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校背景下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行为选择差异的分析

时间:2022-10-24 05:43:17

并校背景下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行为选择差异的分析

【摘 要】自2001年起,我国实施了撤点并校的政策,该政策对学校和家庭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以农村家庭为考察对象,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讨论并校背景下,造成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行为选择差异的因素。得到的结论是并校背景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继续供子女上学”和“去哪儿上学”两个方面。造成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价值观念、家庭收入状况、学校教育环境和当地的就业机会。

【关键词】并校;教育投入;行为选择

一、引言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各级政府和教育单位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以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撤并农村中小学的现象,规模较小的中小学被统一并入附近规模较大的中心中学或小学。

并校政策实施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政策制定者在制定该政策时的初衷。范先佐和郭清扬(2009)指出,并校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并校政策也引起了很多问题。刘贤伟(2007)认为,学校布局调整后,许多地方对学校资产的处置方式不当,出现了学校资产流失和浪费的情况;叶敬忠和陆继霞(2009)指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致使部分学生难以适应,出现一系列不良状况;赵丹和范先佐(2011)提出学校的布局调整增加了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直接成本等。

并校背景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如有些孩子辍学了;有些孩子去中心学校上学了;有些孩子去县城的学校上学了。这些差异是在并校过程中或并校实施后出现的,可以笼统的认为是并校引起可这些差异,但其内在的影响因素又是什么呢?本文研究的并校背景下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行为选择差异的影响因素将给出答案。

二、相关研究成果及本文研究框架

并校政策实施至今已经有十三年了,在这十三年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并校政策的影响。在不考虑并校背景的情况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家长对其子女教育投入呢?家庭收入是学术界最为关注的变量,如Schultz(1993)认为低收入国家父母可能由于厌恶风险或借贷约束对其子女教育投入低,即使教育投入回报率高。黄乾(2005)指出影响农户教育投入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农户收入与教育投入价格、农村教育投入风险和农户教育投入收益率。杨利平和宋元梁(2007)在之后的研究中将影响因素进行了细化,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人均收入、劳动力身体状况、劳动力最高受教育程度、子女学习兴趣、校途是否安全、未成年子女数量、本地教学质量、国家教育政策以及家庭信贷可获性因素9个变量对家庭教育投入意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并校即意味着农户的子女可能经历上学地点的变更,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文提到的影响因素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霍震和赵文嘉(2008)指出,经济因素对农户选择的影响较弱。虽然可用于教育的最大支出往往与家庭的收入密切相关,收入高的家庭往往可以在教育上进行更多的投资,然而中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的范围,并校前后学费的差异较小,主要差异体现在生活费用上,引起这样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并校后距离学校远的学生要增加在住宿和交通上的费用,但多数家庭是能承担增加的住宿和交通费用的。与经济因素相比,社会心理因素起着较强的作用,主要有学生融合难度、村落居住格局、同辈群体作用、家长和老师的期望和生活环境与质量几个方面。

在对现有文献解读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家长面对并校时的选择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继续供孩子上学”;二是“去哪儿上学”。文章的研究框架是先罗列出影响这两个选择的潜在因素,在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两种选择的影响和产生的结果。

三、数据来源

文章引用的数据主要由实地调研获得。研究的调研工作主要分为两期,第一期是在山东省下属的院格庄街道进行调查走访,第二期是在江苏省下属的山阳镇进行调查走访。调研的形式以问卷的填答和访谈为主,问卷又分为家长卷和学生卷。实际发放问卷350份,后期整理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269份(其中院格庄街道97份,山阳镇172份),共收集了402位学生家长的信息。

四、研究过程

本文的研究过程即为探讨影响“是否继续供孩子上学”和“去哪儿上学”的潜在因素,确定影响因素的过程。

1.“是否继续供孩子上学”

“是否继续供孩子上学”是家长在面对并校产生诸多影响时所要做出的第一个选择,家庭的自身状况是影响该选择的主要因素。笔者根据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将潜在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家庭收入与教育直接成本之间的关系、家长特征、家庭结构和家长的价值观念。下面将对这四个潜在的因素逐一进行讨论。

(1)家庭收入与教育直接成本之间的关系

本次调研采集了样本农户家庭去年的收入数据,并根据收入的性质分类为农业经营收入、副业经营收入、工资收入和打工收入。根据我们对家庭收入数据的处理得知,在我们所调查的样本农户中,年收入最少的一户只有2000元左右,而最高的则有130000(该户是个体户),每户的平均年收入约为31641.13元,27.83%的家庭的年收入低于20000元。

