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不可行性

时间:2022-10-25 09:50:48

论经济学中价值中立的不可行性

摘要:现代经济学大都试图与伦理学划清界限,将自己的理论立于“价值中立”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阿玛蒂亚·森的《伦理学与经济学》中的论证的整理证明“价值中立”在经济学中并无立身之地。分别从经济行为的动机问题、现代福利经济学使用的不充分的评价准则和个人动机与社会选择三个方面对“价值中立”进行反驳。本文的论述可以使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相互联系的性质更明确,适当地缓解现代经济学的贫困化。

关键词: 价值中立 评价准则 个人动机 社会选择

“价值中立”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代经济学模型的建构中,经济学家“假设人类的行为动机是单纯的、简单的和固执的,以保持其模型不会被友善或道德情操等因素干扰。”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可了罗宾斯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中提出的,把经济学与伦理学结合起来的逻辑不可能的说法,认为经济学与伦理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持其价值中立。

阿玛蒂亚·森对“价值中立”的批判是从现代经济学出现的严重贫困化现象着手的,通过对经济学与伦理学间的紧密联系及其相互依赖的本质进行论证。首先,对关乎人类行为的伦理学问题的思考能够使经济学更有说服力;其次,经济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同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伦理学问题的本质。

一,森通过经济行为的动机问题对“价值中立”进行批判

经济学家假设,人的经济行为动机仅仅是人类的理,人能够理性地做事,并且将人的理等同于其实际行为。这便以一种相当狭隘的方式对理的性质进行了限定,森通过对“理”这一概念的分析指出了现代经济学对伦理学忽视的错误所在。首先,针对主流经济学中“把理性视为选择的内部一致性”,森论证内部一致性并不能作为有效的工具为个人理性辩护,其论据是:第一,行为的一致性不代表其是出于理性的,一个人可能会始终如一地做违背其追求的事情,这样的一致性并不是理性的。理性的行为必须具有选择与目的相一致的性质。第二,不存在纯粹的内部一致性的概念,在人做具有一致性的选择的过程中,某些外部条件也总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对“把理性等同于自利最大化”的反驳。自利最大化是几个世纪主流经济学的核心特征,在个人行为选择与其个人的自利动机之间存在着外部的一致性,这是对针对内部一致性的批判的有力回应。然而“自利理论观意味着对‘伦理相关’动机观的断然拒绝”,对此应指出自利最大化理论只是一个推理的结果。人的全部行为选择中并不只包含自理目标,也包含有非自利目标。人作为社会群体的成员,其个人自利与群体利益间并不必然是矛盾的。在群体生活中,人们的实际行动不是唯一地按照自利的方式行事,还要兼顾整体的利益,从而在自利行为与非自利行为间取得一个平衡。因此,人在经济行为中很难处于“价值中立”的立场——无论研究的结果对他或对其他什么人是否有利,而完全停止使用自己或他人的价值观,仅仅依靠资料的引导做出决策与行为。

二、森对现代福利经济学使用的不充分的评价准则的论述对“价值中立”的反驳

19世纪的经济学家大都认为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是“伦理的”、“规范的”,是没有意义的,因而脱离开伦理学的分析,反对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于是其福利经济学准则就只剩下帕累托最优了,即当且仅当不减少其他人的效用就无法增加任何一个人的效用的社会状态。但是,假如帕累托最优是经济行为的唯一准则,那么经济选择的准则也就只能是自利了。然而,不存在相应的市场机制获得充分的信息,以计算实现帕累托最优所需的资源初始分配;并且,在满足前面条件的前提下也无法获得资源再分配在政治上的可行性。因此,帕累托最优不能作为福利经济学的唯一准则,现代福利经济学对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的回避进一步加深了福利经济学的贫困化。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涉及的是人对自身利益得到满足的幸福感、欲望满足程度感等个人可感知结果的比较。在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过程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行为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排除价值判断的经济学是不存在的,在经济行为中并不能做到“价值中立”。从现代福利经济学的评价准则中可见,自利不能作为唯一的经济选择的标准,人们需要按自己的意愿过有价值的生活,同时人与人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为一个整体人们要共同做贡献。即经济学的自利标准与伦理学的规范性是共生共存的。

三、从森对个人动机与社会选择的论述中导出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相互联系

在社会选择中,会涉及到很多伦理价值的选择问题。而伦理价值具有多样性,我们无法将被评价的东西具有描述上的同质性这一“一元论”原则诉诸实践。首先,在个人的判断与决策中,由于个人心理上和伦理上的理由,人们并不能明确地平衡不同的事物,以一个完备性的排序始终如一地按照一种规则来行事。其次,在社会选择中,在很多不同的方面都涉及到了多元性问题,理性的公共决策都不得不做出仅仅被认为是部分正确的选择。个人动机是社会选择的前提,社会选择是个人动机的结果。个人动机本身就由于自身的诸多理由而具有多元性,在人做出经济行为之前,其本身就受到自身的伦理价值观的决定和影响;社会选择是关于集体的行为选择,会涉及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这就需要有相应的一套伦理原则对这双方的冲突进行平衡与调和。因此,从个人动机与社会选择的本质中,都可以知道经济学和伦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样,由于经济行为不能脱离个人动机与社会选择中的任何一个,由此可知“价值中立”的行为立场在经济学中没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印度]阿玛蒂亚·森著,王宇,王文玉译.伦理学与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作者简介:刘旭楠(1989-1-10),女,河北衡水人,职称:在读硕士,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

上一篇:浅议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下一篇:新型社区价值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