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信传播行为的舆论影响力

时间:2022-10-24 06:22:02

即时通信传播行为的舆论影响力

摘要:即时通信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伴生的一种新型交流互动表达形式。随着我国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即时通信在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发重要。本文着重对即时通信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舆论影响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即时通信 舆论 影响力

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即时通信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多种传播形态于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互动的表达形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即时通信用户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已突破2.77亿,同比增长23.7%,其中手机即时通信用户占总体用户的1/3,规模达9141万。①即时通信已成为目前网民在网络中交流沟通时最重要、最经常使用的载体和途径。

何为即时通信

从1996年以色列几个年轻人编写开发了ICQ(I seek you)成为即时通信工具的雏形后,即时通信从最初的仅限于文字沟通最终发展成了与其他通信方式如E-mail、手机短信整合,以文本、图片、语音以及视频为载体的即时沟通、系统共享、多种通信方式整合、附带多种非沟通类的功能的互联网移动综合服务的全方位交流形式。

按照易网国际《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季度监测报告》中的领域定义,即时通信(简称IM,Instant Massaging),是一个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传递文字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实现沟通信息实时收发以及相关辅助信息的即时更新。目前在中国网民中应用的即时通信工具有腾讯QQ、新浪UC、网易泡泡、MSN Messenger、雅虎通、Skype、阿里旺旺、飞信等。②

即时通信的舆论化现象

关于舆论和网络舆论。从当前我国学术界的研究情况看,学者们给舆论所下的定义不一,各有侧重,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如果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出发,笔者认同陈力丹对舆论的解释,即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③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网络逐渐成为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表达意见和看法的新型平台,同时也令一种新的舆论形式,即网络舆论成为正式的社会现象,并被广泛应用。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舆论就是网络公众针对现实社会或网络中出现的某个议题通过互联网所表达、传播的社会舆论。换句话说,网络舆论实际上只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舆论形成后的发展路径是跳出网络虚拟空间,对现实产生或利或弊的舆论影响。

即时通信的舆论化。随着舆论在网络上所显现出来的巨大生机与活力,即时通信对舆论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对于即时通信的这种舆论化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其自身所具备的特征加以分析和说明。

高度体验性:用户的唯一登录号及密码使得用户对这种产品有了一种“私人世界”、“精神家园”的情感倾向。随着使用频次的增加,用户与自己好友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越来越多,亲近感也越来越浓,进而产生了较高的信任度。这些也使得用户对这一平台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多。即时通信已作为用户的“无形资源”,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网络项目。同时为了得到更好的交流、功能服务,大量即时通信用户会投入更多的金钱、精力、时间,这种投入无疑又增加了用户的体验度和“珍惜度”,乃至成为用户心理和情感的寄托。而网民的这种心理和情感倾向会在长期频繁的交流互动中趋于相同,这就为网民影响舆论提供了可能。

高度自由性:首先,与论坛、博客、新闻跟帖等进行信息、交流沟通时要受审核与验证不同,在即时通信工具的运用中,网民想说的任何话只需自己点击“Ctrl+Enter”便可将信息发送到自己的对话对象那里,无需经过任何其他人的“把关”与“过滤”; 其次,信息发送接收不受“现时”限制,即使对方不在线,所发送的信息也可以在对方登录使用时即刻显示出来,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新的“时间”与“空间”观念;再次,“分身”对话。不用改变时间与地点,网民可以和多个人或多个组(如QQ群)同时进行交流,且相互之间不影响,信息相互之间隔离、独立、保密。即时通信的这种高度自由性无疑为情绪乃至意见的表达营造了一个便捷、畅通、保险的舆论氛围。

高度的现实性:从即时通信中的交流对象来看,应该有两个大范畴的界定:其一是这种通信模式主要是和现实生活中已经认识熟悉的人交流,诸如家人、朋友、同学、同事等;其二就是或因商业交易关系、或匿名交友等原因与完全不认识的人交流。④不论哪一种,都会在之后频繁的网络交流中产生一种“虚拟形象”,并在好感与深入交流中使彼此间的陌生感逐渐淡化、消失,形成一种“心理熟人”,进而产生较高的信任度。这种现象极易使“网络熟人”纷纷从“线上”走到“线下”,在现实中集结、活动,极可能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即时通信对舆论的影响力分析

