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

时间:2022-10-25 04:08:31

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

摘 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成为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应建立文明对话的理念,在认同和弘扬本民族文化、尊重异族文化和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异族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实质。文明对话的理念给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内容和新思路。

关键词: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文明冲突 文明对话 文化认同

一、“文明对话”理念的时代诉求

联合国将2001年确定为“文明对话年”(the Year of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旨在“强调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不仅仅是包括经济、金融和技术方面,也必然包括人类的文化、精神诸方面以及人类之间相互依赖及其丰富的多样性”。[1]“文明对话”理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引发的激烈争论。亨廷顿“文明冲突”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文明是多样的,并不一定接受美国所主导的西化过程,特别是之中具有深厚的文明基础。他认为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挑战是西方和非西方文化、文明的冲突,特别是来自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为代表的伊斯兰文明的挑战和来自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明的挑战。他把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同看作当代西方民主世界的对立面,表现出鲜明的冷战心态,认为将来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都无法与西方文明抗衡,西方文明将成为现代化的唯一模式。

最早倡导文明对话的是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他通过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评,揭示了文明对话的时代内涵。杜维明教授肯定亨廷顿重视文化,注重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的倾向,但对他以西方为中心的论说方式提出了批评。质疑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人很多,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如果世界上存在文明冲突的危险,那么文明对话就成为必要。”[2]亨廷顿在他《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序言中也表示:“我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将有助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全书的“主题是文化和文化认同(它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是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3]因此,可以说无论是亨廷顿还是杜维明都主张以“文明对话”取代“文明冲突”。联合国文明对话小组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得出了重要观点:假如文明冲突、文明之间的抗衡、抗争、矛盾增加,那么对话更为必要。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在努力探索高校如何应对这种文明对话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促使高校积极参与到这一对话中。高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文明对话的理念也给当前开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二、从民族精神到文化认同

我国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视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民族振兴的一项基本工程,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六大报告将民族精神界定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即对某一特定的民族、社群、文化、传统和语言的归属,并由此而分享一种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想法和共同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体现出三个层次的内涵:体现了国家意识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是国家认同,归属于国家这个最大的“族群”;体现了文化认同的爱好和平归属于文化这一最久远的族群传统;体现了“公民人格”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归属内化于个体的知、情、意。[4]从《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党和政府下发的重要文件中对公民民族精神教育以及思想道德建设都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核心和对文化认同的重视。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是维持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兴,则国家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对本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主题。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现在全球各地都直接或间接经历所谓全球化这一过程,但人们都认同全球化并非同质化的过程。全球化也不同于西化、现代化,首先全球化就没有导致同质化,反而导致了明显的多元性和强烈的认同意愿。认同意愿是一种根源意识,不管是民族的自豪感,文化的优越感,还是国家的热爱或宗教的信仰,都是人类天然的认同意识,是世界和平必要的条件。但是如果认同变成排他的原教旨主义、封闭主义,那么认同必然导致严重的文明冲突,反之一味全盘吸收必然会导致霸权的宰制。[5]不能忽视的是现今学校、家庭、社会舆论和学生个人对外来强势文化缺乏理性扬弃的态度,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流行的“世界主义”口号,易为一些超级大国所利用,成为淡化其他国家意识的工具。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产生严重负面影响。想要在全球化过程中使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够在合而不同的背景下生存,就需要对话,特别是文明之间的对话,族群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全球化能够逐渐发展出生命共同体的意愿,实现人类和平共处的根源意识。

三、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的“对话”理念

联合国的文明对话小组讨论认为“如何发展文明对话”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必须履行: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恕道必须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道结合,既是把人当人的“人道”,又是仁爱的“仁道”。前者意指自己认为重要、对自身有用的价值,并不一定要强加于人,这是犹太教以及儒家都遵循的原则。后者指要发展自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别人的痛苦我要关怀,我的发展也要有利于别人的发展。也是把人当人的康德的原则。这两个原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提出了文明对话理念的要求。北大楼宇烈教授认为要建构这样的对话,“我们应该先建立自己文化的主体性”,而这个主体性是开放的、有弹性的同时又具有自我反思能力,绝对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倡导我们是属于“地球村”的一员。[6]认同本民族文化同时理解他族文化,理解异族文化,也是自我理解的先决条件。我们有自己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我们能够享用,而且能提供给其他国家。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不再纯粹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还包括文化理念的竞争。现在建立主体性的意识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我们确实拥有的重要资源,在面对人类现在所遇困境时,我们可以提供。而资源的提供使我们的主体性得到加强,开展文明对话。杜维明教授指出对话最低的要求是容忍,如果彼此不能容忍,就无法对话。而且只是容忍还不够,还要接受对方的存在,之后才可能尊重,有了尊重才有可能互相参照,才能互相学习,这个过程非常艰巨。而通过容忍、通过承认,互相尊重、互相参照、互相学习的心态本身非常重要。[7]

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所带来的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当代我国的大学生来说,其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言而喻。面对社会各种思潮、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大学生还应该对异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实质有更清醒的认识。文化认同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和对异文化尊重,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的,但并不意味着盲目接受、全盘吸收,否则会被标榜“世界主义”一些超级大国所利用。在今天全球文化交往频繁的时代,对大学生要因势利导,使之深刻认识和了解西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导向工作。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管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还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隐现由冷战思维发展出一种新的对抗思维,企图淡化其他国家意识,宣扬西方化是现代化、全球化的唯一模式,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学生应通过各种不同渠道,在文明对话的理念和实践中,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清晰、更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质,也更加深刻认识和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最后,引用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非常令人钦佩和向往的理想:各种不同的文明都是“各美其美”,但最好的是把各美其美发展到“美人之美”,进而实现“美美共美”,那就能达到“天下大合”。在文明对话的理念和实践中,认可和弘扬自己的文明,尊重和欣赏他者的文明,在彼此相互欣赏学习中实现“美美与共”。文明对话的理念给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全球化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许美德.大学与文明间的对话.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2][5]杜维明.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1).

[3][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

[4]于海.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思想・理论・教育,2004.12.

[6][7]杜维明.全球化与多元化中的文明对话.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8]费孝通.费孝通在2003:世纪学人遗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接受美学视阈下译者的主体性 下一篇:从“血室”叙事看安吉拉.卡特的性别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