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凉山彝族服饰商品的产业化发展

时间:2022-10-25 10:07:46

试论凉山彝族服饰商品的产业化发展

[摘 要] 凉山彝族服饰作为彝族文化的一种符号,是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凉山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只有经过产业化发展才能为社会所认识和运用,只有在开发展示之中经过现代过滤和艺术品位的提升,才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凉山 彝族服饰 产业化发展 策略

“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几乎与人类历史同步发展。服饰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作为彝族文化的一种符号,一种形式载体,彝族服饰不仅体现了地域特征,而且是窥见彝族历史、生活的画卷,是一种物化的精神产品。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蕴含着彝族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心理积淀。在21世纪创新和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将彝族传统服饰进行商品化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如何增长其生命力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以四川大凉山彝族服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一、凉山彝族服饰的分类及其特点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据统计,凉山彝族自治州2007年末户籍人口448.40万人,其中彝族人口为208.29万人,占总人口的46.45%。凉山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穿在身上的服饰凝固了每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传统工艺、审美情趣、等。凉山彝族服饰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祀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

凉山彝族至今保留了“披毡、着贯头衣、右衽、着拖尾裙”的遗风。总体而言,男性服饰凝重大方,女性服饰色彩斑斓、图案多样、精美。孩子服饰讲求明快活泼,青年服装讲求鲜艳夺目,中老年服装讲究古朴、凝重、宽松。

凉山彝族服饰大致可分三个土语服饰区:一是以美姑为代表的义诺土语服饰区,二是以喜德、越西为代表的圣乍土语服饰区,三是以布拖、普格为代表的所地土语服饰区。

义诺土语服饰:青年男子喜缠绕头帕,并扎一英雄结高指蓝天,左耳挂三颗串成一线的密腊珠,小饰黑须,胸前喜挂麝香包;上裳多绣月牙、窗格、火镰、牛眼等精美图案,无领;下装是大摆的大裤脚,一般用三四十尺青或蓝布做成;脚缠绑腿,腰挂匕首,喜披擦尔瓦与毛毡,并在无须的擦尔瓦下边镶加一层宽约三十公分左右的黑布边以为饰,喜留“天菩萨”。 年轻女子上裳以紧身、艳丽为美,喜戴红色珊瑚珠串和银制耳饰、领饰;下身着红、黄、绿相配的百褶裙,裙挂一三角形荷包用于装针线或小饰品,并饰以流须;胸前喜佩饰纹精美的竹制口弦盒或针盒,内装铜制、竹制口弦或针;头顶由蓝色或黑布叠成多层的长方形头帕,已婚育女子头帕改为荷叶状帽。中、老年装衣、裙以素色为主,耳饰改戴圆形玉耳佩。未成年女子,裙子为百色、镶黑边的三节百褶裙,辫子为单辫,耳饰多为海贝。

圣乍土语服饰:不论男女,多披白色、黑色、蓝色带流须的擦尔瓦,衣饰选料以黑、蓝色为主。青年男子上裳以紧身、袖窄为美,环肩、襟、摆均用有色布镶饰细牙条花道;中老年男子外衣有对襟、大襟之分,一般较为宽大,既不饰边也不绣花于上。青年女子上裳身长超过膝,袖窄,坎肩多饰美丽花纹,袖口及衣摆镶雪白的兔毛为饰,头顶帕为瓦盖型,多为几层,较义诺土语女子头帕轻而薄,上绣精美图案,耳饰一般选用黄色的大块密腊珠,流须,裙子与其他服饰区差异不大。

所地土语服饰:因裤子较其他地方小而称 “小裤脚区”。男裤多用黑布为料,腰大、裆宽、而裤脚却很小,喜在裆中心饰一太阳图案。上裳以紧身而短穿之露脐为美,镶排银扣,裳边以黄色或红色条边为饰。青年女子衣身饰涡纹或波纹传统纹样,以贴花为主,头饰以花线锁边的青布巾,折叠后立于额顶,外披黑、百羊毛制作的坎肩或擦尔瓦,从头到身喜佩银饰,尽显高贵华丽。

二、凉山彝族服饰商品开发的现状

由于天然的地理屏障,民主改革前凉山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彝族人以农耕和畜牧为主要生计,除银饰外,服装基本自制,缺乏交易意识。即便到了市场经济如此活跃的今天,彝区的服饰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仍较滞后。笔者对西昌、昭觉、普格、布拖等地的彝族服饰市场作了初步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尽管在州府西昌和其他县城都开设有彝族服饰店,在昭觉还举办过“中国?昭觉首届彝族服饰文化节”、专门开辟有“彝族服饰一条街”,但受购买力和生产观念的制约,在乡村彝族服饰的生产绝大多数仍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

2.彝族服饰店规模小、混合经营。这些服饰店都是独家独户个体经营,规模小。西昌市内15家门市中只有3家纯粹经营彝族服饰,其余都混合销售餐具及其他工艺品,经营管理混乱。

3.目前销售的彝族服装以常服和舞台服为主,做工较粗糙,且价格昂贵。而凉山彝族佩戴的银饰,如头饰、胸牌、手镯、耳饰等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款式单一,较粗糙,许多传统的制作工艺难以体现。

4.因居住地相对封闭,经济发展滞后,彝族传统服饰大都手工制作,生产率低,很难形成规模生产。

5.凉山州内没有自己知名的彝族服饰品牌。

6.社会各界对传承和发展彝族服饰不够重视,开发资金不足,研究技术落后,相关开发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尚需完善。

