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时间:2022-10-24 09:09:50

浅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摘要】学习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让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提高数学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激发兴趣;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question situation establishes principleHu Dan

【Abstract】Study biggest power nothing better than interest. Therefore, our teaching both must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must make the student to realize mathematics originates from the life, and serves the life. Let the student by study become “painstakingly” “happily” study, enhances mathematics classroom effectiveness.

【Key words】Stimulation interest; Mathematics teaching; Situation establishment

长期以来,许多学生都认为数学这门学科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很难。并且学习数学用处不大,于是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知道,学习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学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让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提高数学课堂的高效。

问题情境就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其目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比较好的情感体验,因而这样的背景应该是现实的和有趣的。当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具体素材,这样的问题背景同样应该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或者说指向某个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因而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应该具有一定的数学一致性。因此数学一致性、现实性、趣味性应该是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些基本原则。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例子来感受一下数学问题情境的原则性、现实性、和趣味性。

1 数学问题创设的现实性原则

数学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处于探求新知的起始阶段,教师一般要把设计好的课件或实物展示给学生观察,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发现数学问题,发现今天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因此情境创设必须要有明确的一致性,必须围绕本节课的内容、学习的任务进行,必须为教学服务。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通过栩栩如生多媒体森林图片展现问题情境,一下子使学生“身临其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小明、小华能否走出森林,悬念紧扣人心,使所有的学生在上课伊始便自然地融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经历“担忧”小明、小华能否平安走出森林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可以借助树木年轮来确定方向,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科普知识,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截面”,从而增强学生对截面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

2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现实性原则

情境的现实性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学习对象,因而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养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六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量距离》就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一位经历过战争的老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战役中,我军阵地与敌军碉堡隔河相望。为了炸掉这个碉堡,需要知道碉堡与我军阵地的距离。在不能过河测量,又没有任何测量工具的情况下。一位战士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他面对碉堡的方向站好,然后调整帽子,使视线通过帽檐正好落在碉堡的底部,然后他转过一个角度,保持刚才的姿态,这时视线落在自己所在岸的某一点上;接着,他用步测的办法量出自己与那个点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他与碉堡底部之间的距离。又如,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在建房时,门框上总斜钉一根木条,还有射击中的跪姿射击。

另一方面,现实问题情境也可能提供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而要学生通过所学数学知识获得解决这样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具体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如某地某天下午3时发生了一起案件,警察很快抓住了嫌疑人,但此人提供了不在现场的证据,一张当天下午3时他在钟楼浏览的照片,照片上的大钟指针正指向下午3时,但熟悉周围环境的警察却发现照片不是3时照的。你知道照片是什么时间照的?为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而研究《镜子改变什么》。

3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的利用教材,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十节《有理数的乘方》就由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等等。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你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计算2的63次方减1到底有多大成为问题解决的一个必然步骤,十分自然。

总之,理想的课程或学习素材应力求做到科学性、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设计出同时满足这样几个性质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追求,但要求每个问题情境都同时满足这样几个性质未必现实。在具体情境设计时,应认真分析各个情境的作用。并据此确定选材时的侧重点,应该寻求几者之间的平衡。

上一篇:谈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下一篇:新课程下作业批改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