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重你自己

时间:2022-10-24 03:41:51

小男孩与石头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里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

这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着它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不少人因好奇而对他的石头感兴趣,并且价钱越出越高。

回到孤儿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了比昨天高出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去展示。结果,石头的价格又被抬高了10倍。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一时间这块石头竟被传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告诉院长,并询问为什么会这样。

这回院长收住了笑容,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你就像这块石头,只要你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自然就有价值和意义。”

这个故事是不是给我们深刻的启迪?要想使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首先就必须学会看重自己。

然而,人类最大的一个弱点就是自贬、自轻。几千年来,很多先哲都忠告我们,要认识自己。但大部分人都把这理解为仅认识自己消极的一面,大部分的自我评估都包括太多的缺点、错误与无能。认识自己的缺点当然是应该的,可借此谋求改进自我,发展自我。但是,如果仅认识自己的消极面,就会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要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就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看到自己的积极面,学会看重自己。

为什么要看重你自己

所谓学会看重自己,就是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认识。积极正确的自我认识,是个性塑造的起点,是心理健康的保证,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积极的自我认识甚至会产生神奇的魔力。这是为什么?

第一,自我认识决定自我期望

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塞浦路斯的王子,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佛洛狄忒。于是,爱神就给了这个雕像生命,成就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当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后来,心理学便借用过来,将期望对于人的行为能产生巨大影响的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做“期望效应”。

在关于期望效应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最为著名。

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中,抽取一个班的学生做了智力测验。然后,他在学生名单上标出了一部分人的姓名,并把名单交给任课教师,说根据智力测验,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望得到提高,他们最有发展前途,将来都会成大器。从那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教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到了学期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验的结果,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可是,事实上这些学生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你看,是不是有点神奇?

为什么出现这样神奇的结果?罗森塔尔认为,这是因为,老师对这些所谓“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怀有提高成绩的期望,不知不觉间给予他们特别的照顾和关怀,使他们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罗森塔尔的研究,说明了教师期望对学生发展的巨大影响。此后,有人把这一期望效应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期望是人们头脑中一种心向,是某一行为发生反应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意向。积极的期望,促使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在这方面,家长、教师等人的期望,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明显。

特别要说明的是,他人期望的影响,实际上总是通过本人内化为自我期望,才能对个人行为真正起作用。而一个人的自我期望如何,就决定于这个人的自我认识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意味着自我期望是“我行”,确信自己是聪明的,是有能力的,是能干好某件事的,是能学好某门功课的,是能承担一切任务的,如此等等,结果往往真的就如愿以偿。反之,消极的自我认识,意味着自我期望是“我不行”,那结果就非常糟糕了。

第二,自我认识引导自我行为

一个转到美国读高中的中国女孩,英文名字叫斯蒂芬。在她申请美国大学的推荐信里,美国数学教师对她的评语是这样写的:

“我很高兴写这封信,并以我的名誉担保,斯蒂芬今年参加了我的初级微积分课程的学习。学习期间,我发现斯蒂芬不仅勤学好问,而且富有同情心。她,总是努力认真地完成作业。她在数学和解决难题方面有显著特长。斯蒂芬经常以自己优雅而且具有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难题,完成数学证明。斯蒂芬也常常帮助身边的同学做难题。在校期间,斯蒂芬为了得到问题答案,通常比别人回家晚,有时候她也在学校里帮助别的同学。学生们尊重她的文静和才智,以及她解释问题时的耐心。显然,她在享受着帮助同学的乐趣。有斯蒂芬做学生我很高兴,她在任何学校都会受到珍视。为上述及更多原因,我向贵校推荐斯蒂芬。”

有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在中国上学期间,高二文理科分班时却报了文科。原因是,老师说她没有数学头脑。尽管她父亲对女孩很有信心,觉得她是一个心智很正常的孩子,但是,父亲也发现女儿的理科成绩确实有江河日下的趋势。一段时间过后,女孩几乎丧失了学习自信,对父亲说:“爸,我厌学了……”后来,斯蒂芬去美国念高中。不久以后,奇迹发生了,斯蒂芬的数学开始频频获得满分。

仅仅三四个月过去,斯蒂芬的学习状态和自信就像换了一个人,那个“没有数学头脑”,只能上文科班且垂头丧气感到“厌学”的女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看起来正获得全面发展,甚至出类拔萃的女孩!

