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旧市区改造与重生的几点问题

时间:2022-10-25 05:07:16

城市旧市区改造与重生的几点问题

城市旧市区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变化,需要不断地进行改建;即便是城市的新建地区,经过一定时期,也有改建的需要,这是一个不停的新陈代谢过程。城市改建的目的是不断改善城市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环境。

“城市改造”不是规范的术语,未见诸我国有关法规条文。但近几十年来,“城市改造”却成为我国各城市旧区广泛使用和家喻户晓的用词,人们从这个词当中更多地体会到“拆”字的某种含义。

一 城市改建的主要内容

1. 调整城市的功能结构布局,搬迁污染城市环境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2. 改造环境条件恶劣的住宅区和破旧的房屋,提高居住水平;

3. 增建学校、幼儿园、托儿所;调整和新建商业服务网点,提高城市生活社会化的水平;

4. 整顿和改善城市公路系统,增大通过能力,使城市交通便捷通畅;

5. 增加绿地,美化环境,提高环境质量;

6. 改善市政公用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7. 妥善维修和积极保护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旧街区、建筑群、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城市改建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要制定分期逐步实现的城市改建规划,区别轻重缓急,抓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改建。要注意成片的研究改建规划,要综合考虑地面建筑和地下设施,要避免“见缝插针”式的建设。

二 旧城改建的意义

旧城改建是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旧城(1949 年以前已经发展的城区)普遍存在人口密度高,房屋密集陈旧,街道狭窄,交通拥挤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为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改善城 市生活环境,实现现代化,必需进行旧城改造。大、中城市旧城改建的主要 任务是疏散旧城区过密人口,调整用地布局,拓宽街道,改善交通,旧房更 新改建,美化城市,增加绿地,改善旧城自然环境和工程基础设施等。旧城改建不仅难度大,而且需要大量资金。在这种基础上城市改建会节约大部分资金。

城市人口密度过高是造成居住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与世界上一些大城市相比较,我国大城市的人口密度要高得多。因此,疏散市区过密 的人口成为我国大城市的一个突出问题。上海、杭州等城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都制定了人口疏散目标,但是在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以 及城市发展高层建筑以后,市区人口不仅未得到疏散,反而增加,使城市住 房、交通的困难更加突出。

旧城用地的调整必须适应城市功能变化的需要。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形势 下,需要在市中心区扩大商业、服务业等用地。市中心区应该转变为经济贸 易、商业零售、信息服务及文化娱乐中心。

三 国外城市改建的方法

欧洲国家大都把旧建筑保持良好,人口世代居住,只不过把地面首层改为商业小店铺,只偶然因为需要而拆掉一部份,却又常常新加一部份到旧建筑群里。所以从欧美城市的旧建筑都是不同年代并存,互相辉映。最重要的一点:旧建都是有人居住,不断如常使用,活生生的(organic)的一个社区。

中国的旧城区改造,却用另一种方法。把原居民搬迁远离,拆掉整个旧区,推土平整,新建多层高层居所,出售给付得起钱却完全和原地无相关的人,旧区的生活习惯人文风采就连根拔起,原居民不再搬回,旧区永远消失。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句话的欧美版本体现在波特莱尔的两行诗中――“旧巴黎不复存在,城市面貌改变得快于,哎!一个凡人的心”。在《旧建筑改建和重建》一书的前言中我们看到,到20世纪60、70年代,这一方法在西方、特别是欧洲基本上已近绝唱,所以我们刚刚富裕起来的众多国民还有机会去欧洲体会古老的情调。相反地,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一个普通人,特别是建筑师们都会从“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豪言壮语中体会到这句老话的最新发扬光大版,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翻天复地的变化。

欧美经过各种思潮、各种利益的漫长争斗后,到今天在观念上基本认为,“新、旧交错”是一个恒久的主题,“建筑的改建已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美国建筑业70%以上的工程与古旧建筑的再利用有关”,欧洲各国建筑日常维修资金的投入量年递增率已达6~10%。

四 中国城市改造方法――延续城市的文脉

中国城市发展十分迅猛,但遗憾的是,在很多地方,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消失,城市景观千城一面:“放射加环路”以及棋盘式道路格局覆盖了大多数中小城市;富有地方特色与人情味的旧城区,不是正在拆除就是将要改造。中国城市正日益失去自身的记忆。针对中国城市环境特点我们应该保存发扬我们的特色。

1.建筑是城市记忆的贮存器

城市发展的历史性使城市在空间、功能、色彩、象征意义上都呈现出连续性特征,只有保持城市文脉的延续,才能体现和彰显城市的地域个性。应更加强调建筑群体的环境特征,保持新、老建筑在视觉、心理、环境上的沿承连续。城市中的建筑是城市记忆的贮存器,对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结构和空间的珍视与保护,不单引发集体的怀旧,现代人也以此为参照物,辨认日新月异的生存环境。

我们身边的建筑、街区环境和城市景观,那是我们找寻家园的依据,这些熟悉的信息让我们有了归属感,进而成为心灵的一种慰藉。

2.城市文化规划――“社会福利”的空间表达

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从传统的城市空间中吸取精华,实现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规划不可缺席。城市文化规划是针对文化发展和文化资源的规划,是关于文化及其设施的城市适宜度规划,是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福利’的空间表达。

文化规划所设计的范围包括城市设计、公共艺术、交通安全、文化工作场所和文化产业区等,它既关注硬件环境规划也注重软件环境建设,通过文化环境和文化生活的良好结合来促进城市和社区的良性发展。

著名建筑师本雅明认为,建筑以两种形式被人感受,一种是视觉,另一种是触觉。作为视觉感受,它要求人集中注意力,用眼睛记录建筑,大多数旅游者可以做到。作为触觉感受,它是下意识的,要求人漫不经心,通过日常的生息劳作和建筑建立起唇齿相依的关系。换句话说,建筑不仅仅是符号化的形象,更是一种植根于具体时空、长期的使用体验。旧时的建筑更多地活在神学里,与仪式、节气、劳作、泥土有关。现在,神学发生了变化,神可能永远“不在场”。建筑的使用、营造、设计、也脱离了仪式甚至泥土。

上一篇:建筑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原因及其控制措施 下一篇:探析负弯矩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施工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