘画造型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激活了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从而取得了丰富的和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借助情景和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选择地直接提出主题,“推动”幼儿学习。这样他们就会以十二分的精神和兴趣参与其中。

四、耐心等待,适时介入,构成师生互动的关键

活动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例如:在益智区,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时,重点是要求幼儿自己寻找出物体间的规律,进行简单地排序。长时间的探索会使得他们的探索热情消退。这时,教师应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指导幼儿尝试新颖的排序方法。在此,老师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判断,找出介入幼儿活动的最佳时机,避免出现皮亚杰常说的:“当我们教授幼儿某个东西时,我们正妨碍了幼儿的创造力的发挥。”

五、创造环境,有效引导,发挥师生互动的实质

我以前认为互动就是要解放孩子,让孩子动起来,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可是结果却是幼儿变得自由散漫。通过学习《纲要》我认识到,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和裁决者,更不是机械的灌输者或传授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还应让幼儿有感性的认识,在游戏中给予相应的和特别的指导,使孩子在师生互动中真正的得到发展。

当然,《纲要》中的师生互动还不仅仅如此,我们必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学习新纲要,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经验,适应幼教改革的趋势,做好教师的每一天工作!

(江苏省镇江市新区社发局教研室)

上一篇:让民间奇葩走进幼儿园 下一篇:让记录伴随幼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