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推荐工作思考

时间:2022-10-24 04:40:32

民主推荐工作思考

民主推荐,是指党委及其组织部门根据配备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需要,按照规定的条件、范围、程序和要求,组织有关方面人员参加的推荐领导干部人选的活动。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初始程序,也是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必经程序,是决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选好人用准人至关重要。

一、民主推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各级党组织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能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民主推荐工作不断得到完善,较好地解决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有力地促进了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

1、民主推荐操作“失准”。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作程序不准确。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强调日常工作繁忙,随心所欲地简化程序。二是会议准备工作不充分。有的单位仓促上阵,操作过程简单粗糙,如会议通知太仓促,导致该参加的对象达不到一定的比例;会议座位安排较拥挤,使填票人左顾右盼,有所顾忌;会议时间安排不合理,给予群众进行选择思考的时间短等。三是确定的参加民主推荐对象不齐全。对于民主推荐参加人员的对象、范围和比例,《条例》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和单位不能全面、准确、细致地按规定操作。参加推荐的人员范围过窄,无法体现民主推荐的代表性。如有些机关部门的干部民主推荐会议,不通知直接下属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参加,仅仅局限在机关内部中层以上干部的范围里,不能完整地体现出基层单位的意见。从而使民主推荐的准确度出现偏差。

2、民主推荐结果“失真”。一些单位、部门尽管在推荐工作中严格执行了《干部任用条例》的程序,实实在在地走了群众路线,但是,最后的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参加推荐的人员对干部了解不多,情况掌握不准,凭印象选择。二是个别单位领导提前打招呼,开会“统一思想”,使推荐结果无法真正反映民意。三是在推荐过程中,一些平时拉拉扯扯、你拥我戴的“老好人”;一些投机钻营、搬弄是非的“小能人”受到推崇,捞到高票数。相反那些在工作中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成绩卓越的佼佼者,得票数不高,民主推荐的结果出现偏差。从而难以体现民主推荐的真实性。

3、民主推荐的结果运用“失信”。一些单位把群众公认原则与党管干部原则对立起来,推荐结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合理运用,失信于民,造成群众对党的干部政策的误解。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没有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推荐结果符合自己想法就强调民主,不符合个人想法就强调党管干部的原则,民主推荐成为某些领导的摆设。一些基层单位的干部错误地认为:干部的任用与否,是党委决定的,民主推荐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采取轻视群众意见,对推荐结果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凡是符合领导意图的就采用,不符合的就搁置,更谈不上对结果进行合理运用。在干部推荐任用的决策过程中,个别单位还存在着“一把手”对干部任用推荐提名划圈子、定调子、变相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从而使民主推荐的可信度出现逆差。民主推荐结果不被尊重,群众产生误解,甚至有被愚弄的感觉,影响了《干部任用条例》的实施。

二、进一步做好民主推荐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使民主推荐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推荐工作中来,真正把民主推荐干部的权力交给群众,必须坚持做到“四个字”。

1、进一步规范民主推荐的参与范围,体现一个“广”字。参加民主推荐人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推荐结果的真实性和群众公认度。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以下二个方面:一是要确保参加人员的“质”。如果简单地追求参与人员数量的多少,不考虑知情程度,很容易适得其反,影响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因此在确定参加民主推荐的范围时,除《条例》规定的基本对象外,还应根据拟推荐单位和职位的不同特点适当扩大范围。要以知情的程度为根本要求,科学地界定参加民主推荐活动的人员范围,充分体现参与主体的多层面、多角度和全方位。如在民主推荐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人选时,可以扩大到辖区内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外人士、老干部代表以及其他需参加的人员。在民主推荐区级机关部门领导成员人选时,参加人员范围应包括本单位全体在职人员和离退休干部代表、直属单位的主要领导成员和其他需要参加的有关人员,视情况也可邀请基层单位的分管领导参加。使参加推荐的人员范围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切实提高对干部认识的真实和可靠程度,客观、准确地反映民意。在选择确定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外人士、老干部代表时,可以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由单位提供全部人员名册,考察组在其中选择一部分同志作为代表,来保证考察的主动性、准确性、代表性、全面性和合理性。二是要确保参加人员的“量”。对《条例》规定的基本对象,要有一定的比例要求,参加民主推荐人数要至少达到规定范围参加人数的三分之二,否则就暂缓推荐,已推荐的结果无效。

