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25 08:47:47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头针合运动组和运动组,每组40例。头针合运动组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头针取穴以运动区、平衡区、感觉区、震颤控制区、足运感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及百会、四神聪为主,予针刺治疗并配合运动疗法;运动组只采用运动疗法。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和儿童功能独立性(WeeFIM)评分的变化。结果:头针合运动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分别为106.58±54.19、154.20±46.31,WeeFIM评分分别为58.93±25.07、86.05±23.97,运动组GMFM评分分别为106.55±54.20、127.10±47.93,WeeFIM评分分别为60.90±23.44、73.30±23.02,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肌痉挛;脑性瘫痪;头针;运动疗法

Therapeutic effect of scalp-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of the child

JI Yu-hong, SUN Bao-dong, ZHANG Jing, ZHANG Ru, JI Yuan-hong (Rehabilitation Section, Tangshan Rehabilitation Medical Center,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scalp-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Methods Eighty children of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calp-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therapy group and a exercise therapy group,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calp-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therap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calp-acupuncture and exercise therapy, with Yundongqu (the motor area), Pinghengqu (the balance area), Ganjuequ (the sensory area), etc. selected for scalp-acupuncture, and acupuncture at main points Baihui (GV 20) and Sishencong (EX-HN 1) and exercise therapy. The exercise therapy group were treated by exercise therapy. Changes of GMFM scores and WeeFI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MFM scores and WeeFIM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scalp-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therapy group (P

KEY WORDS: Muscle Spasticity; Cerebral Palsy; Scalp Acupuncture; Exercise Therapy

脑性瘫痪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为5‰左右,是目前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痉挛型脑瘫患儿大约占60%~70%。由于肌张力增高导致异常的姿势及运动模式,而长期的异常姿势及运动模式又会加重痉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造成心理上及其他方面的多重障碍。因此,有效地抑制痉挛、降低肌张力、最大限度提高患儿肢体的运动功能是康复治疗师面

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对使患儿回归社会、减轻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将8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头针合运动组及运动组,并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河北唐山康复医疗中心康复科2004年11月―2007年6月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儿中符

合诊断标准者,共80例,按就诊时间单双号随机分为头针合运动组及运动组。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肢体运动功能状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按照1988年全国首届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①在受孕至新生儿期间有明确的脑损伤病史;②婴儿期内出现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与姿势异常;③可伴有智力低下、行为异常、感知障碍、语言障碍、癫痫等;④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⑤腱反射活跃或亢进,踝阵挛阳性,巴氏征阳性。

1.3 排除标准

①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一过性运动障碍及将来可能正常化的运动发育落后;②治疗不能配合,严重的行为异常者;③癫痫发作频繁严重者。

2 治疗方法

2.1 头针合运动组

(1)针刺治疗

取穴:以焦氏头针为主,其中以双侧运动区、平衡区、感觉区、震颤控制区、足运感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及百会、四神聪为主要针刺部位,每次选4~5个针刺区,两侧穴位交替使用,如踝阵挛或髌阵挛频发者取震颤控制区,感觉统合失调者取感觉区、平衡区,智力低下者取百会、四神聪,语言能力较差者取语言二区或三区;另外所有患儿均取运动区及足运感区。

操作:患儿取坐位或卧位,固定好头部, 按照临床体征选择刺激区,常规头皮消毒后,选用0.35 mm×40 mm不锈钢毫针与头皮呈15°角平刺,捻转进针,针刺在头皮下或肌层均可,达到该区应有的深度后医者针下有沉紧感。一般要求操作者的食指第1、2节呈半屈曲状,用食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掌指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旋转,每分钟捻转100次以上,每次针体前后旋转各两转,一般持续捻转30 s,同时进行运动疗法训练,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康复技术进行干预。训练过程中,每15 min行针1次,直至训练结束后即可起针,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每次45 min,每日1次,每周治疗5天。

(2)运动疗法

训练内容包括卧位姿势、翻身、坐位、爬行、跪立位及站立位、行走等练习,其中鲍巴斯(Bobath)抑制异常痉挛模式手法贯穿训练的全过程。由脑瘫儿童康复治疗师进行一对一训练,每次45 min,每日训练2次,每周治疗5天。

