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你的心事我来猜!

时间:2022-10-24 01:34:01

文言实词,你的心事我来猜!

2015年高考《考试大纲》中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且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其中,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年来,实词考察主要来源于教材,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的形式,即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首先,我们要了解实词设置的误区,实词的误区主要有四种:

1.不清通假。实词考察一大类是通假字的考察,对古汉语中部分实词的通假现象,考生如果不能洞察,就不能按它们的本字去解释,而仍按字面义去解释,这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中的“取”字,释义是通假字“娶”的意思“娶妻”,如果把它误作为动词“取”, 释义也必然错误。

2.不辨古今。从词义角度来说,将古代汉语的实词与现代汉语作比较,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词义完全相同,一类是完全不同,一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考重点考查的是第三类。这一类实词,从词义的古今变化来看,又可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和名称说法改变等五种情况。所谓不辨古今,就是考生没有注意到词义的古今联系与区别,误将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在词义上混为一谈,以今义去解释古义。如“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中的“左右”是“侍从”的意思,如果把它误作为“左边右边”, 释义也必然错误。

3.不明活用。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是望文生义,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如,2015年安徽卷“诸子酒酣耳熟,辨难蜂起”中的“蜂”字,释义是“像蜜蜂一样”,如果把它误作为名词“蜜蜂”, 释义也必然错误。

4.不分单双。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这种词在书面上通常就是一个汉字。在古汉语中,往往有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恰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的意思。如“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和“方”是两个单音词连用,释义时应分别解释为“土地”和“方圆”;如果把它们误作现代汉语的一个名词 “地方”,句子就解释不通,释义也必然错误。

其次,我们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现将文言实词词义的常用推断方法举例如下:

1.语法分析法。一般来说,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实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比如:《过秦论》中:“据ズ之固,拥雍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5年湖南卷)

A.古人常有是训矣 训:斥责

通过对“训”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可以发现“有是训”是一个动宾短语,“训(典范)”为名词,充当“有”的宾语,“有”应是动词,而A项却把“训”解释成了动词“斥责”。据此可以推断出A项的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为动词“典范”。

2.字形推断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比如: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见秦伯。”“缒”字就是“用绳子往下吊”的意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5年福建卷)

C 向人索衣食 索:搜寻

我们可以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与“ 糸 ”有关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索”的意思应该与“绳索”有关,是“索要”的意思。

3.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互文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简易推出繁难。比如《过秦论》:“追亡逐北”这是一个互文结构,“亡”和“北”都是“败逃者”“逃亡的人”的意思,整句就是“追逐逃亡的人”的意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5年广东卷)

C 督天下援兵 督:督促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可以利用上下文中对偶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原文中的对偶句是“赐象N尚方剑”,“赐”是“赏赐”的意思,我们可以推断“督”是“率领”而不是“督促”。

4.语境推断法。语境法是判断实词一种重要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要想推知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5年四川卷)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理解“渝”字,我们应该把“渝”放到上下语境中去理解,根据前文“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这是说青年求学的态度,我们可以判断“渝”是“退步”的意思。

5.教材迁移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或者我们熟悉的一般词语、成语中的用法,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2015年全国一卷)

翻译句子的要点有“学者”“患”“徒”等实词,均是出自于教材知识,我们可以对照迁移分别翻译出来为“求学的人”“担心”“一类人”。

6. 成语推断法。在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考生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15年浙江卷)

B 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成语“首当其冲”中的“冲”义为“要冲”,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的意思为“当涂军队的要冲”;而按A答案的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当涂军队冲击”,这显然有违上下文意。

上一篇: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浅谈“资产配置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