2、进一步规范民主推荐的办法,体现一个“活”字。根据《条例》的规定,民主推荐的方法包括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两种基本形式,在具体操作中要灵活地运用好这两种方法,要做到互为补充,相互印证。在民主推荐前,对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的政绩、年度目标及完成情况等,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单位情况、职位要求和推荐对象,大胆探索多形式的推荐方式,如集中推荐与随机推荐相结合,职位推荐与职级推荐相结合,全额定向推荐与差额推荐相结合,一次推荐与多次推荐相结合,会议推荐与个别书面推荐、谈话推荐相结合,组织推荐与群众推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推荐干部。特别对第一次民主推荐得票数不集中,得票数没有超过50%的,或组织上认为得票情况与平时掌握了解的表现情况差距较大的,可以采取二次推荐的办法,即在第一次推荐得票排名前三位的人员中组织第二次推荐,先由候选人进行述职,总结自己近几年的工作情况,提出自己的任职优势和对新职位的工作设想,在公开竞职演讲或个人陈述基础上,再进行第二轮民主推荐。

3、进一步规范民主推荐的程序,体现一个“细”字。在规定的程序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民主推荐的操作步骤。一是细致地做好民主推荐的策划工作。制定好工作方案,明确各个环节的要求,做好推荐准备工作。二是与推荐职位所在单位主要领导就推荐方案进行情况沟通、征求意见。三是实行民主推荐预告制。提前民主推荐预告,公布拟推荐职位、推荐条件、任职资格、推荐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事项。四是召开民主推荐会。在推荐会上,组织者应做好推荐动员,明确有关要求,提供具备资格的人选名册,然后组织填写推荐票。填写推荐票时,由推荐者自主采取集中填票或分散填票的方式独立填写推荐票,并在规定时间内交回推荐票;设置好票箱,使参加人员能放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五是对推荐票进行统计分析。如遇会议推荐得票超过50%的人选多于拟推荐人数时,则按得票数从高到低并参考平时了解的情况确定推荐人选;如遇会议推荐得票超过50%的人选未达到拟推荐人数时,应按拟推荐人数1:3以上的比例将得票相对较好的人选作为定向推荐人选,再进行第二次民主推荐。如第二次推荐仍未成功的,则暂缓选拔。

4、进一步规范民主推荐结果的运用,体现一个“实”字。当前,干部工作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客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民意失真的现象。对民主推荐的结果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全面综合地看待得票的结果,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尤其是民主推荐结果不够集中的,要把民主推荐与谈话推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谈话了解干部的深层次问题,准确地认定干部。同时,要把得票情况与干部的日常表现结合起来,与干部的工作实绩结合起来,与干部的工作岗位性质结合起来,客观公正地分析干部的民意情况,科学地评价干部。一是要把民主推荐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确定组织考察对象时,应将会议推荐得票情况与个别谈话推荐情况综合分析,客观反映被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二是为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当领导意见与民主推荐结果相左时,或推荐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影响到干部任用时,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必要时应向被推荐者和被考察对象本人核实,还可联合纪委、、审计等部门组织专题调查组进行核实。三是要运用民主推荐结果储备后备干部。在民主推荐中,除对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进行提拔外,对得票数相对集中的优秀干部,组织部门要及时将其列入后备干部名单,加大力度进行培养锻炼,使推荐结果能“一果多用”。

上一篇:基层服务十项措施意见 下一篇:民营企业人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