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消除学校德育工作的盲点

时间:2022-10-24 10:37:52

浅谈如何消除学校德育工作的盲点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但许多学校仅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标语口号阶段。素质教育实施现状为“智实、德虚、体弱、美缺、劳空”。由于主导思想仍把德育放在次要位置上,德育工作中出现许多盲点就不足为奇了。

关键词:德育工作 盲点 消除

一、德育盲点的界定、成因及哲学思考

世纪之交,新旧更替,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及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多尺度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这一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产生了全球道德危机。

人类能走出地球,飞向太空,却走不出各自封闭的内容世界;人类能测量出地球到冥王星的距离,却无法衡量人们的道德水准;信息时代智者们殚精竭虑制定出的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效果还不及蛮荒时代巫师的一句咒语。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和相对静止的道德演进,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急剧衰退的道德,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极端贫乏的精神世界,这一切形成对比鲜明的巨大反差。

人类道德体系并不完善也不完美,现在的社会道德缺陷都源于以往诸多不起眼的教育起点,出现残缺的最大的空洞就是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青少年目前所接受的道德教育与社会提供的道德背景产生巨大的冲突。两者拼杀的恶果,就是青少年出现道德观念的模糊,价值取向偏颇,人格扭曲和信任信仰双重危机。

1.德育盲点的界定

看不见曰盲,微小曰点。德育过程中没有察觉,发现或因故忽略了一些常见的有悖于道德规范的行为和现象,从而形成德育工作的死角或空白点,即为盲点。

我们认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出现了三大盲点:无暇顾及的领域,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心的心理偏差;被遗忘的角落,“中间层”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被忽略的存在,教师的为规范行为。

2.德育盲点的成因

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盲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层原因是“三个不统一”,深层原因是“七不”。所谓“三个不统一”是教师言教与身教不统一;学生共性与个性的不统一;德育理论与道德管理要求不统一。所谓“七不”是:管理体制有弊端,管理完善;管理者经验有限,视野不广;对司空见惯的现象熟视无睹,重视不够;功利主义带来的心理落差,责任心不强;沿袭常规的定向思路,方法不当;管理粗放,措施不力;落后的教育理论,德育管理体制陈旧。

二、学校德育工作三大盲点透析

1.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心理偏差

偏差指运动物体离开确定方向的角度。心理偏差是指心理问题的初发阶段,在德育过程中违背道德规范的偏颇行为或价值取向的扭曲现象。

教师往往能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有时却忽略特殊个别的细微现象。“徐力杀母惨案”给教育界带来了一个让人警醒的命题:就是不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不要一味给学生施加沉重的学习压力,要随时留意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心理的动态变化。假设成绩优秀、性格内向的徐力平时能与师长沟通思想;假如徐母能注意到孩子对强制式学习产生了对抗情绪,就不会出现物极必反的结果,不会带来不测的恶果。

2.“中间层”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中间层”学生是学生中绝大多数、既不是优秀生又非后进生的群体。这些学生一般性格内向,行为本分而处事谨慎,品行表现和成绩一般。他们既非“闪光的亮点”而备受瞩目又非“触目惊心的污点”,让教师另眼相看,他们是“灰色人群”是德育工作的盲点。

班主任惯用“抓两头,促中间”的管理思维,辅以奖优惩劣的“有效法定”。优秀生被立为正面示范榜样,个别调皮捣蛋不思上进的后进生被树为反面典型,为教师提供以儆效尤的活教材。学校领导也沿用此定势思维,评优秀教师、班主任的标准就是优秀率和转差率班主任只要把精力用在“两头”上,中间层会被自然带动跟上。开学典礼上,学生们只看到两种人影:一是被校方大张旗鼓表彰的优秀生;二是被校方批评并给予处分的后进生,而广大中间层学生,就忽略于教师视线之外了。某校发生一流氓团伙案,调查结果颇令教师大跌眼镜,因为涉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不出众也不出格,在教师心目中他们是“老实沉默的孩子”,平时教师在他们身上很少花精力。事后班主任居然连他们的名字都对不上号。可见关注“中间层”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显得多么紧迫和重要。

3.教师未规范行为

教师未规范行为是指教师有悖于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的现象和行为。包括道德、心理、社会等方面的不规范行为。

现行学校管理体制中,上下都重视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管理,教师和班主任纠查学生言行,可按《守则》和《行为规范》来对照约束。一切有章可循,操作性强。但对教师行为的规范,却远滞后于规范学生行为的力度和强度。学校管理层忙于处理学生违规违纪行为,无暇顾及或根本没想到要规范教师行为。

教师言行不一致,重言教轻身教。学生规范行为与教师不规范行为的冲突,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许多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极为有害。所以教师要时刻自省,规范自我行为,提高综合素质才能胜任21世纪的教育工作。

三、忽视德育盲点的危害及消除德育盲点的对策

学校德育是构建人类道德大厦的重要基石,由于现在道德观念未被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守加上学校德育范畴相对偏狭,德育中各环节衔接不紧密,产生脱节现象。

社会公众及教师的不规范的道德行为与学生规范道德行为的愿望大相径庭,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渐走向死胡同。忽略的与盲点的存在,有三方面的危害: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可能滋生犯罪行为;有悖于德育工作要求,又碍于素质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顺利发展。

教师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传递者,对完善道德体系,修补道德空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的教师,能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入侵,能极力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对完善学生人格,乃至道德体系的构建都大有裨益。为消除学生德育工作的盲点,必须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1.以教师的“三观”的形成

没有人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要使学生建立坚定信念和远大的理想,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凭借自己的人格力量和创造精神,及时审视自我,加强自身修养。教育观念要顺应时代潮流,教育信念要执著坚定,教育方式要唯美唯新。在孩子们眼里,教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可敬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三观”对学生形成“三观”有极大的作用。

2.以“老三讲”促进“新三讲”的发展

既讲民主管理,又讲规范教师行为;既讲工作方法,又讲科学调控手段;既讲艺术的与人策略,又讲教师的角色转换。

3.以德育工作的“三亮点”,消除德育“三盲点”

“三亮点”是指德育过程中的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他们能够修复道德教育中的缺损,作用很大。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不断强大的必然要求时,我们应以创新的工作思路,努力消除学校德育工作中的诸多盲点,为构建人类精神家园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

上一篇: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表现 下一篇:心理健康领域目标在瑜伽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