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的迹象资源

时间:2022-10-24 04:10:03

创意的迹象资源

摘要: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物物皆有自己的世界,种种世界皆在世界中。而万物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迹与象。落笔成迹,因迹生象。迹与象概念的提出,给我们打开了另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在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时,甚至处于自然的世间万象时,能找到一个最为恰当的解释与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迹象“Ⅹ”设计创意

一、迹+象+Ⅹ=画的“Ⅹ”与设计创意的关系

设计注重的是功能性、实用性第一,不过作为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仅只要满足这些就够了,因为功能性和实用性只能满足其基本要求,外部形式美的追求,以及思想概念上的创新,才能算得上完成一件好的设计作品。现如今大家也不单单追求基本的物质保证,而是在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有更高的需求。形式美、创意能让我们更好的美化生活,同时增加不少的生活情趣。

在视觉艺术上,很难找到相对准确的概念进行客观的解释。我们在评价、鉴赏和分析某一件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的时候,常常会参杂太多主观的意识与主观感受。在没有读过钟孺乾的《绘画迹象论》之前,我曾经也会对一些当代的艺术,还有一些存在于自然中有趣的事物的时候,找不到一个恰当且精准的概念来阐述其中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深层次的内容。记得我在本科期间要参加一个平面设计比赛,需要拍摄一些原始图片素材。我拍了一些斑驳的树影、剥落的墙面、生锈的金属、溪边的石头、泥沼中的沙土、玻璃窗上的雨水等等,每一张相片都美,而且美得那么自然。读过《绘画迹象论》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种源于自然的事物可以用“迹象”来解释。“迹”我们可以理解为石涛所解释“迹化”,可以直接译为“纹理化”、“肌理化”。“象”的解释就是“形象,有形可见之物。”我认为这个“象”应该除了“天象”、“地象”、“人象”还有“意象”。因为在我们幻想中、联想时出现的,或具象、或抽象的事物应该包含在其内。特别是“意象”中的抽象事物。庄子有“大象无形”的经典之说,明确指出客观事物的本真不在于它的表面。幻想和联想甚至可以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美感形式,在其中也许可以获得现实中无法获取的别致。

“迹与象都是由可视之迹构成的象,或者针对语义重合的情形来说,迹象就是视象,尤其是指视觉对象的纹理状况”。钟孺乾提出的“迹+象+X=画”这一公式,给我们从事设计的人以新的启发,把这个公式引入设计领域,我们可以得出像“迹+象+X=海报招贴”、“迹+象+X=包装”、“迹+象+X=产品”等等许多个与设计有关的公式。其中“X”,就是观念、境界、情感、美,以及一切你想(或别人以为你想)表达的内涵。把它引入设计中,发现和创意的概念很相似,创意是是打破常规的哲学;是一种文化底蕴;是破旧立新的创造与毁灭的循环;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简而言之,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观念和想法。钟孺乾曾说过:“设计的迹象要经过仔细的推敲。”这可以理解为创新的意识,包含在“X”的范畴里。“X”是一切作品的内在精神支撑,联系到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我们不难看出,设计作品是有其生命力的,有的设计作品已经销声匿迹,有的却长盛不衰。而支撑它长盛不衰的是因为它有生命力的“X”。比如:百事可乐。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得出“X”和设计中创意的关系,它们都涉及到观念、境界、情感和美的因素,只是“X”界定的范围要广,可以包含创意在内,不过从特性来看,“X”相对来讲属于普遍性,创意属于特殊性,因为它需要满足一项基本条件和特有的个性,那就是创新。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由“迹+象+X=画”的公式,我们可以推出这样一个适宜设计者新公式,那就是“迹+象+创意=设计作品”。

二、结合自己的作品进行创意的迹象分析

利用“迹+象+创意=设计作品”这个公式,结合我自己以前的一些设计作品进行创意的迹象分析。我的专业是平面设计,所以就以我的一些平面设计作品来进行分析吧。我在本科的毕业设计名为“天人合一和谐之美”。我的指导老师决定给我一个相对比较意象的概念选题“和谐之美”,不如就以这个做一个关于和谐方面的系列海报招贴。和谐作为一个意象的概念,不如就从思想层面上作为创意表达,用相对抽象的迹与象来表现。

我在迹的部分,选用的是墨迹,墨滴在宣纸上晕开的痕迹,这样的迹有专属的象征情感,它象征着历史文化的厚重。我们经常听到墨守成规这个成语,常与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等带有贬义的成语联系起来,其实墨守成规的本意不是这样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不都是糟粕和迷信,正相反,他们留下的是无数精神物质财富。中国文明之所以优秀,毕竟有优秀的思想作为支撑,传承至今。无规矩,不成方圆。墨迹象征就是墨守成规,它某种意义上是叫我们要好好继承先辈优良传统。

关于象的部分,我承认我呈现的象有一个带有人为的造境的过程,不过我想通过这些象营造一种带有些许禅意、平和、和谐的状态。中国古代的美学,有两个大的特点。其一,它是人格主义的,儒道两家概莫能外;其二,中国美学是自然主义的。庄子的“齐物论”和“逍遥游”固不待言,儒家也颇倾心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式的与自然比德。何为意境?禅宗认为心造的境界亦为意境。这一种极其细巧精致、空灵活泛和微妙无穷的精神享受最能真正体现和谐的意境。和谐是世界的本质!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而要到达“和谐之美”的境界,必须要先有“天人合一”,所以我在文案前加上了“天人合一和谐之美”。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我选用性别模糊抽象的人体表现的是人,用平和的自然形态表现天。而天与人相互理解,结成友谊的和谐状态,就是“天人合一和谐之美”最为恰当的诠释。(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卖花女命运的转变 下一篇:宝宝咳嗽的饮食调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