家庭教育投资的直接成本是指家庭对教育进行投资时所实际支出的费用。教育直接成本又可以分为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两大类,学习费用包括书本费和学杂费,生活费包括住宿费、伙食费和交通费用。由于中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合并前后学习费用基本没有变化,因此学杂费并不会成为影响家长是否继续供子女上学的因素。生活费用则明显受到学校区位的影响,由于并校,多数学生上学的路程变长了(山阳镇中心学校的学生在并校之前到学校的平均距离约为3.06公里,并校之后的平均距离约为4.24公里;院格庄中心学校的学生在并校之前到学校的平均时间约为19.34分钟,并校之后的平均时间约为28.52分钟),家长出于对子女途中安全的考虑,会安排专人接送或选择让子女住校并在学校食堂吃饭,甚至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由家人陪读。与并校之前相比,农村家庭因子女受教育而产生的子女的生活费用大幅上涨。江苏省山阳镇农户子女每年的生活费用约为2783.13元,占户均收入的7.68%;山东省院格庄街道农户子女每年的生活费用约为2549.76元,占户均收入的10.86%。由此可见,虽然农村家庭因子女受教育而产生的生活费用大幅上涨,但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高,在家庭的承受范围内,所以生活费用的增加也不会成为影响家长是否继续工供子女上学的因素。

(2)家长特征

家长特征主要考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可以影响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影响其对子女教育投资的决策。

对每个受访的家庭,我们都了解了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其中,未上过学(文盲)的占到了4.48%,小学程度的有30.60%,初中程度的有52.49%,高中程度的有10.95%,剩下的1.48%拥有中专学历。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家长(64.92%)接受过初中及以上的教育,这不仅可以反映调研地点有浓厚的重教思想,而且可以进一步推测大部分受访的父母会因为自己接受的教育而巩固加深重教的思想。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增加子女教育投入的意愿会更加强烈,并不会因为学校的变更就减少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反之,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有可能会因为自身对教育重视的程度不够,会因为上学费用的增加而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调研过程中,笔者共采访辍学学生15人,其中13人的家长中有没有上过学的情况,占辍学学生的86.67%。由此可见,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是否供子女上学是有影响的。

(3)家庭结构

一般来说,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和老人的数量可以反应一个家庭的负担。在调查的269户农户中,有191户家庭有一个孩子,占71.00%,有78户家庭有两个孩子,占29.00%;15.24%的农户有0位老人,31.97%的农户有1位老人,48.33%的农户有2位老人与他们同住,4.09%的农户有3位老人,0.37%的农户有4位老人(只有一户)。

同时,受访家庭的子女中有87.90%在读中小学,依据前面的解释,中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上学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率不高,并不会阻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我们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发现受访农户家中的老人现在大多65岁,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仅可以生活自理还可以干农活,加上有农村社会保障,并没有成为家庭的负担,有些还为家庭创造着额外的收入。因此家庭成员结构的情况并不影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或者影响特别微弱。

(4)家长价值观念

农户对子女教育的投资行为也受到其自身的价值观影响。本次调研主要调查了农户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人文观会和男女平等观(具体调查内容见附录一),其测量采用了心理学中常见的Likert7级量表,“1”到“7”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很不同意”、“有点不同意”、“同意”、“有点同意”、“很同意”、“完全同意”。

通过计算受访者在各条目上的得分均值,可以得到他们分别在各价值观和行为变量上的分值,分值越高,意味着受访者在该变量所代表的观念上越强,根据现阶段收集到的数据分类整理得到样本的均值和标准差如下表。

表1 受访者价值观与行为变量的均值与标准差

价值观与行为变量 均值 标准差

物质主义 3.348 1.534

功利主义 3.674 1.723

教育人文观 5.286 1.649

男女平等观 2.076 2.018

由表1中的数据可知,家长有关物质主义问题的答案的均值在有“点不同意”和“同意”之间,这种观念可能会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减少,因为物质观念较强可能会导致当期的消费过高,挤占对教育的投资。但是也存在其他可能,例如农村家庭家长的强烈的物质欲望可能只是代表他们向往更好的生活,并不一定意味着当期的高消费,又如物质主义观念较强的家长可能会认为教育投入会带来高物质回报,进而增加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关于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佐证。

功利主义的问题的均值是3.647,由此可见功利主义在农村家长中是存在的,这意味着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进行投资时会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当家长预期到其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回报率较低时,家长会减少对子女的教育投入。

通过对教育人文观的测量,我们可以知道受访农户普遍认同“读书有用”的观点,这会增加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

男女平等观的测量结果显示,家长不认为男孩读书比女生读书有用或有优势,加上现在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且在中小学阶段,成绩好的往往是女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家庭家长们女不如男的传统观点。

2.“去哪儿上学”

这是家长在面对并校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家长要综合考虑家庭的收入、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就业等情况以决定让子女去哪儿上学,是去中心学校还是县城的学校。因此,笔者将家庭收入状况、学校教育环境和就业机会作为影响家长决策的潜在因素。

(1)家庭收入状况

前文已从是否继续供子女上学的角度探讨过家庭收入对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影响,现在换个角度即从“去哪儿上学”的角度继续讨论家庭收入状况对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的影响。根据对问卷的整理,我们发现不同收入的家庭面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选择让子女去县城读书的家庭有37户,这37户的每户平均年收入是40956.43元,而选择让子女继续在中心学校读书的217户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30631.23元。由这两个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收入高的家庭会给子女选择较好的学校,以便给子女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家庭收入状况对家庭决定让子女去哪儿接受教育是有影响的。

