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的可持续性发展初探

时间:2022-10-25 03:54:03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的可持续性发展初探

【摘 要】 本文以西安外国语大学“律动阳光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的支教具体实践为例,阐述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重点从支教对象、团队成员组成、团队文化、时间、媒体宣传、理论联系实践等方面论述了推动暑期三下乡支教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可持续性发展;西安外国语大学

一、“可持续发展”和“大学生三下乡” 的提出

1、关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后来,可持续发展观被运用到,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或永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2]

2、关于“大学生三下乡”

三下乡,是指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1996年12月中央宣传部、国家科委、文化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通知》,1997年正式开始实施。

二、“大学生三下乡”“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三下乡”与“可持续发展观”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大学生三下乡从提出,到今年已经被不断实践和深化长达近20年。在这近20年的时间内,大学生三下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得到强化。大学生三下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例证。

大学生三下乡,能够把先进的文化、卫生和科技带到乡村偏远地区。先进的文化能够改变落后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观念,先进的科技有助于落后地区生产力的提升、甚至是质的飞跃,先进的卫生服务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的医学常识和就医观念。从根本上而言,大学生三下乡能够不断平衡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发达与落后地区的差距,对于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等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三下乡的主力军,首先从自身而言,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卫生知识、能够获得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能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学生带着文化、卫生、科技下乡,不但有利于作为接受对象的乡下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传递者大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总体而言,大学生三下乡是一个双向共赢、有着积极意义的活动,大学生向工农群众学习丰富的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经验,有利于大学生自我的提升。工农群众向大学生学习文化理论、经济发展信息和先进科学技术,利于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理论知识的提升,促进和带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大学生三下乡”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实践角度讲,大学生三下乡支教做为三下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比较曲折、困难的实践过程。大学生三下乡支教要想获得实质有效的效果,必须做到支教对象的可持续性、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团队成员组成的可持续性、团队文化的可持续性。此外,还应发挥媒体宣传报道,及时向社会传达支教信息。只有实现这些基本的要素,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生三下乡支教的可持续性发展,真正落实三下乡到实处。

1、支教对象的可持续性

支教的对象相当于是受众,受众必须是固定的、可续性的,这里所谓的“支教对象”,从宏观上讲,指的是支教的大区域必须是固定的,一方有一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从微观上讲,支教的具体对象必须是确定的,例如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个群体的文化水平是不一样的,服务方式也必定存在差异。支教的具体对象应该是小学,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内在的持续和发展。只有支教区域具有固定性、支教对象具有可持续性,才能建立完整的支教服务体系和机制。

通过表一可以看出:“律动阳光”志愿者队2011年第一次支教到三原县,由于先前没有进行实地调研支教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终没能持续支教。在借鉴经验基础上,到乾县丈八完小进行调研和协商,最终签订支教协议,于2012年第一次支教,并在2014年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最终实现了支教对象的可持续性。

2、团队成员组成的可持续性

大学生三下乡的团队相当于是“传播者”,在受众固定和可持续的情况下,传播者也应该保持可持续性和固定性,因为固定可持续的传播者,能够最全面和最深层次的掌握受众的特点,能够最实效可行的实现三下乡的效果,使三下乡得到最大力度和最深层次的实践。从事实角度而言,团队内的大学生会不断面临毕业,意味着老队员的离开,团队需要重新建构。这就需要团队不断做到“老人”带“新人”,做到薪火相续。团队每年都会进行总结会、分享会、表彰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总结工作,为三下乡团队的传、帮、接、带提供了保障,在分享交流中,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三下乡、加入三下乡、传递三下乡。实现团队组成的可持续性发展不会中断。

“律动阳光”志愿者队做到了团队成员组成的可持续性,积极动员有经验的队员进行二次支教或到队进行指导。在乾县丈八完小连续支教三年,再次支教人数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见表二)

3、团队文化的可持续性

在“传播者”和“受众”固定的情况下,作为团队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时间服务团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团队,建构完善可行的团队运作机制。一个团队的发展,最核心的是建立属于自己团队的文化。西安外国语大学“心希望”支教队主要团队文化就是:“关注留守儿童”,针对这个团队文化进行不断的细化和深化。

“律动阳光”经调研,村里小学生多为留守儿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安全教育问题没有得到重视,有些小学生甚至已经出现心理和卫生安全问题。通过表三,可以看出在乾县支教的三年中,在保留原来特色课程文化的基础上,2014年突破性的增加了四门课程。根据受众年龄小的特点,增加了互动性特别强的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励志公开课、创意美术等课程。做为艺术学院的支教队伍,逐渐建设完善了团队的支教文化,并根据实地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见表三)