是什么起了如此奇妙的催化作用?原来,美国教师经常给斯蒂芬细致积极的评价,而且往往是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地赞扬:“你们要努力呀,否则将来你们都要给斯蒂芬打工去了!”教师判完了女孩的卷子以后,拿给别的教师看,然后说:“班里没别人能这样,这都能当标准答案了。”正好有别的班的人来问问题,教师就跟那人说:“问斯蒂芬,她什么都知道。”这种赞扬使斯蒂芬形成了积极的自我认识,从而取得巨大进步。相反,中国教师对斯蒂芬的消极评价,使她形成了消极的自我认识――“没有数学头脑”――于是失去学习兴趣,导致理科成绩不佳。

认识往往是行为的先导。自我认识就是这样强烈地影响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自我认识是人对自己的认识。人们总倾向于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做出与自我认识保持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人们有保持自己行为与自我看法一致的倾向。比如,当你觉得自己是好学生的时候,你就会努力按好学生的要求,去认真学习,帮助同学,遵守纪律等;你如果形成了“我很有发展前途”的自我认识,就会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爱、自强,促使自己成材。

第三,自我认识提供经验解释

自我认识就像一个过滤器,人每天接受的所有信息,都得通过自我认识的过滤,进行筛选,赋予意义。自我认识不仅来自我们过去的经验,还要成为经验的一部分,对新接受的信息进行解释。人们倾向于按照与自我认识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自我认识为人们接受的信息提供的经验解释,如同戴上不同的变色镜一样。因而,自我认识消极的人,看到的世界是消极的;自我认识积极的人,看到的世界往往是积极的。

一个高中女孩在心理咨询来信中说:“我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高中生,在校时成绩平平,从未拿到过奖。我人长得也很不起眼,不活泼也不聪明。同班同学都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而我没有,觉得自己十分孤独。‘不如别人’的心理使我没有勇气与人交往,更不敢去参加各种学科比赛,这样活着真没劲!我该怎么办呢?”

这个女孩的自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全盘否定自己。如“再普通不过”,“成绩平平”,还有“长得也很不起眼”,“不活泼也不聪明”,这一连串的否定构成了她的自我认识。人对自己的认识与人的行为模式,构成相互强化的反馈圈。也就是说,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认识,引导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行为,而积极或消极行为,又会进一步巩固积极或消极的自我认识,如此循环往复。这个女孩对自己的认识就是“不如别人”,给自己奠定了消极的基调,而且,将不断地以消极的自我认识来解释一切,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痛苦不堪。

其实,这个女孩并非像她所描述的那样糟糕。如果她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就会从积极的方向来解释自己的情况。比如,“成绩平平”,这说明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人长得不起眼”,也仅仅是不出众而已,何况还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此这般,由于积极的自我认识,带来积极的自我解释,对自己也就容易建立起信心了。

按照有些心理学家的说法,自我认识就是“自我图式”。有关我们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了我们的自我图式,它包括自己的姓名、性别、籍贯、年龄,以及自己的外貌、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表象。每个人的自我图式不同,也就是对自我的认识不同。有的人自我图式里包含“友好开朗”,有的包含“内向木讷”,有的包含“胆小怯懦”,有的包含“独立坚强”,等等。如果你的自我图式中包含“友好开朗”,在人际交往中解释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时,你会倾向于认为他人喜欢你,因为你是“友好开朗”的,于是,你就会倾向于以友好行为来回应他人。