(2)学校教育环境

并校的目的是为了集中、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以想象调研地的教学设施和师资水平与并校之前相比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调查了农户对其子女现阶段接受教育的质量的评价,有27.14%的家长对现在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很满意的,67.66%的家长认为孩子接受的教育的质量一般,5.20%的家长对现阶段孩子接受的教育不满意或没感觉。

在走访中,笔者也了解到,学校教育环境对家庭选择去哪儿上学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以山阳镇为例,虽然山阳镇中心初中现在是中心学校,但现在学校的学生数量只有320人左右,与2004年的近1800人相去甚远。计划生育等因素可以解释为何会出现如此悬殊的差距,但绝对不可能完全解释。可见家长选择让孩子进城读书的家庭不在少数(虽然我们没能调查到具体的数字),因此学校教育环境对家长的选择是有影响的。

(3)就业机会

受访农户中有近3/4的家长认为自己所在的村庄农业发展大于工业且当地缺乏就业机会。由于地形的差异,江苏省山阳镇和山东省院格庄街道产生缺乏就业机会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山阳镇地处平原地区,居民居住点相对集中,教育中心和行政中心都在西侧,但该镇的企业集中在东侧,离大多数本镇居民远但距离县城近,所以该镇居民会觉得当地缺乏就业机会。而院格庄街道的情况则不一样,院格庄地处丘陵,当地以农业生产为主,企业数很少,因而当地的居民也会产生就业机会少的感觉。

这里可以将就业机会与前面的因素(学校教育环境)结合在一起探讨当地就业机会对家长选择的影响。当地就业机会少,家长会到附近地区的企业打工,而这些企业又靠近城区(城区有教育环境比较好的学校),考虑到中心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环境不如城区的学校,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与学习的环境,家长会在城区租房子并把孩子接到城区上学,这样既可以方便自己上班又可以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由我们的样本可以得到这样结论:当地就业机会对家长的选择是有影响的。但是由于样本的局限性,我们只探讨了当地就业机会少的情况,所以该结论是否具有普遍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地验证。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并校背景下家长对子女教育投入行为选择差异,笔者采用了与以前学者不一样的思路,即从家长面对的“是否继续供子女上学”和“去哪儿上学”这两个问题入手,列出可能影响家长对这两个问题选择的潜在因素,根据调研数据对这些潜在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确定影响因素。

对于“是否继续供孩子上学”,一直被人们视为有重要影响的家庭收入并不会对家长的决策产生影响,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少且因供子女上学而产生的费用占家庭年总收入的比率低,家庭有能力承担。因家庭结构对家庭产生的负担也没有预想的那么沉重,对家长的选择没有或仅有微弱的影响。家长的受教育的受教育程度有正向的影响,即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继续供子女上学。家长的价值观念对于家长选择的影响是多方向的,细分后的观念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于“去哪儿上学”,不仅有单个因素的影响,还有多个因素共同产生的影响。家庭收入在这个问题上对家长的选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家庭收入的多少决定了家长是否有能力送孩子去好的学校,收入高的家庭更倾向于送孩子去好的学校。不同学校之间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的差异对家长的选择也有很大影响, 家长更愿意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受教育的环境,并在家庭的选择上体现出这一点。此外,学校教育环境和就业机会也会共同对选择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并校背景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继续供子女上学和去哪儿上学这两个方面。造成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家长手教育程度、家长价值观念、家庭收入状况、学校教育环境和当地的就业机会。

并校政策的实施者不仅应该关注并校政策的实施,还要关注并校政策实施产生的后果,尽量避免学生因并校而辍学的情况的发生。此外,不少地区的孩子因为并校上学路程变远了,相关部门应加快校车工程的建设;未通校车的地区,政府应给予学生家庭一定的交通补助并加大对接送学生车辆的管理力度。对于县城的中小学来说,为了避免因大量农村学生进城读书而引起的大班、超大班教学的情况发生,应相应的扩大学校的规模,以免引起教学质量的下降。

参考文献:

[1]范先佐,郭清扬.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地区6省区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研究,2009(1).

[2]刘贤伟.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负面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2007(8).

[3]叶敬忠,陆继霞,孟祥丹.不同社会行动者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回应[J].中国农村经济,2009(11).

[4]赵丹,范先佐.偏远农村学生上学难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学校布局调整为背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2).

[5]黄乾.中国农户教育投资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12).

[6]杨利平,宋元梁.西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7(9).

[7]霍震,赵文嘉.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基于山西省原平市的调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

[8]Schultz, T. P. Investments in the schooling and health of women and men quantities and returns [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93.

上一篇:浅谈科技对伦理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外商投资企业股权转让合同的成立与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