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四基” 关注课堂

时间:2022-10-24 05:25:51

落实“四基” 关注课堂

一、关注文本,夯实基础

获得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课本,没有系统地研读教材,例如许多学生不能用科学的数学语言叙述定义、定理,对数学教学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法则理解不清。另一种则是把教材视为“圣经”,以书为本,以例讲授,学习内容与实际脱离,教学内容单薄,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学生越学越没灵气和活力。这两种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文本,多维研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是要科学地解读教材,在任何教学阶段都要吃透文本的内涵,依据课程标准,按知识体系,找出主干,将知识串联,编织网络,这既便于知识的理解又利于掌握。二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凭借教材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的因素创设主动学习的空间。教学过程要重分析,重解题思想方法的渗透,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较高层次。三要创新地超越文本,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教材的建设者,要善于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注意对教材的延伸与拓展。如“圆的周长”教学,教师可提供由多种材料做成的圆,以及直尺、绳等测量工具,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从中理解并掌握基本公式。又如“简单统计图表”的教学,教材所体现的只是教学的基本资源,为教师留下了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学中可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调查实践。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更让学生获得了愉悦的学习体验。

二、关注训练,培养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强调:“‘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实践证明,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要适度。而现实中还有些数学教学充斥着过量的、重复的、不断循环的训练,因此,教师组织技能训练时,不要过分地追求“以速度论英雄”“以结果定成败”,而应在关注实效性的同时,认真审视学生的实际,并对照教材要求,及时引导学生加强对作图、实际测量、设计和制作模型等活动的训练,让课堂活动更具有灵性。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出示一个苹果:“怎样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边想边讨论:“没有已知条件,它又不像圆柱,也不像长方体、正方体,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先让学生尝试,甚至可以进行切拼操作。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后,教师引出《乌鸦喝水》与《阿基米德测皇冠》的故事。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探究,实践操作。之后课件展示:一个长方体玻璃缸,长12厘米,宽10厘米,水深8厘米。把一个苹果浸没在水中,水面升高到13厘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像这样,教学中重视对物体或模型的直观分析,在学生原有的对体积计算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发认知冲突,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先让学生猜想:“苹果的体积跟什么有关?会有怎样的关系?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最后再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使学生获得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关注思考,领悟方法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思考是人类进步的依托,标签式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要真正有效地进行数学思想渗透,关键在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设置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努力挖掘每课内容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点。

例如,《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

教师设置情境引入:龟兔第二次比赛就要开始了,兔家族的小白、小灰和小黑都争着要参加,它们决定进行一次选拔赛,比赛成绩如下:小白3秒102米,小灰3秒90米,小黑2秒90米。比一比,哪只快,并说说为什么?

师:两只两只比,可以哪只和哪只比?

生:可以白与灰、灰与黑、白与黑比。

师:请同学们再比较一下,你觉得哪一组可以很快比出快慢呢?

生:白与灰。

师:为什么?

生:看路程就可以比出了。

师:为什么可以直接看路程?

生:因为都是跑3秒。

师:我们把小白和小灰这3秒跑的叫路程,原来比快慢时时间相同只要比什么?

生:比路程。

师:还有哪一组也能这么快比出来呢?

生:灰与黑。

师:怎么比?

生:看时间3秒比2秒大。

师:直接看时间是因为什么?

生:路程相同比时间。

师:原来时间相同只要比路程,路程相同时只要比时间。

师:白与黑,时间不同了,路程也不同,那能不能比出快慢呢?

教学过程中,以数学的比较思想为主线,通过路程相同比时间,时间相同比路程,时间、路程都不同又如何比这几个层次的“比一比”活动,让学生的思考层层递进,并引导学生高度关注、深层聚焦其中的“抽象、比较、化归、推理”等数学基本思想,从而化抽象为具体,既可有效促进知识理解,又能生动彰显推理与化归的魅力。

四、关注过程,积累经验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基本活动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并且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经历一种过程,让学生从数学课堂上的“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这种经验只是教学的起点,它还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过程中,反思、抽象、概括,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例如:在认识圆柱时,先让学生独立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发现,然后再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么摸的,怎么滚的,自己有什么发现,再听一听同伴的做法和意见,与自己的又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在充分感知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充分给予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形成数学结论,就能获得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上一篇:在促进“自能”上着力 下一篇:一种基于加权的分组协作感知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