如前文所述,正是由于即时通信在特征上独具特性,才使得它在社会重大问题、焦点事件舆论的产生、发展、传播过程中独具影响力。

交流互动更具舆论穿透力。在网络上,人人皆是传播者。每一个使用即时通信工具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批比较固定的“我的好友”可以作为信息的“受众”。一旦身边有事发生,公众可以马上通过手机等便携设备,以即时通信(如QQ/QQ群)的方式在小范围内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等自己所得知或亲身经历的事件、消息等,同时以复制地址、消息链接等方式向好友或QQ群内,使更多的人得以知晓,这就大大加快、加强了舆论的穿透能力。如在汶川地震期间,在新华社正式地震报道之前,QQ及QQ群里就充斥了大量关于地震的消息及讨论。一个QQ网民从地震一线通过QQ(群)即时了总理亲临灾区的情况。

此外,很多传媒人亦通过即时通信工具与“圈内人”进行沟通联系,实时信息,甚至带动了传统媒体进行新闻(消息)的传播、,从而扩大了所关注事件的社会舆论影响面。

信息更具舆论导向力。用即时通信方式进行互动的网民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彼此的陌生和距离感,甚至还可能产生比现实更加“亲近的感觉”,进而产生了较高的信任度。这使大量即时通信中的“网络熟人”纷纷从“线上”走到“线下”,在现实中加深认识、深入交流、参加活动,甚至会在即时通信的铺垫下形成各种网络组织。一旦有社会问题或事件成为关注焦点,当事者或知情人会在“现场”通过手机,在即时通信工具平台上第一时间信息,以点带面,迅速扩大舆论范围,使所关注对象被置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进而对已有社会问题、事件的发展和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集结动员更具舆论爆破力。有研究者认为,“QQ传播的特点和QQ网民的情感既有倾向决定了QQ人际传播及QQ群传播中舆论领袖都已经消解”。⑤姑且不管此论断是否正确,即时通信对现实舆论乃至网民行为的影响力日益显现。“由于网友经常加入不止一个QQ群,信息和图片可在瞬间从一个群复制流传到其他的群,具有病毒似的传染性,因此QQ群的动员和组织潜力巨大”。⑥在社会热点、焦点话题的互动下,一旦心理倾向接近和目标一致的网民(如不同的QQ群)得到汇集,就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催化成有相当规模的社会力量。小到个人、大到社会都极可能受到这股力量炸弹爆破力似的冲击。例如在“艳照门”事件中,“由于香港政府在事件的中期对传播行为属性的界定很清楚:公开的大众传播犯法,朋友之间传播不犯法,因此从2008年2月5日始,很多网民就不通过BBS,而是通过MSN进行小群体传播,其威力并不亚于大众传播。”⑦

即时通信的发展趋势

如前文所述,当今即时通信作为新型交流互动的表达形式的同时,对于舆论的产生、发展、传播也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今后即时通信的发展状况又将会呈现怎样的状况呢?笔者作出以下推断:

即时通信的信息传播、组织动员能力将进一步加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即时通信网络服务也会不断升级,比如社区化、互动性将会继续加强,信息处理功能将会进一步提升,自由空间将会得到进一步拓展,等等。这些无疑会为及时通信的信息传播、组织动员乃至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创造更为便利的空间与条件。

手机网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2008年、2009年,手机网民发展迅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15日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已达2.33亿,占到网民总体的60.8%”,⑧相比2008年12月,一年内增加了1.省略nic.省略/html/Dir/2009/12/18/5751.htm

②易观国际:《2009年第2季度中国即时通信市场季度监测》,2009-8-21,

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任洪涛为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硕士生;任雅仙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2007级博士生)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微博客流行的学理思考 下一篇: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和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