此外,笔者还发现凉山州内彝族对自己传统服饰的关注和在意程度远远低于州外的消费人群,也即是说凉山对内的消费市场非常狭窄,这样彝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必将深受影响。因此,彝族服饰的商品开发,以及产业化发展是弘扬彝族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只有产业化,才能有力地促进在本民族内部传承服饰传统,让一代一代的彝族青少年都能热爱自己的服饰文化;只有产业化,才能有效的促进对彝族服饰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让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服装、饰品制造工艺免于失传之虞;也只有产业化,才能真正扩大彝族服饰的影响力,真正成为传播彝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民族工艺与艺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凉山彝族服饰商品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只有实施正确有效的发展策略,凉山彝族服饰商品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才能拥有自己的民族品牌,才能在国内外服装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借鉴其他民族服饰商品开发的经营和教训,笔者认为凉山彝族服饰商品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可参考以下发展策略:

1.如同其他少数民族手工艺一样,凉山彝族服饰行业也是一个天生体制虚弱的行业,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扶持与鼓励。凉山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正确引导,提高对开发彝族服饰商品的认识,从发展规划、政策指导、信息咨询、产品开发、市场培育等方面为彝族服饰的生产、销售提供服务职能。在政策上从工商、税务上给予扶持。积极动员本民族的干部,在各种礼仪场合、大型活动中穿着彝族服装,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2.把服饰文化资源转化为服饰文化资本、服饰文化产品,关键是要搞好市场开发。首先,要加强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可依托高校、服饰文化单位、服饰文化专家,吸纳服饰文化骨干成立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全面深入研究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行业战略;组织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交流会等,促进研究成果社会化运用。其次,积极引进州外知名服饰企业、服饰文化集团等服饰文化实体的资金、品牌、人才和经营管理经验,引进一些知名的服饰文化策划人、经纪人参与彝族服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要打破所有制和行政区划分割,对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实行带状整合,城区、景区集聚,集中优势发展凉山彝族服饰产业。

3.充分利用凉山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契机,进一步将彝族服饰推向市场。绚丽多彩的彝族服饰文化是凉山彝族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直观的物化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凉山大力打造旅游城市的契机,进一步将彝族服饰推向更广的市场,可采取以下措施:(1)参与性营销。以彝族风情旅游的形式,让游客在参与风情旅游活动中穿戴彝族服饰,费用可包括在其他项目内,如门票等;(2)赠送礼品式营销。以“赠送礼品”的形式推销彝族服饰商品,费用也包括在餐饮、门票等其他项目内;(3)展示性营销。从事彝族文化旅游的服务人员都穿戴彝族服饰,向到凉山的游客宣传彝族服饰文化。

4.创建自己的彝族服饰品牌,实施合理的品牌战略经营。首先,要加强技术与设计的自主创新,将新的工艺、新的面料引入传统的彝族服饰设计中。同时,也可将彝族服饰中的传统元素融入到主流服饰产品中,比如1985年,我国在国际芭蕾舞比赛服饰设计中的获奖之作,就是吸收了凉山彝族妇女百褶裙样式特点的直筒喇叭百褶裙,为我国夺得了国际比赛中的第一个服装奖。其次,可由政府出面联合凉山州内较成熟的部分生产企业,或联合某些国内知名品牌,实施联合战略,逐步形成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凉山彝族服饰品牌。再次,创建了自己的彝族服饰品牌后,要合理进行品牌文化定位,实施品牌战略经营。品质是一个品牌的基础,文化是品牌的内涵,创新是服装时尚产业的灵魂和核心,靠抄版、模仿根本不可能打造出彝族服饰的知名品牌。国外著名品牌和国内品牌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大多数国际著名品牌都是依靠国际著名的设计师支律起品牌的号召力,如皮尔・卡丹,但是国内的大多数品牌都是靠企业的营销力支撑起来的。因此凉山彝族服饰想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敢于紧紧切住市场脉搏,及时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艺术含量,实施品牌战略经营,不断增强企业的营销能力和品牌的号召力。

5.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优化彝族服饰的产业化经营管理。发展特色的文化品牌,离不开优秀的服饰文化产业人才,人才是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竞争力和根本保证。首先,对现有的服饰文化经营骨干,不仅要给予应有的政治待遇,而且要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其次,采用聘任制、聘请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服饰文化经营人才来彝族地区从事服饰文化产业开发工作。要完善服饰文化人才引进政策,开辟 “绿色通道”,为人才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增强对服饰文化人才的吸引力。第三,企业可聘请资深的服饰研发人员大力开展自主研发,联合研发,形成自主的设计师队伍,并聘请国际著名设计师进行指导,时刻把握甚至引领国际时尚潮流。第四,要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积极推广文艺人才制。坚持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促进人才管理的社会化和科学化。

6.完善凉山彝族服饰商品的服务体系,建立起开发、设计、制作、销售、售后服务的服务体系,完善退换货等售后服务制度,树立“消费者是上帝”的经营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和消费者的权益,做一个有诚信的彝族服饰品牌,树立在业界良好的口碑。

四、结语

在凉山彝族服饰商品的经纬与历史中,我们透视出了彝族服饰艺术的流风遗韵,作为一种物化精神产品,它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折射出了凉山彝族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特征。通过凉山彝族服饰商品的产业化发展,通过其设计水平的体现、精神内涵的挖掘、营销网络的建设、服务方式的构成,不仅可以创立凉山彝族服饰自己的知名品牌,而且通过彝族服饰的产业化发展可以将凉山彝族传统服饰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陆文熙:凉山民族文化与旅游[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凉山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凉山州统计局, 2007

[3]马德清主编:凉山彝族民俗文化[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4]吉木拉立 王 波:彝族服饰文化产业化略论[J]. 毕节学院学报, 2006(5)

[5]沈良杰:彝族服饰市场现状与发展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 2005(4)

[6]蒋珠燕 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 苏南科技开发, 2007(Z1)

上一篇:基于灰色关联度测算的海陆产业关联关系研究 下一篇: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