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识物体》一课为例

时间:2022-10-24 07:19:41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应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有效教学呢?笔者以《认识物体》一课的教学来淡点体会。

去年我教了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认识物体》一课,这是我从教以米第二次教学这个内容,感触颇深。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知道,观察、操作、比较、分类等是认识几何形体时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为此,这一次,我没有把长方体、正方体、同柱和球的特征通过文字描述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充分的活动中感知这些几何形体的主要特征。我先让学生玩积木,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形状不同的积木分开放,促进学生思考各种“体”的形状特征;然后我依次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网柱和球,让学生依次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找出来,分别看一看、摸一摸每类物体,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随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让学生认识相应图形的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这些“体”的初步表象回归生活,寻找这些形状的实物,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加深对四种形体主要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然后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在练习前我先引导学生联系刚刚学习的内容,讨论图中的物体可以分为哪几类,然后把左边的直观图形分为长方体、正方体、网柱和球这四类,让学生分别数一数、填一填,并进行交流。交流时指导怎样找、数这些物体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这样既进一步巩同了学生对不同形体的主要特征的认识,义渗透了统计的思想与基本方法。接着我义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了“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数一数、说一说、填一填,提高了学生辨认不同几何形体的能力,并巩固了对“几和第几”以及“左、右”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从后面一段时间学生作业的情况可以看出,这节课我这样教学是有效的。学生不仅都能正确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而且学到了分类、有序查找的统计思想方法。联想起以前我第一次教学这一内容的时候,由于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基础,高估了学生,学法指导也不细致,导致后来学生作业的错误率非常高,有的学生甚至跟没学过那一节课一样,形体不分类,统计有遗漏、有重复。前后比较,哪一次的教学更有效,不言而喻。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上课前都必须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应该以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努力实现有效的教学。

(作者单位:无锡市峰影小学)

上一篇:发挥写字教育功效努力提高学生素养 下一篇:浅谈证券营业部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