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设计教育职业化课程改革

时间:2022-10-24 01:24:30

浅谈艺术设计教育职业化课程改革

[摘要]艺术设计教育的职业化改革并非是一个新命题,随着近些年艺术类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多,就业岗位竞争日益增大,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也便日益凸显。如何使艺术教育向更为职业化的方向发展,满足社会的职业化需求,是当前艺术教育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育 职业化 课程 改革

[作者简介]郭亚东(1978- ),男,山西昔阳人,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系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影视艺术。(广东 广州 510165)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27-02

从国家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转型的那一天起,艺术教育的职业化问题实际就已经存在。近些年艺术设计专业在全国各大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由此滋生了更为“狂热”的艺术高考。然而,一边是日益增多的艺术类高考生,很多艺术院校为迎合市场忙于扩充专业规模、设置新的课程体系,一边却是我们相对滞后的艺术教育职业化变革步伐,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够专业,市场接受程度越来越低,教育与就业严重脱轨。

从艺术教育的规律出发,按照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化方向发展的要求,从专业课程的设置入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是解决当下面临的艺术设计教育职业化问题的关键。

一、统筹优化专业基础课程

1.加强有针对性的基础教学内容。目前很多主流艺术设计院校的专业基础课程仍以基础素描、基础色彩、图案和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课为主,课程的整体设置针对性不强。应适当加大在此基础上的对包含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以及构成课的有针对性的专业训练内容,如动漫专业的漫画速写、环艺专业的建筑写生、工业设计专业的产品结构表达等。

2.突破教学场所限制。基础课程的实施不应一味强调在课堂内部的手绘、临摹以及写生的训练,应让学生适当走出课堂,在一切和自己专业所触及的范围有关的如建材市场、古玩店、图书馆、电影院甚至主题公园等现实环境当中,靠低年级学生现有的专业嗅觉和思维去发现和专业课程有关的题材以及表达形式。作业的完成形式也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拼贴、摄影或手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强调职业关系的教学方法会对早期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专业阅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会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正确对待专业基础课程的“同质性”和“异他性”。所谓“同质性”,指的是所有基础课程的设置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按照学生的个人喜好,完成他认为应该完成的设计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强调的是一种基于学生既为“个体”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反过来,每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师也不必以同样的教条化的“模板标准”去要求学生,而这恰恰符合个性化的艺术设计教学规律,这种条件下便产生了所谓的“异他性”结果。

统筹和优化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要提供给学生正确的设计观念和鲜活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只有将这个阶段的基础打好,接下来的专业课深入才会水到渠成。

二、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导向进行专业主干课程设置

艺术设计专业范围很广,有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工业设计、动漫设计、影视艺术等。与之相关的就业面如新闻出版、影视媒体、广告策划、建筑设计院、服装设计公司等跨度也很大。实现职业岗位和专业主干课程的无缝对接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晰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特点。就以广告公司为例,涉及的艺术设计专业职位方向大概有以下几种:美术指导、创意总监、设计总监、设计师、设计师助理、绘图员(美工)等。前三个职位因为要靠工作经验积累基本上和应届毕业生无缘,那么院校在设置职业化岗位定位时便可主要以后三者为目标。一般来讲,设计师的职位也需要相应工作经验,高校应届毕业生大都还是从设计师助理或绘图员做起。以设计师助理为例,这个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协调、配合设计师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做一些辅助的琐碎的工作,当然也要求会现场画图,不要求有自己的设计想法,但悟性要好,具备准确领会设计师意图的能力,动手能力和软件能力都要强。

2.按照职位能力要求修改和完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有了职业岗位目标,随后的专业课程培养便有了方向,还是以设计师助理为例。如果定位为平面设计方向,可以参考平面设计师的考核要求对专业课程大纲进行设置:重点突出以手绘、图形创意、平面设计软件、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网页设计等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并且在此基础上重视专业课程的前后关联性和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如在版式设计的课程中可单独安排一组关于字体设计的版式设计训练课,以此对学生的前一门专业课程作进一步的加强和检验。

3.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教学模式,将主干专业课程纳入课题范围,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方向。现代职业的特点是专业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明细。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既要专业面广,又要相对精深。在此条件下,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职业化发展的要求。按照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加强培养专业涉猎面的同时重点发展学生的个体兴趣、爱好,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方向,让学生的专业发展朝着更加职业化的方向前进才是解决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啥都会、啥都不精”“不清楚自己真正的职业定位”现象的根本办法。

4.专业课骨干教师的“职业化身份”定位。职业化教育改革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不仅仅体现在“优化专业主干课程”和“强调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两方面,对教育的主体――专业课教师来讲,也面临自我定位的调整问题。首先,教师应当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基本职业要求;其次,“课程导向课题”的教学思路要求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社会经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转换自己的身份,即在教学中既能扮演“师傅”的角色,又能够在恰当的时候合理转化为“客户”“设计师”“文案”等所有和学生职业定位发生关系的种种身份上来。只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了全部的职业化转换,才能将职业化的课程改革真正推进。

三、建立职场文化培养课程体系

当前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在校期间职场文化信息摄入量远远不足,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前没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工作性质的预估不足,结果导致毕业后参加工作对环境适应力不强、调动工作频繁等。职场文化在大学期间的有效吸收远不是毕业前上两节就业指导课能够解决的。“怎样和客户更融洽地沟通,怎样和上司更好地协作,怎样更有效率地去完成任务,怎样生活得更幸福……”这其实就是摆在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而所谓的职场文化应当作为一个内容充实、形象生动的专业培养课程纳入到整个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当中,并且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可以利用:每年的优秀毕业生、合作企业职员、校友、礼仪专家等。把职场文化当作一门必修课,定期邀请身处工作一线的不同职场人员为学生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职场文化指导课是学校建立职场文化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

四、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企业的无缝对接

1.公司模式入校。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打造一批实验室、工作室,将公司、企业运营模式搬入校园。将公司模式引进学校后,实施专人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负责各项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撬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在校内顺利实现“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2.校企互动、互聘模式。由公司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学生到公司进行专业实践;公司也可将学生实践信息反馈到学校的教学计划制订当中。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还可实行互聘制度:公司专家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学校教师对公司员工培训,为公司提高员工素质。通过这种校企双方的互动、互聘,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一线职业技能,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

3.企业订单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专业师资的实际情况,可以多种合作意向达成相关订单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原则、责任和义务关系,在组织相关职业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这种模式可以向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质的就业岗位,双方可建立长期、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互利双赢。

通过以上三种校企合作的思路,可以实现“企业要人才,学生要技能,学校要发展”的良好效果,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与公司“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无论是对基础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还是对主干专业课程的职业化岗位定位设计,抑或是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学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也有助于提升大学应届艺术设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有助于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朝着更为理性、更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增伟.浅谈艺术职业化倾向对高校美术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2]章纪顺.谈“职业的强化教育”[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

[3]张鑫昕,刘宁.从中央美院设计基础课程探索看我国设计基础教育发展[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0).

上一篇:基于学生需要的数学教学 下一篇:论高职院校评估的作用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