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25 04:28:47

【前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稳定性差,易焦虑 表现为情绪易被破坏,情绪起伏过大,易爆易怒。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其自身心理素质不够成熟,情绪不稳定又缺少调节方法,自制力不足,一些学生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往往因为一些小事造成情绪大起大落,不能沉...

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摘 要】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生活由普通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转变,发展方向由以升学为主向以就业为主转变,他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本文着重讨论了几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自卑感 自信心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067-02

一 前言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校大学生从生命周期上属于青春期,这一群体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青春期的躁动及独生子女所特有的性格特点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据一项调查披露:在北京一所工科院校里,每届总有5%以上的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2%~3%的学生可能会退学或被开除学籍,大约会有40%的学生出现不及格门次,15%~20%的学生可能会拿不到学位证书。这样的数字在其他院校里也很常见。可见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它已日益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成长,研究其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已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情绪稳定性差,易焦虑

表现为情绪易被破坏,情绪起伏过大,易爆易怒。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由于其自身心理素质不够成熟,情绪不稳定又缺少调节方法,自制力不足,一些学生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往往因为一些小事造成情绪大起大落,不能沉着、冷静地面对现实问题,少数学生会由此形成压抑、冷淡、对抗,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还有的大学生由于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失眠多梦。很多学生明知过多担心无济于事,但又很难摆脱,过多的焦虑能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发展为躯体疾病。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学生,精神上负担沉重,心神不宁、萎靡不振,学习上穷于应付、反应迟钝;生活中意志消沉、寝食不安,甚至产生恐惧感。

2.缺乏自信,易自卑

缺乏自信和感到自卑的学生很多。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佳大多是由于缺乏自信引起的,那些成功者往往都是自信的人。产生自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适度的自卑感是人们进步的动力,但自卑感过重则会影响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情绪紧张,忧心忡忡,思维狭窄,反应迟钝,将使能力得不到正常的发挥。自卑者对自身认识不足而又自尊心强,会产生心理脆弱且容易受到伤害。自卑感占据了心灵的大半个空间,造成的心理压力之大是其他人所难以想象的。

3.人际交往能力差,易自闭

大多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属于内向型,他们善言谈、不善交流、不善表露自己的情感、不愿意到公共场所与人、与同学、与老师交往,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自闭的性格。

有的学生上大学后,想着要和别人交往,在不知该怎样去交往或交往失败后,而导致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

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不好或者以前曾经受到挫折,导致生活缺乏乐趣,认为世界很可怕,因此与人交往时易现出敌意。

有的学生表现为太在意别人的视线、为脸红而苦恼、过于猜疑、不相信别人、总注意周围的人。大学生多数都已明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能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但由于一些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形象,唯恐出丑而造成心理紧张,进而导致谨小慎微、束手束脚,想交往不知怎么交往,也有部分学生总想得到别人的称赞,期望值太高而适得其反。

4.无学习主动性,易厌学

前段时间,《广州日报》记者调查就曾发现,在所有高职类的大学生中,学习竟成了大学生们最大的一块心病,篇幅虽小,短短几十行,却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一时间,家长困惑了,老师困惑了,教育界人士也开始怀疑地把鼻梁上的眼镜往上“推了一推”,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原因。学生个人历史原因是客观原因,由于经过国家高考的分化和筛选,一些较有名的院校与一些普通院校相比,学生水平存在一种客观差别,普通院校与一些高职类、民办院校、技校相比,又存在一种差距,大学生们的起跑线客观上是不同的,是有所差别的。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深刻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承认自己,方能脚踏实地,有所进步。这易被人们忽略的一点就为职高类院校的学生们悄悄埋下了各种心理问题的阴影。大部分职高类院校的学生们表现为思想不集中、缺乏耐心、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这部分学生适应能力差,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好听课,做不好作业。想把学习搞上去,又坚持不了多久。已定性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多方面的原因妨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常常找理由为自己开脱。他们缺少学习动机、不愿学习是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当然一些学生也想学习,但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使他们自信心下降,有的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每次考试就生病或不敢考试。

5.自立性差,依赖感强

当代的教育制度迫使家长让大学生从小就走一条重点之路,即小学要市重点、中学要省重点、大学要国家重点。除了学习外,家长一手包办致使许多学生心理发育不健全,虽然是大学生了但心智还停留在小学水平。当大学生面向社会时便有了许多的不适应和不顺心,而他们又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更重要的是目前在校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家庭影响的因素较大,一些在溺爱、娇惯环境中长大的学生,一旦离家求学,远离父母,很难适应学校生活,这在低年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生活能力亟需提高。

三 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调查

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概括来说,就是一“高”一“低”:高,大学生是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成长欲望非常强烈;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能力较差。正是这欲与不能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011年9月27日,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展开了关于“何种原因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查,截至2012年2月13日,共有1786名热心用户参与了调查投票。调查结果表明,34.94%的读者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导致家长、学校的过度保护,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等。同时,有31.12%的读者认为学习与生活、就业的压力也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原因,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属于敏感群体,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等为主要原因的分别占投票总数的12.5%、9.78%及7.47%。

四 加强心理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长期以来,人们都很重视生理健康,但由于不了解心理卫生知识,缺少必要的自我调节,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而不知去找心理医生帮助。现在必须普及卫生教育,以引起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针对当前的现状,高校应逐步完善两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专业化队伍,强化心理咨询功能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易在引导方法上产生偏差,因此建立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成为必然。心理教育课程化、多渠道开展。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碰到的只是些寻常的心理问题,对寻常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远胜过“亡羊补牢”。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栏目,利用校报或校广播站等校园媒体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推荐心理专家有关心理调节的文章;指导学生自我调节;回答学生的有关问题;并将部分内容制成网页进入学校局域网,方便学生调阅。这样,能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心理知识,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尽可能快地使自己走出心理误区。

2.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心理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针对某一部分人进行的。有些人认为,只有那些心理上出了问题的人才需要进行心理教育,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它实际上是将改善提高心理素质与治疗心理异常混为一谈。教育事业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必须全面地、全员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既着眼于提高整体又可以及时消除隐患。

当某些学生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障碍、困扰时,那些一般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内容未必能马上有效,这就需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心理咨询。通过有一定心理学训练的人员的辅导、咨询工作,往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困惑,总之,注重全方面教育与个别辅导两种形式的合理结合,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总之,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使学生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并不全是在大学时期才治疗的,其实心理素质教育是人一生中都要进行的,这不仅是社会问题,而且是每个家庭的问题,每个家庭都应把素质教育从娃娃抓起,国家需要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人才,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

上一篇:浅谈认识实习的运作管理 下一篇:基于NIIT教学思想的五步教学法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