第四,自我认识影响人格发展

所谓人格,是一个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人的心理结构系统。自我意识是人格中强有力的核心,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节,维持人格的完整、和谐与统一。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成分,其中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根基。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产生自我概念偏差。如果过高估计自己,会目中无人,骄傲自大,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如果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不足,总觉得低人一等,就会自卑退缩,悲观失望。狂妄偏执,自卑退缩,都不利于良好人格养成。因此,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前提。

事实上,一切外部影响力量内化为个人的人格特征,都需要经过自我认识的中介作用。只有那些经过自我价值系统接纳,被自我系统整合,进入自我认识的相关信念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成为不需要外力支持的人格特征。我们已经知道,自我认识是个人行动的先导。自我认识会影响到人的一言一行,而人格又是由个人一言一行的累积而成的。因此,自我认识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也制约着人格的发展方向。比如,当一个人的自我认识中存在“独立”“坚强”的品质时,他的言行也会努力遵循“独立”“坚强”的品质,逐渐地,独立与坚强,就成为他的人格特征了。

综上可知,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积极的自我认识,真是太重要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会创造自己成功的人生!

怎样学会看重你自己

首先,学会使用积极的语言

一是用积极、愉快的语言来描述你的感受。当有人问你:“今天觉得怎么样?”你如果回答“我很疲倦”,别人就会觉得你状态很不好。你要练习做到下面这一点,它很简单,却有无比的威力。当有人问“你好吗”或“你今天觉得怎么样”时,你要回答:“好极了,谢谢你!你呢?”不失时机地说你很快乐,你就会真的感到快乐。而且,这会使你更有分量,为你赢得更多的好朋友。

二是用明朗、积极、有利的语言来描述别人。当你跟别人谈论第三者时,你要用建设性的语言来赞美他,比如,“他真是个很好的人”,或“他做得很出色”。绝对要小心避免说破坏性的话。因为第三者终究会知道你的评判,结果会用这种话反过来打击你。

三是用积极的话去鼓励别人。只要有机会,就去称赞别人。每个人都渴望被称赞,所以,每天都要特意对你身边的人说一些赞美的话,特别是称赞跟你一起工作、学习的伙伴。真诚的赞美是成功的工具,要不断使用。这一点和上一点,虽然都说的是怎样对别人,但不言而喻也会帮助你看重自己。因为,只有看重自己的人才能这样对待别人。

四是要用积极的话对别人陈述你的计划。当人们听到类似“这是个好消息,我们遇到了绝佳的机会”的话时,心中自然会升起希望,但当听到“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都得做这件事”时,内心就会产生沉闷厌烦的感觉,行动也跟着受影响。所以,与人合作要让人看到成功的希望,才能赢得别人的支持。

其次,学会找到自己的优点

所谓优点,包括任何你能运用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征。这些优点也就是你能有贡献、能继续成长的要素。你有哪些优点?你是不是知道自己所有的优点?你能不能说出这些优点?

通常,人们不愿意谈自己的优点,总觉得说自己的优点显得太不谦虚,总觉得说自己的优点是件不对的事情。在别人问起你有什么优点时,你可能总会说:“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我是有些优点的。”可是,在别人问起有什么缺点时,倒是很容易罗列出一大堆。大多数人都被教会了一个观念:讲自己的优点是不对的,讲缺点是绝对应该的。举个例子来讲,要是有人说你菜烧得好,也许你会说:“哪里,哪里,其实烧得不好。这也算不上什么特殊才能。”可是菜烧得好,绝对是特殊的才能,是优点。假如,有人告诉你:“你在电话里很会说话。”你也许会说:“那是因为用电话谈话比面对面容易。”然而你要知道,有很多人觉得用电话谈话非常困难,因此这实在是你值得骄傲的优点。其实,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优点却去否定它,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人性,也表示不诚实。肯定自己的优点绝不是吹牛,相反,这才是诚实的表现。

现在,我们来学习找出自己的优点。请你列出5个帮助你成长的经验来,你可以列出事件的本身,或者举出提供给你经验的人。假如有可能的话,把这些好的经验和你目前的优点连在一起。

