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多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时间:2022-10-24 12:40:49

一年前,公募基金一对多专户开闸之际,基金公司对一对多的运作信心满满,认为其优势在“仓位灵活、规模稳定、利于操作”。投资者对其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值,甚至一度出现哄抢产品的盛况。一年过去了,一对多的表现到底如何?投资者应该坚守还是撤离?

由于一对多产品的净值仅向特定投资者披露,无法从官方渠道获取完整数据。但据坊间流传的数据,一对多成绩似乎并不理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场上约有34家基金公司共发行了171只一对多产品,其中仅十余只产品取得了正收益。多方面的缺憾,使得基于公募平台上的一对多产品,业绩差强人意。

本是同根生

同一平台上同时运行绝对和相对回报两种不同收益理念。从投资理念、产品设计等方面来看,尽管一对多与公募基金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但两者实际上却是一脉两枝,都根植在公募基金公司的土壤之中,共享公司的基础研究,彼此相互影响在所难免。

从业绩上来看,目前国内的公募基金在实现从相对收益向绝对收益的转变中,仍需假以时日。

业绩不透明 缺少竞争

大多数基金公司都只对特定投资者披露产品的净值,以缓解排名给基金经理带来的压力,专注于追求绝对收益,为投资者获取更加理想的、稳健的回报。

但不可否认,业绩阳光化也是一种相对客观的遴选机制。一对多净值不公开披露,良莠难分。如果没有排名压力的外在约束,基金经理很容易产生不积极和不充分投资现象。而同时投资者仅仅了解自己产品的情况,并不能对同类产品的平均收益做明确研判,进而也无从判断基金运作好坏。事实上,离开了必要的参照系,基金运作的好坏就无从谈起。

人才仍是短板

公募基金正遭遇日益严重的人才流失。2010年上半年,共有78只基金公告基金经理离任,且多位转投私募。明星基金经理的出走,使公募基金资深投研人才短缺正日益暴露,基金经理团队越来越年轻化。现任376名基金经理中,约22%从业年限不足1年,约24%在1年以上但不足2年,仅有不足8%的基金经理从业在5年以上,而从业年限在10年以上者只剩华夏王亚伟、汇丰晋信林彤彤、华安尚志民3人。

一对多产品一年才开放一次,流动性差,不利于投资者对所投产品及时调整。假使投资者发现所投产品的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发生重大变动,或所投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投资需求,但限于流动性,无法及时赎回基金。

到期可适当考虑转换投资标的

在一对多产品到期以后,建议投资者可根据自己所持有的一对多产品运作情况,考虑是否需换入其他投资标的。在目前市场上,与一对多产品风险收益类似的,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产品有阳光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

从收益层面来说,2010年以来、近一两年的平均表现来看,私募基金的收益均超过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及公募基金。值得注意的是,私募基金数量多,目前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已超过500只,业绩分化明显,投资者需、选择长期业绩排名在前1/3的优秀私募基金。据统计,业绩排名在前1/3的优秀私募2010年以来、近1年、近2年分别取得4.29%、16.89%、65.24%的收益,远远超过券商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

从管理人层面来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优秀公募基金和券商元老级人士已加盟私募基金,再加上一些优秀的民间出身的投资高手,私募基金行业人才来源较丰富。他们经验丰富,且拥有个人特有的、行之有效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在资金管理规模上,相对于公募基金动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远的规模,私募基金规模一般在几亿元到20亿元之间,资金规模较小,可通过灵活的操作,积极择时择股。

上一篇:市场分化明显 债基配置不可少 下一篇:投资海外可关注F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