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25 03:07:09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新课程中的“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所以,具备探究能力首先是社会的需求。社会竞争和发展都需要思想敏锐、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个性鲜明而成熟的人才。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就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学习探究的方法,可以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第二,从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求来看,积极思考问题和探究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践证明,思考、探索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不断产生的思维成果,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多想出智慧”“我思故我在”,思考和探究对学生智力发展、逐渐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力、达到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促使语文教学追求卓越和优秀,追求高品位,从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既要转变观念,下工夫改变长期以来习惯了的单纯接受学习的方式,大力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还要了解并逐步熟悉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开放性的,它注重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一、教师必须要有探究意识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材只是一种凭借,关键的还是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探究意识,把探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教学任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视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与探究中应鼓励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应该自始至终将探究的理念深植心中,应该把独立创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更应该高瞻远瞩,做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

二、提出符合学生实际、最值得探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的课堂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的质量要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首先,提问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有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步骤;提问的最终目的不是或者主要不是追求问题答案,更不是唯一答案,而是逐渐养成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其次,提出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有探讨的可能性。因此,有效的策略当是着眼《课标》的精神,凭借教材,切合学生实际,以课内为主,落实探究目标,而探究的过程还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智力潜能。

高中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因而《教师教学用书》设计了若干探究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以及《考试大纲》的理解从中另行设计;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以及与教师的对话,甚至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可能会出现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因而,问题的设计除了考虑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必须把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这一过程预估在内。例如在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我提出问题:

1.孔子为什么听完子路的话后“哂之”?学生探究结果: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仪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学生探究结果:曾晳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乐宁静的社会环境,这个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而这种“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也正是孔子所渴望和追求的。

3.以上我们了解的是孔子弟子们的志,那么孔子有没有直接谈自己的志向?通过对四个弟子的问志、评志,你能读出孔子的志吗?学生探究结果:他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是,他的“礼乐治国”的思想主要通过他对曾晳志趣的评价表现出来。他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文章通过曾晳之口讲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

4.你赞同谁的说法?学生探究结果:(1)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与子路一样充满自信、胸怀大志,有敢闯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很多时候我们还需要三思而后行,不能贸然行事。(2)曾晳的确是一位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的学生。当孔子问及他的理想时,他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异乎三子者之撰”。他的述志非常高明,所以深得老师的赞同。这体现出他可贵的创新意识。然而,他并未因得到老师的称赞而沾沾自喜,相反,他始终保持着探究问题的意识。“三子者出”之后,他便问孔子:“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先生曰:“亦各言其志矣!”当孔子回答以后,曾晳进一步向老师追根究底:“夫子何哂由也?”直到先生给他一个圆满的答案才罢休。他这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对一个学子来说显得多么重要啊!(3)冉有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礼乐。如果人们的感情淡漠,思想空虚,反而会制约经济的发展。(4)公西赤个性谦虚,量力而行,量才而用,做到人尽其能。目标具体,切实可行。但过分谦虚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埋没自己的才华。就算有济世之怀,不毛遂自荐仍然会与成功失之交臂。

以上四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切合学生实际,以课内为主来落实探究目标。后两个问题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探究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智力潜能。我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并在此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学生的探究有因有果,精彩纷呈。

当然,以新课程的观念来认识语文教学,其中大有文章可做。提问的角度、难度、方式等都要有周密的思考。总之,问题意识和提问方式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首要问题。衡量学生探究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学生对提问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够提出有一定分量的问题。

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

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学生个人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而教材又为开发学生的潜能提供了条件。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关注和开发学生的这种潜能,仔细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微弱的思维火花,并以此为契机,扩张、强化、生成新的探究空间和探究平台,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引导思维之翼向更深处漫游。如在《失街亭》中,我和学生一同探究:失街亭是谁之过?许多学生都能指出是马谡之过,也有学生认为是诸葛亮之过。于是,为了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我接着提问:既然是诸葛亮之过,为什么还要杀马谡?学生回答:马谡立了军令状。我接着问道:大家知道关羽也曾立下军令状,可诸葛亮为什么赦免了他?教师的质疑和追问促使学生对探究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而对自己的探究过程重新作一次思路上的调整。这个过程将使学生的认知深化,使探究能力日益加强。而且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和拓展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

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我们可以期待学生的结论具有“有所发现和创新”的价值,却不能以此来评判学生探究的结果。探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探究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课堂中的探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不完美的观点。教师不能把追求问题的答案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更不能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探讨问题时,应当允许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发表个人意见。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课堂教学是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教好《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讲座、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阅读课外读物等。使课内外、校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结合,从多方面、多渠道开发学生的探究潜能。

上一篇:确立生物学观点 培养创造性思维 下一篇:扎实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