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时间:2022-10-25 06:07:51

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摘 要: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强调,要充分认识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作用。近几年,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国家助学政策的落实,学校硬件建设逐步完善,师生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等等,都体现了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关心。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队伍的结构问题。多数的农村教师是“民转公”的中老年教师,仍以中专学历为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教师占据很大比例,而音乐、体育、美术、实验操作等方面的教师就很少;小学教师中,语文、数学教师多,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教师很少甚至没有。虽然课程是按照上级规定开设的,但任课教师不能保证,课表形同虚设。目前小学英语和信息技术课情况堪忧。绝大多数英语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不少英语教师发音错误,加上教学设备简陋,英语教师很大程度上是以讹传讹。信息技术课也同样缺乏专业教师,很多学校干脆不开这些学科,要么是有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或者让学生自学。

(二)地域分布问题。年轻教师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工作,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年轻教师少之又少,特别是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编制缺口还是很大。由于农村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学校规模较小,按现行比例制定的教师编制显然无法满足这些学校的需求,特别是一些村小和教学点的基本上“一人一校”。

(三)教师编制缺陷与待遇问题。一方面是教师紧缺,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有编不补”,因为贫困地区地方财力困难,空编一直难补。教师大量缺编,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岗的教师,他们必须承担起本不应该是他们的任务。很多课程不能开足开齐,影响农村教育质量。还有一些地区在编教师存在吃空饷的现象,部分在编教师不去教学找代课教师替他们上课。

1994年1月1日实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06年9月1日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尽管农村教师的工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教师与当地的农民相比工资已经改善了不少,但是与当地的公务员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农村教师的报酬、福利和社会地位普遍较低,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很难落实。工资拖欠时间长、工资增长缓慢、曲解政策现象严重。

(四)教师的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不稳、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十分突出的问题。由于存在这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是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是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生源流失严重。新教师工作后收入低,面临着交通、生活、就医、子女求学、就业等诸多困难,使部分教师工作不安心。留不住人才,大部分青年教师一有机会就上调或“跳槽”,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农村中学校教师的现状,显然不能满足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的需要,甚至可以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瓶颈。因此必须改善目前这一现状。

(一)重视农村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继续加大国家对农村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为教师资源的合理配制提供坚实是基础。要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和倾斜政策吸引具有教师资格人员到农村任教,从而大力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把城市学校确实优秀的教师派到农村学校工作,农村的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提高,不走过场、落实到位。调整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对所学非所教的教师,组织定期培训并通过考试来认证培训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进步发展。

(二)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使其在办学上有明晰的思路、得力的措施、过硬的本领、创新的意识、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要求农村教师从单一的技能培训向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学习能力和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转变;从一纸文凭定终身的传统思想向倡导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转变,积极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和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和促进拔尖人员的成长成熟。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被招募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最少一个学期,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采取“短期支教”,“兼职支教”,“送教下乡”,“送培下乡”,“特级教师讲学团”到农村送教,缓解农村学校紧缺师资不足的矛盾。

(三)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来。本来农村中小教师编制就严重缺少,但不少地区考虑到“县级财政部门根据编制部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拨经费”,为不增加财政开支,大都不愿意增加编制或有空缺编也不使用,这样就出现了有编不补的现象。要树立动态管理编制的意识,根据变化的情况及时调整、确定编制,及时补充或裁减教师。核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注意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为农村中小学配足、配齐和的教师。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调整优化师资结构。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国家统一发放,由国家财政全额或省级财政按比例分摊,并按时足额拨付到教师的工作卡中。

(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条件。一些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学校无宿舍、无食堂,外地教师均居住在由教师改建的集体宿舍中,生活配套设施缺乏,教师吃饭、洗澡十分不便。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着力解决农村学校布点分散、教师配置不合理、办学效益低下、教育质量较低等突出问题,扩大规模效益,改善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农村学校建设标准化,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缩小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加大针对农村校园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使所有农村校舍符合办学条件标准。

总结:农村人口的数量占我国的人口总量比重大,要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农村的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困境的突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整体环境的改善、制度的变革是互为促进的,无论是选拔、退出机制、培训模式、交流方式、编制核定、待遇保障、增强“为农服务”的意识、增加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不断推进改革才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走出困境的重要办法。

参考文献:

[1] 袁桂林.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诸政策评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9(2);17-20

[2] 农村教育发展待解教师编制之困.[N].中国教育报,2009-4-8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研究 下一篇:Analysis of Australia Wine Industry Using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