2.2 运动组

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方法、疗程同头针合运动组。

两组均治疗3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以χ2检验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差异;对于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评分的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2]作为患儿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状况的评定标准。该量表按小儿正常发育顺序设置了80项运动指标,顺序分为5个功能区,主要观察指标包括:①仰卧、俯卧位结合翻身运动、原始反射残存及直立反射建立;②四点位、跪结合爬运动;③坐位运动结合平衡反射建立;④站立运动;⑤走、跑、跳及攀登运动。其中每个功能区的每一项指标根据患儿完成的程度评分,完全不能为 0 分;完成动作<10%为 1 分;10%~90%为 2 分;90%以上为 3 分。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做1次评定,观察运动功能的恢复状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3]对患儿功能等级的改变进行疗效评定。该量表可综合评定患儿的运动、认知、言语及社会功能,评分最低为18分,最高为126分,分为8级。Ⅰ级:独立,126分;Ⅱ级:基本独立,108~125分;Ⅲ级:极轻度或有条件的依赖,90~107分;Ⅳ级:轻度依赖,72~89分;Ⅴ级:中度依赖,54~71分;Ⅵ级:重度依赖,36~53分;Ⅶ级:极重度依赖,19~35分;Ⅷ级:完全依赖,18分。疗效评定如下:显效为治疗后评分上升1级或2级者;有效为治疗后评分虽有上升,但达不到升级标准者;无效为治疗后

评分无变化。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做1次评定,观察功能独立性评分的变化,然后根据功能等级的改变进行疗效评价。

3.3 治疗结果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WeeFIM评分比较见表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WeeFI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头针合运动组和运动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

(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头针合运动组总有效率为92.5%,运动组总有效率为72.5%,组间比较,χ2=5.47,P

(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见表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

4 讨论

现代针灸研究表明,针灸对全身各器官的功能都具有良好的双相调节作用,使机体功能保持相对平衡,并影响全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对人体的康复产生良好的效果。头针作为一种特殊的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头皮上的特定区域,把中医针灸学的经络学说与现代脑科学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区相结合,可起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阴阳、醒脑开窍的作用,应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疗效确切,简便安全,在康复医学中有着广泛用途。沈特立[4]曾对脑梗死患者头针治疗前后进行TCD检查,发现头针治疗可以促进大脑两侧血液的代偿,调整大脑左右两侧血流,增加血流速,改善脑供血。我国著名头皮针专家林学俭[5]认为脑部是一个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网络,神经细胞间以突触相互联系。脑瘫患儿由于出生前后缺氧、外伤等因素使部分脑神经细胞损伤或死亡,可引发脑部神经网络不通畅。而头皮针疗法就是建立在神经轴突网络原理和脑功能与血流分布的基础上,用中国传统的针灸手法,通过刺激头皮上的特定穴区,改善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血流量,提高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供应,一方面能补充局部所消耗的介质,修补和激活脑的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完善大脑皮层网络;另一方面可以使脑神经细胞再生,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脑源性疾病的目的。

本研究所采用的针刺方法主要是根据运动中枢在头部的体表投影区(有其他伴随症状者加刺其相应中枢在头部的体表投影区),通过针刺可反射性增强大脑皮层相对应部位的血流量,改善大脑皮层的缺血缺氧状态,使脑组织的损伤减轻,促进脑细胞再生。人的四肢百骸均受控于脑,针刺又有良好的双相调节作用,因此可以改善患儿肢体的运动功能,使增高的肌张力降低,减弱的肌力增加,机体趋于平衡状态,痉挛状况自然得到缓解。本文所讨论的痉挛型脑瘫在头针治疗上以疏通经络、益气行血、祛风解痉、补髓填精、健脑益智为治则,针刺运动区、感觉区、震颤控制区、平衡区、足运感区、语言二区及三区可通行气血、疏通经络、改善瘫痪肢体的运动功能及语言障碍;针刺百会及四神聪可以益智健脑,补益精髓。诸穴相配从而使肌肉充实有力,筋脉弛张有序,增强理解记忆能力,促进智力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单纯的运动疗法,还是头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其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从两组对比结果来看,治疗3个月后,头针合运动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运动组(P

参考文献

[1] 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2.

[2] Russell D J, Rosenbaum P C, Cadman D T,et al.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a means to evaluate the ellect of physical therapy[J]. Dev Med Child Neurol,1989,31(3):341-35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下册)[S].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42-145.

[4] 沈特立.病侧、双侧头穴透刺对脑梗塞TCD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8.

[5] 王海丽,吴九伟,林学俭.林学俭运用头皮针治疗部分脑源性疾病经验[J].中国针灸,2005,25(10):729-732.

[6] 何扬子,王丽娜,黄力,等.针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食指运动激活脑功能区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5):357-361.

(收稿日期:2008-01-31,杨立丽发稿)

上一篇:不同方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比较及其临... 下一篇:地中海贫血输血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