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业余的人,一颗专业的心

时间:2022-10-25 12:30:08

一个业余的人,一颗专业的心

做视频主持人,我是个业余选手。说“业余”,原因很简单:第一,不是科班出身;第二,没有专业的从业经历;第三,本人的外形也不够姣好,不像泉灵、夏丹,最多能跟《半边天》的张越打个平手。话说至此,恐怕有人要笑:这么业余,还霸气侧漏,老拿CCTV说事。我个人认为,这种比法并不丢人,虽然咱人是业余的,但心是专业的。从业余到专业,看似只是一个转身,但能否hold住华丽,全看功夫了。

1998年9月,我进入大众报业集团生活日报,在政教部做了10年文字记者,2008年3月来到大众网,才有了在镜头前工作的机会。放弃十年积累,投身全新领域,确实是源于对新闻的执着,对挑战自我的追求。

然而,彼时的新媒体才刚刚摸索起步,既没有传统媒体的资源,也没有强大的团队,三四个人,一两条枪,即便是做常规报道也无法与传统媒体相提并论,只能在“人无我有”中寻找突破点。结合网络媒体的全媒体报道形式,以及即时互动的最大优势,我把目标瞄准了“网络问政”,也许这便是我转战视频的初衷。

“历城代区长李胜利做客大众网”是我网络视频访谈的首秀。那一天,我们动用了网站全部的两台摄像机,动用了仅有的3名记者;那一天,我第一次穿上专门购置的职业装,第一次自己化出镜妆,第一次坐在聚光灯下……节目进行了网络直播,同时也在历城电视台播出,以至于几个月后的一天,我在历城区的一家饭店吃饭时,居然被老板娘认了出来。而《问政山东》也成为日后大众网的名专栏。

以“无师自通”的状态来追求最大可能的专业化,有一种无奈就是要迎接比专业人士更多的挑战。我是个对自己的形象很有自知之明的人,虽然平日无所谓,但为了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自己,在做节目时一定要认真“捯饬”。这些年为了做节目而购置的服装,花费早已破五(当然全部是自费喽),化妆师也从本人升级为专业人士。每每咬牙付账,我就狠狠地勉励自己: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得投资才有回报啊。

某日浏览网页,看到有网友这样评价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希望看到的是颅骨里的内容,而不是口腔里的器官。就连专业的电视主持人都会被细心的观众如此犀利地指责,我们这些业余选手肯定是更容易被找出毛病,要想不出丑,不露怯,光有面子不行,还得把里子也弄光鲜。脚本、机位、镜头、灯光、后期、同期、剪辑……一系列的名词、动词,让视频的青涩团队始终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若干次以练带训、以拍带训后,我们的视频制作慢慢提高档次,访谈和现场出镜越来越有范儿了,我们的访谈也能催人泪下了,我们也能做6机位的卫星直播了……

如果说对不同界面的新闻表达的追求是心理转型的催化剂,那么,业务转型则是一种掺不得假的技术提升。在网站5年多的时间里,我总结了业务转型的两层特征:浅层的特征是拿起话筒,面对摄像机,由平面的提问进入视频的提问,这种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十分接近一档电视节目的制作;深层的特征是,主持人不再仅仅代表一个记者去提问,而是代表更广大的网民去提问,记者的本我已经逐渐消失。这些年,我所访问过的对象接近百位,如果每个人要问10个问题,那算下来也有1000个问题,但不管是哪种形式的提问,发问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我背后的4000万网民。网络平台的互动性,使得作为新闻人职业本能的提问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由提问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我转型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深层次提问:问总理,问省长,问市长,问政法机关,问教育医疗机构,问艺术大家……在“网民至上”的原则下提问,大众网才有了《问政山东》和《独立调查》这两个品牌栏目。2010年,当我们首次试水《请问书记、市长》的时候,日照论坛收到了100多个帖子,共有类32个问题,内容涉及就业、供暖、房价,甚至是计划生育,有的市民情绪激动,还让市长给主持公道。对待这些真实的诉求,网络媒体所能做到的,就是通过“请问市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我们的努力下,日照市长赵效为连夜对这类32个问题一一作答,情真意切,引起网民的广泛赞誉。

在前进的路上,来自两方面的力量让我感动:网民的认可以及被提问对象越来越多地开始主动回应。《独立调查》时至今日已经做了200多期,有的网络传闻因调查而被证实,有的被披露干部因调查而下马,此时,网民的认可体现在我们剧增的新闻线索和论坛发帖上;《请问书记、市长》已经做了三年,首年只有7位书记、市长接受采访,今年已经有25位书记、市长回答网民提问。时任山东省长姜大明对网络问政做出了极大的表率,我连续三年视频采访他,他接受大众网的网民提问,已经充分说明了对网络问政的官方表态。

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体验感是区别于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时代的质感和细腻,更多的人性的进步,都在种种丰富的互动形式中得以体现和展示。

2013年年初,我出版了一本个人作品集《对话社会各阶层》。本书集合了我对63位采访对象的67次对话,全部发表于大众网,其中很多是视频访谈节目。这63位采访对象基本涵盖了国家和社会管理阶层,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产业工人、农民工等阶层,涉及政府官员、小巷“总理”、教育、卫生、企业、艺术等领域。这67次对话,展现给我们人性的光芒和智者的光辉,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个平面媒体记者立体转型的历程,以及镜头中的国家和城市的美好未来。

最初的转型是懵懂的,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时才无畏。经过很多失败、反思后,我才真正明白了互联网的意义,慢慢有了做网站新闻的感觉。

上一篇:新媒体形态下传统媒体经营的新模式 下一篇:“你深入采访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