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教学美

时间:2022-10-25 04:17:04

试论高中生物课堂中的教学美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9-01

面积大,压强小;而图钉尖按墙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和压力大小有关,还和受力面积有关。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美国物理教师普遍都很重视演示实验。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这些实验都是他们自己设计,所用器材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日本的物理教学课堂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较大,有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实验室渡过的。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出现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精心设计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这一思想,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将初中物理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在引入时通过演示窗帘被自动拉开、合拢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闭合一个电键,只有一个窗户的窗帘被拉动,而其它窗户的窗帘不受影响?”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尝试连接电路的实验。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2.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大家会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3.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煤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巩固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组织学生比较两个相类似的电路,让他们了解电键的控制作用,然后自己解释“各个窗户的窗帘之间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并为今天的家庭作业提供范例。

通过学习,学生们基本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但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要求教师在每次实验前必须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例如:讲“摩擦力”时,课前我做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玻璃杯里装了大半杯大米,把一根筷子插在中间,将米压紧,使筷子直立;再继续往杯子里加少许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装米的玻璃杯提起来。这时,我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分别做这个实验,结果两位同学也分别提起了玻璃杯。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的情绪非常高涨,急于知道其中的道理。这时我才适时地提出“要了解其中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摩擦力’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造了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多做实验,注重实效,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物理实验课的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两大理论支撑之一,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新课程生物教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上一篇:初中历史课改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