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4 08:35:24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本文以民俗文化的视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结合点,采用随机访谈和实地调查等方法,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四个典型民俗村为案例地,为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农政策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动因研究、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的属性特征分析、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应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为专题民俗村以及乡村旅游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乡村民俗主题旅游产品是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

(二)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的范围是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此次我们选取了关中地区四个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与随机访谈的形式,对于案例地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5年3月到4月间,历时20天。调研地点选择在礼泉县城及袁家村景区,岐山北郭村,凤翔六营村,户县东韩村选择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进行随机交谈。

三、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综合模式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大部分还属于低级阶段,以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主题乡村民俗旅游村属于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礼泉袁家村就是以关中民俗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

(二)乡村组织型

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北郭村,六营村,东韩村,袁家村都是集体规划,统一建设。

(三)“领头羊”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在离客源地比较远的乡村,农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户”。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四)景区带动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是以比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陕西关中地区以袁家村与北郭村为典型代表。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种发展方向: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有资源驱动模式向投资驱动模式变化发展;产品应品牌化 集群化,这是提升关中乡村民俗旅游的必经之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这是集聚乡村旅游开发资本,这是提升乡村民俗旅游品位,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及发展建议

(一)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乡村民俗俱乐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2、主题农园: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3、童年到乡村: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旅游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二)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建议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关中地区大部分乡村旅游是以农家乐的形式,未来乡村旅游应鼓励企业进入,实行“企业+农户”形式,实行市场化经营。

1、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应坚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培养具有关色的民俗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吸引更大范围内的游客,辐射更广范围的游客群。

2、关中乡村民俗主题村,应该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独特文化产品的保护意识。

上一篇:圣象中国地板行业的“功夫大象” 下一篇:阿米娜案引发香港司法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