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框架震害分析与抗震措施

时间:2022-10-24 06:34:23

浅谈框架震害分析与抗震措施

威海市城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 要】我国大多地区采用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能满足大空间满足立面要求。实验研究,框架结构均有一定的延性和一定的抗震性。若设计不当,也能产生较严重的破坏。从历年的地震灾害中,人们意识到要着眼于结构总体地震反应,合理选择建筑体系和结构类型。

【关键词】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抗震性能

前言

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5级以上才对建筑物产生灾害,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死亡8.7万人,伤人数38万,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占GDP2.7%。地震破坏多为房屋倒塌,结构破坏造成的。所以应该认清地震形式及掌握一些建筑抗震的措施。

一、地震就是地壳的运动产生断裂、错层、释放能量,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就形成了地震

我国大多地区采用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能满足大空间满足立面要求。实验研究,框架结构均有一定的延性和一定的抗震性。若设计不当,也能产生较严重的破坏。

1.框架结构平面不规则,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不一致,地震中产生扭转效应而导致结构破坏。地震力是一种惯性力,与建筑物的质心位置有关系,是作用在质心上的。框架的抗侧力构件形成了刚心。地震力是作用在刚心上的。二者不一致就产生扭转效应,对建筑物的边框架影响较大。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中,锯齿形的房屋产生整体的扭转破坏,角柱破坏严重;1999年台湾彰化富贵名门大厦平面布置不规则为C型,16层钢筋混凝土大楼向内倾倒,砸向另外一座楼。

2.竖向不规则破坏,结构沿着竖向发生质量或刚度的突变,形成薄弱层,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甚至倒塌。如:美国橄榄景医院,一~二层为框架结构,二层框架有较多的砖砌体填充墙,三层~六层为框架-抗震墙结构,这就造成了上刚下柔,刚度相差悬殊。1972年,美国的圣费尔南多地震中,这种结构房屋底层发生了严重倾斜。柱子上端发生了600mm的偏移。

从历年的地震灾害中,人们意识到要着眼于结构总体地震反应,合理选择建筑体系和结构类型。解决房屋抗震的基本问题,针对上述震害,在建筑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时,及结构体系选择时,应遵循一下原则:

结构平面布置应简单规则,简面一般多为凸行,如方形、多边形、圆形等;复杂的平面多为凹型的,凹角的地方容易形成应力集中或者变形集中,产生抗震薄弱环节。如:T型、+型等。

二、建筑物竖向布置应连续、均匀

结构体系沿着竖向质量、强度、刚度不均匀布置,在地震作用下,某一部位率先达到屈服,出现较大的弹塑性变形。从而建筑物破坏。如:收进型的,立面突然收进,凹角处产生应力集中。大底盘型的,裙楼与主楼相连,刚度突变,交接处产生塑性变形。底层大空间、多塔型建筑,底部连在一起,都属于竖向布置不规则的。

(一)对于体型复杂建筑采用以下两种处理方案

1.细致的抗震分析,对建筑物进行精细的抗震计算和受力分析,估计其局部应力,变形集中和扭转影响,判断易损部位,采取加强措施提高变形能力。

2.设置建筑抗震缝,采用抗震缝将复杂的平面分割成简单规则的单元,防震缝的最小宽度要满足规范要求,否则缝小了会引起相邻两单元之间的碰撞。

(二)结构体系的选择原则

结构屈服机制,根据构件屈服的位置与顺序分为两种类型的屈服机制:

1.总体屈服机制,指结构的水平构件要先与竖向构件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结构不会形成破坏机构。

2.层间屈服机制,制结构的竖向构件先出现屈服,塑性铰出现在柱上,整体侧向屈服。工程中采用墙柱弱梁来实现总体屈服机制。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在水平构件屈服的情况下,仍能相对稳定的竖向承载能力,可以继续经历变形而不倒塌。

三、设置多到抗震防线结构振动控制

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依靠结构的刚度、延性、及强度来抵御地震作用,结构在抵御地震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并导致结构的损伤。现在设计工作者探索新的积极的抗震方法, 以隔震、减震、制震技术为特点的结构振动控制方法。

(一)结构振动控制方法分为四类

1.结构隔震,采用某种装置,将地震与结构隔开,阻隔地震波向结构的传播,减弱地震动力。

2.结构消能减震和阻尼减震,在结构的某非承重构件,如节点或者支撑处设置阻尼器,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阻尼器进入非弹性变形状态,产生较大阻尼,消耗输入结构的能量,保护主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破坏。

3.结构被动控制减震。在建筑物顶部设置附加的子结构当主结构,这种方法改变原结构的动力特性,降低结构动力反应。无需能源装置支持系统工作。

4.结构主动控制减震。实为计算机控制的伺机控制系统, 利用外部能源在结构的振动过程中,瞬间改变结构动力特性并施加控制力以衰减结构振动反应。

(二)工程中为了提高框架的抗震性能,结构设计中还会采取如下结构措施加强框架的角柱

角柱处于双向偏压状态,受力复杂,受周边横梁约束较弱,是连结纵横框架的枢纽,要增加框架的空间整体性,就要加强角柱的抗剪性能。

1.沿周圈框架平面按K形支撑和X形支撑布置一定数量的钢筋砼抗剪墙板或配筋砌块抗剪墙板,能有效克服框架的剪力滞后现象,显著提高框架的整体性和抗推刚度,减少结构的整体侧移,特别有利于减小层间侧移。但这种结构的延性较差,因此,可以在墙板上开十字形结构竖缝使之出现薄弱部位,形成延性耗能墙板。

2.设置偏交斜撑等赘余杆件,用弯曲耗能代替轴变耗能,其中折曲撑由钢纤维砼杆制造,偏心连结支撑可用钢杆或劲性钢筋砼杆组成。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一方面可利用这些赘余杆件的先期屈服和变形来耗散能量,另一方面当赘余杆件破坏或退出工作后,使得结构由一种稳定体系过渡到另一种稳定体系,引起结构自振周期的改变,以避开地震卓越周期的长时间持续作用所引起的共振效应。

3.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增加柱的抗震能力,真正实现“强柱弱梁”。规范实现“强柱弱梁”的办法是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调整设计内力,再进行配筋。但是小震下的弹性设计内力与大震下的结构弹塑性内力的不一致,造成了即使按调整后的弹性内力进行配筋,柱的实际抗弯承载力也不一定比梁的大,也就无法实现“强柱弱梁”的要求。规范要求的按梁柱实配钢筋验算,其承载力只针9度区的一级框架,因此大部分框架结构设计时实际未按这一条执行。汶川地震中一些7层以上的框架结构柱截面较大,配筋较多,震害较轻。这说明柱截面和配筋是钢筋混凝土框架抗倒塌的关键。其次重视填充墙产生的刚度突变。当填充墙或隔墙各层布置均匀时,可不考虑;如果各层布置不均匀,尤其是底层少填充墙或隔墙时,应考虑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设置不合理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四、结束语

总之,合理的设计结构的延性,再通过结构本身的设计,采用结构抗震系统的一系列措施保证结构的抗震承载力,均能实现框架结构的良好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柳炳康主编《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1 月

上一篇:宏程序在梯形螺纹车削中的应用 下一篇:现代传播手段在“五水共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