我们以心理学家施微博士的情况为例。

施微博士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经验:“虽然我父母对子女很好,但是,我实在没有什么钱。从很小我就知道,只有到外面赚钱,我的口袋里才会有钱。因此我设计了一种玩弹珠的游戏:假如游戏者将弹珠弹进了木箱子的洞里,他就赢得更多的弹珠,否则他就得另外再买,十个弹珠一分钱。这个游戏,不但使我赚了钱,也使玩游戏的孩子得到了很大的快乐。因此我要说我家虽穷,穷却对我有好处,使我学会如何运用创造力赚钱。”接下来,他把这些经验与下面的优点连在一起:能设计游戏、有创造力、能赚钱。

想想你过去的经验,想那些好的经验。看看从过去的经验中你培养了什么样的优点:幽默感?意志力?热爱学习?乐观的生活态度?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碰到不愉快的事情。可是,无论是怎样不好的经验,我们都可以发现积极的一面。比如,从贫穷中我们可以学会赚钱的方法,从受苦中我们可以培养出同情心,从寂寞中我们可以锻炼创造力。只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来看生活,我们会发现没有哪一种经验是白费的。等到你用积极的心态看你的过去,就能用积极的心态看你的现在,就会发现自己具有的优良特质。这些都是你具有的优点。而优点就是力量,会让你看重自己。

最后,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与生俱来的现实条件的局限。但是,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可以有所作为。

有个男孩子,从小就是一个讲究平衡发展的学生。他每一科成绩都不错,却只是维持中上;运动也在行,但称不上是学校的明星球员;颇有创作天分,但不怎么热衷当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考大学时,语文成绩几乎与数学成绩不相上下。在大学一年级时,他所选的全是科学课程,还打算主修理论物理。他那望子成龙的父亲是个很实际的人,他说,学物理可以,但是“理论”两个字要去掉。一年后,做儿子的发现,物理学动人之处在于抽象的部分。父亲的忧虑没持续多久,儿子到了三年级又有了新想法,他虽喜欢数学的井然有序,但受不了那冷冰的感觉,于是又决定改攻艺术。好不容易,钱也花了,时间也付出了,这位年轻人终于达到目标,做了建筑师,从此再也未改变过志向,而且做得有声有色。虽然他的父亲曾一度绝望,认为这个儿子怎么都不成材,但事实上,这个孩子行动大胆而明智,他好不容易发现自己真正的性格与才华,然后选定一个行业,“从一而终”。

如果你忧虑地问:倘若16岁尚未决定将来是否要学法律,或者在大一尚未决定大学毕业后考研的专业方向,这一生是不是就没指望了?看上面的故事你就知道,这些忧虑事实上是杞人忧天,因为根本没有人能在16岁时做好决定,为自己的一生定好方向,即便勉强为之,也是利少弊多。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挖掘个人潜能,才能成就终生事业。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没有理由不看重自己。

蜜蜂羡慕雄鹰能够搏击蓝天自由翱翔,却忘记了自己能传播花粉使大自然五彩斑斓果实累累;沙砾羡慕白云缥缈轻盈超凡脱俗,却忘了自己能奠基铺路以成就万丈高楼和平坦大道;丑小鸭羡慕白天鹅洁白无瑕万般美丽,却不知道自己也有独特的风采……不看重自己,便会认为自己毫无用处!

上帝是公平的,当他对你关了一扇门时,也必定会为你留一扇窗。世间没有绝对的东西,我们不要一味地羡慕他人,而是要看重自己。也许,你没有出众的外貌或精深的语言能力,但是,你能够认真简练与纯真动人;也许,你没有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华,但是,你可以通过勤奋刻苦默默耕耘来实现梦想;也许,你没有辉煌的过去,但是,你至少拥有不同于别人的经历与独特的视角。

阳光的温暖,只有看重自己的人才能拥有;微笑的甜蜜,只有看重自己的人才能感受;成功的彼岸,只有看重自己的人才能到达。看重自己,你便是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你便会创造独一无二的人生!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上一篇:含有few与little的九组易错短语 下一篇:A and A结构用法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