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10-24 07:44:56

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 2006年财政部新准则体系,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下简称“新无形资产准则”)对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R&D )的会计处理作了重大调整,允许部分开发支出资本化,这对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和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以2007、2008上市公司年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现状及上市公司用利用R&D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提出了改进我国上市公司R&D 信息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 研究与开发;信息披露;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我国2001版无形资产准则要求企业所有的R&D都记入管理费用。因此,2006年之前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极少。2006年财政部为配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旧无形资产准则作了重大调整,新无形资产准则第七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第八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第九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1)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3)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应当证明其有用性;(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对于不满足以上五个条件的R&D支出,在发生的当期计入管理费用,若研发失败,其所有支出都转入损益。我国自2007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披露R&D信息,随着信息披露的增多,可以想象在未来的若干年,会有更多更深入的这方面的研究问世。

新无形资产准则和2001版无形资产准则相比,最大变化是不再将企业内部发生的所有的研究与开发支出确认为当期费用,允许符合条件的部分开发费用资本化,开发成功后转入“无形资产”,在以后的受益年度摊销。上市公司再也不用担心由于研发投入过大,导致业绩下滑,这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研发热情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新无形资产准则的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资本化的五个条件比较抽象,给了管理层很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因此利用R&D资本化也成了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本文将对2007、2008年上市公司R&D的信息披露进行系统梳理,揭示R&D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我国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的现状

由于2006年之前实施旧会计准则,R&D的信息在报表中没有数据,附注披露很少。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仅限于2007年和2008年的沪、深两市年报。有关R&D的信息包括正表与附注信息披露,本文的报表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报表附注来自于沪深交易所网站的年报。2007、2008有比较数据的1 647家上市公司中,有182家上市公司在两年曾经发生过研究与开发支出,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182家有R&D的上市公司。笔者将所有的上市公司R&D报表数据与附注信息披露统计列示如下表1所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8年无论是R&D发生额、开发支出科目的余额还是有开发支出上市公司家数,相比2007年都有大幅度增加。可能新《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对上市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008年披露附注信息的上市公司比2007年披露附注信息的上市公司数量多,也就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比2007年详细。以下具体分析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不清楚

根据新无形资产准则的第七条: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研究与开发相比较而言,研究阶段的支出是基础性研究,受益不显著。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都要求将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作为当期费用,不能资本化。但是20 世纪70 年代国外的主流经济分析家对R&D 投资的社会和私人回报的经验研究证明了基础研究(旨在开发新的科学技术) 对公司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要远大于其他形式的R&D(如产品开发、正处于开发过程中的R&D 等),估计的贡献差别大约为3∶1。因此,基础研究对公司的长远投资回报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开发阶段的支出更多的是近期的回报,研究与开发支出有不同的功能和回报。

笔者对182家公司年报附注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只有32家公司的R&D有分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并且按照准则的研究披露了当期的发生额和余额。94家公司只有开发阶段,没有研究阶段。56家上市公司划分不清楚或者没有附注信息,其中000063(中兴通讯)、000999(三九医药)、600196(复星医药)在附注披露中没有将研究与开发分类,而是与研发支出的项目放在一起的;600081(东风电子)报表科目“开发支出”,附注信息用的“研究支出”。只有一家公司600839(四川长虹)披露了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其余都没有。从以上来看,上市公司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准则的要求将R&D按照阶段分类,或对研究阶段的信息披露并不是很重视。

(二)附注信息披露不全面,无法判断R&D的规模和对利润的影响

由于上市公司从2007年第一次披露开发支出信息,有多家上市公司只在资产负债表有“开发支出”科目的余额,附注没有披露发生额。2008年随着开发支出的大幅增加,附注信息披露比2007年更加详尽,不少上市公司增加发生额的披露。“开发支出”不仅有余额,还有本年增加数和减少数。但是,无法根据增加数和减少数判断当年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金额。“开发支出”科目的减少数可能是研发成功转入无形资产,也可能是费用化转入费用,无法判断本年的R&D的规模与资本化的比率,也无法得到研发是否成功等信息,以600839(四川长虹)附注整理的R&D的数据为例说明(见表2)。

附注解释2007年减少数25 726 836元是开发形成达到可应用状态专有技术转出;2008年减少数127 616 170元。其中技术开发终止转出确认为当期费用10 289 190元,其余形成资产。可以看出2007年所有的开发支出当年全部选择资本化,另有一部分跨年“开发支出”转至下年的期初,2008年确认的费用可能是上年的余额,也可能是本年新增加的开发支出费用化。因此,2008年的发生额无法判断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金额。

(三)信息披露不合理

600068(葛洲坝)的开发支出项目2007年期末余额是0。2008年年初将该余额调整为1 388 471 468元,附注信息披露是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 号》 规定,将BOT(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称,即“建设―经营―移交”)项目从“在建工程”转入。解释如下:公司控股子公司湖北襄荆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将BOT 项目期初“固定资产”追溯调整至“无形资产―特许经营权”。因此,对应的“在建工程”转入“开发支出”。笔者查阅《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 号》第五条:本规定前,企业已经进行的BOT项目,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进行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应以与BOT业务相关的资产、负债在所列报最早期间期初的账面价值为基础重新分类,作为无形资产或是金融资产,同时进行减值测试,并没有要求将未完成的项目转入“开发支出”,而且构建过程中的BOT项目不符合“开发支出”的定义。新无形资产准则第七条: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BOT项目并没有生产出有实质性改进的产品,而且不存在研发成功失败的问题。因此,从“在建工程”转入“开发支出”不合理。