以2014年为例,团队所开设的特色课程中,书法课老师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书画协会的会长;剪纸课老师的个人剪纸作品展已在西安展出三场,也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首个学生个人展;舞蹈老师、音乐老师都是艺术学院表演专业的学生,舞蹈老师作品曾获陕西省舞蹈荷花奖;创意美术课老师是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创意美术课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三下乡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专业特色及专业水平,做到其专业。

总之,一支可持续的三下乡团队应打造“三建一新”的团队文化体系,即:学科建设、品牌建设、团队建设,活动创新。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一定要以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将品牌项目细化、深化、持续化,如:心希望的关注留守儿童,律动阳光的文化艺术节。加强团队建设,尤其是“家”文化的创建是使团队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支撑。活动创新是指不应在寻求可持续的同时,应防止出现死循环,要根据每一期活动的开展情况来调整下一期活动的开展,不断创新,这是团队充满生命力的源泉。

4、时间的可持续性

通过对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的近20支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的调研表明,三年以内的社会实践服务团很难在一个地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也很难被当地的“受众”认可。观念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暑期三下乡支教需要在时间上做到可持续性。针对一个固定的区域,固定的服务对象,进行不间断长时间的实践服务。

非暑期阶段的可持续关注,大学生三下乡一般的实施开展阶段是在暑期,而可持续性的三下乡在时间上不应该禁锢在暑期,支教团队和实践地应该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与联系,以律动阳光社会实践服务团为例,在结束2014年暑期支教后,又相应的开展了回访,延续性的开展了暑期的某些特色活动,2015年3月,又与实践地小学少队部开展了学雷锋活动,拟于5月份联合开展体育比赛等活动。时间上的可持续从根本上改变了一年一次,往往过于形式的支教活动,也为团队成员的可持续提供了保障。

5、做到媒体宣传的可持续性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应该建立良好的媒体宣传渠道,及时把支教信息传达和反馈给社会,运用社会的力量强化支教的力度和深度。

通过表四可以看出,2014年的新闻报道数量是过去四年的近两倍。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西安外国语大学 “律动阳光”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使支教活动得到广泛宣传,利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通过自身的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做宣传报道,加强与社会主流媒体的持续性合作。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新老队员交流活动,老队员即使毕业也能将经验分享,保证团队传承的同时,注重历届队员联系录的整合,保证隔界联系交流无障碍。充分利用自媒体手段,加强个体对整体的宣传,鼓励队员通过自己的自媒体方式来宣传团队。通过每一个个体的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来搭建宣传团队的网络式平台。在2014年有西安市文明网、新浪陕西咸阳网、陕西网、咸阳共青团、陕西论坛、西安论坛等23篇省市和地方媒体、网络对“西安外国语大学‘律动阳光’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进行了报道和关注。

“律动阳光”志愿者队正是充分利用了媒体宣传的作用,才使得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城关镇丈八完小的危险校舍危房得到社会关注,最终得到社会支持进行重建。同样是媒体宣传报道学校教学基本的课桌和凳子破烂,得到社会的捐助,实现了教学硬件的配置。

6、理论联系实践,主动联系群众以点带面

加强立项工作,使其项目化,促进可持续各级团组织应积极组织立项,使其暑期支教项目化,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二十多支队伍为例,专门独立单独运行的支教队只有两支,大多支教队依托于志愿者队,显然,单独运行的两支各方面做的相对都比较好,项目化的团队更容易达到团队文化、时间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加强党团组织领导,在暑期支教团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可围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务学分系统,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三下乡的活动中来,在实践中检验所学。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丰富,但社会实践经验匮乏。在暑期三下乡支教过程中,大学生应该充分抓住机会,在教学等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检验自身具备的理论知识。同时,要积极深入到当地群众中,进行实实地研究、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当地的丰富习惯和文化环境,能够以点带面,在支教服务的同时,努力促进传播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宣传普及卫生知识、教授先进的科学技术。

四、结语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要想落实到实处,必须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在固定的支教区域,确定固定的支教对象,组成固定薪火相续的支教团队,形成团队的自我文化标示,坚持长时间不间断的支教服务。同时,要及时利用媒体宣传报道团队的支教信息,分享支教经验和不足,在学习和被学习提升团队的整体支教水平。最根本的,在暑期支教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到群众中去,以点带面,实现支教的最优化效果。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支教;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是被实践证实的真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是一个曲折、困难的过程,应加强各部门的组织引导,坚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婧.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6).

[2] 龚莉红.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8).

[3] 焦红艳,姚攀飞.长期实习支教对农村教育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上一篇:基于i?vector说话人识别算法中训练时长研究 下一篇:浅谈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