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时间:2022-10-24 10:59:33

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互动合作式教学强调师生双向沟通,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协调、影响。学生研究教材中的信息,并受到启发,又会提出新的问题,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这种方式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反应、分析、创新,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分析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一、改变传统思维,创新课堂教学

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反思传统意义下的地理教学,提出“创新教学”这一课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以追求未来的成功为教育价值观。创新教育相对于现实教育而言,它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能确定自己位置、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人。创新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它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它以努力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己任,以“以人为本”、“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为本质特征。从以上几方面看,创新教育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只有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这种大背景下,我自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这一主题。地理最重要的特色是充满诱人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如何将地理的这种特色让学生感到并能激起他们的创造欲望,这需要我们在每节课的课堂上下工夫,探索出一种融各家之长的富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自然就成了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有机地将各种教学方式中优秀的成分兼容并包并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使地理课的教学成为开放型的教学,这包括营造开放型的教学氛围,选择开放型的教学内容,设置开放型的问题,形成开放型的教学风格等。只有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平等宽松的研讨环境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发现、去创新。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树立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

地理课堂上,作为教师不能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要走近学生,笑对学生,只有让学生觉得有亲和力,敢于靠近,敞开心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让各种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鼓励学生谈谈自己已掌握的地理知识,树立学习本学科的第一个信心。这要求教师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去体验学生的感受。信任和爱护学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是不完善或是错误的都要耐心的听下去,然后给予正确的评价或指导。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课堂上随时质疑,教师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朋友,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主动学习,树立自信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拓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学生学习了地理知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后,可采取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想象的过程中,既学习了地理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引导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同时告诉学生人类社会之所以进步是因为人类先有想象,再实践,最后才有了结果。这也是培养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起点,是创造的前提。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蓬勃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学生质疑的能力开始。一步一步地进行启发质疑,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既容易理解又能够牢记。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教育并引导学生敢于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通过独立思考、判断得出结论。敢于向教师向教材向权威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独特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关键。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把学生思维迅速地导向解决问题的关键处,重在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使学生无序的思维向有序的思维过渡,使思维活动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一般思维方式,少走弯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应变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只要教师正确把握教材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学生是有能力自学的,从教学的自主性原则看,学生应是自我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参与、自我捕获知识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此外,教师还要尽可能的创设阅读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阅读产生兴趣。

五、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教师应把课堂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地理学科就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创新发展起来的。要发展就需要继续创新,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在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教师千万不可越俎代庖,简单地把结论交给学生。这样等于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只有在学生时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有可能在以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给学生留一方质疑问难的天地,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创造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发表新的见解。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养成标新立异,敢于推陈出新的独立品格,而且大大活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创造力,促进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和创新。

总之,在教学中,在师与生的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只有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华县第三高级中学)

上一篇:高中信息技术嵌套教学尝试 下一篇:小议美术课堂中的欣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