三、资本化的动机与影响因素

由于资本化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利润,而且资本化的五个判断标准的弹性较大,且新《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九十五条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按当年其金额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成本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进行摊销。”R&D的资本化会提高当年的业绩,将交税时间提前,但并不影响所得税的缴税总额。因此,企业利用R&D资本化付出的所得税代价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利用R&D的资本化进行盈余管理在所难免。笔者查阅182家上市公司的R&D的附注,只有1家公司,002030(达安基因)披露资本化的标准,其余公司都只是按照会计准则照抄的标准。笔者统计182家有R&D的上市公司的资本化选择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资本化金额清楚的公司占有开发支出的全部上市公司的60%左右。但仍有40%左右的上市公司资本化的金额不够清楚。其中资本化金额比较清楚的公司中,大约40%的公司选择“开发支出”全部资本化。为了研究方便,笔者将182家研究样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两年开发支出资本化金额很清楚的公司,得到106个有比较数据的研究样本;另外一类是资本化金额不够清楚的上市公司,只能根据余额推测判断公司的资本化选择趋向。

106家有比较数据的公司中,有32家划分了研究与开发两个阶段,其中有21家将所有的开发阶段支出100%资本化。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R&D并没有划分两个阶段,且划分两阶段的多数企业选择开发支出100%资本化。因此,可以认为部分上市公司可能将研究与开发作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标准,即研究阶段费用化,开发支出资本化。为避免干扰,本文的费用化支出金额包括研究支出。以下具体阐述上市公司资本化的特点。

(一)2008扭亏的公司以及净利润由正变负的公司存在明显的调节利润的迹象

第一类106个样本中有8家公司2007年利润为负,2008年实现扭亏,这8家公司有5家公司选择100%资本化,平均资本化率92%,资本化率明显高于平均数,开发支出资本化成为扭亏的重要手段之一。另有13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由正变负,平均资本化率为62%,远低于扭亏的公司和平均数,存在明显的“big bath”(利润洗澡)现象。

第二类是附注信息不够清楚的公司,剔除变更重组公司,共74家样本公司,其中有两家公司实现扭亏,笔者把这两家公司的余额与净利润列示如表4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600866(星湖科技)从余额看不出开发支出资本化对扭亏的贡献,600731(湖南海利)如果将新增加的这部分开发支出剔除,2008年将无法实现扭亏。

74家资本化金额不够清楚的样本公司中,2007年利润为正,2008年变为负数的有10家,其中3家公司选择将2007年的“开发支出”余额全部转入损益,2008年“开发支出”无余额,附注并无披露当年研发成功转入其他资产,因此有理由相信存在大洗澡行为。

(二)部分公司剔除资本化后净利润由正变负,资本化为净利润保持微利作出贡献

第一类106家样本公司中,2007年有4家、2008年有5家公司剔除资本化后净利润由正变负。600490(中科合臣),2007年资本化支出15 536 300元,费用化金额 5 345 465元,当年净利润2 803 959元,2008年资本化金额为0,费用化金额7 561 185元,全部转入损益,当年“开发支出”无余额,当年净利润-59 791 104元,2007利用资本化调增利润至微利,2008年亏损,全部转入费用实现利润大洗澡。

第二类附注信息披露不够清楚的公司,只能推测资本化对利润的影响。以600991(长丰汽车)为例。表5是600991(长丰汽车)2008年和2007年的报表和附注信息。

2008年的开发支出余额比2007年增加了四倍多,信息披露也详细,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与开发。但是,从2008年的附注中看不到当年的发生额以及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金额。从开发支出的余额可以看出2008年资本化的金额至少是168 712 122元(211 154 392-42 442 271)。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将这部分开发支出作为费用,净利润会成为负数。

四、R&D的信息披露: 结论与规范建议

综合以上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实施新无形资产准则以后,上市公司披露的开发支出信息比实施前要详细很多,部分公司附注信息全面、详细,能从中分析上市公司的R&D投入规模和研发进度等信息。但也有部分公司只有报表数据没有附注。各个公司R&D附注信息量和内容千差万别,从已有的附注信息也可以看到R&D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因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附注信息不仅披露当年增加数与减少数,还应披露本年度资本化与费用化的金额。由于很多企业的开发支出需要跨越好几个会计年度,因此开发支出如果仅有当年的增加数与减少数,看不出当年新增加的开发支出的处理对利润的影响;(2)应重视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披露研究与开发的划分标准;(3)由于部分上市公司利用R&D的资本化调节利润,因此笔者建议应结合会计准则的五个资本化标准披露本公司的具体标准,而不只是照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资本化的随意性;(4)应该披露每个具体项目的R&D的进度与转入无形资产或其他资产的情况,方便投资者分析研发成功与失败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由于R&D披露只有两年数据,且新准则实施前的R&D附注信息几乎没有,因此R&D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青原. 研发和广告支出摊销费用化还是资本化――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0).

[2] 薛云奎,王志台. R&D 的重要性及其信息披露方式的改进[J]. 会计研究,2001(3).

[3] 薛云奎, 王志台.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 会计研究,2001(11).

[4] 田丽. 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国内外比较研究[J]. 技术与市场, 2009, 16(5).

[5] Lev,B.,P.Zarowin. The Boundaries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How to Extend Them[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99.

[6] Ben Zion,U.The investment aspect of nonproduction expenditure:An empirical test[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78: 224- 229.

上一篇:施工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初探 下一篇:广西上市公司盈利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