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盟经济金融运行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时间:2022-10-24 10:21:36

阿拉善盟经济金融运行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阿拉善盟经济金融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十五”时期,阿拉盟紧紧围绕“转移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坚持抓项目、调结构、促进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是改革开放及建盟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为“十一五”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大提高。“十五”末,全盟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4亿元,是“九五”末的2.9倍,年均增长24.1%(现价),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8.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是“九五”末的3.9倍,年均增长30.9%,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1.3%提高到14.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7:42:41调整到7:67:26。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盐化工、煤化工、铁金矿产采选加工等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九五”末的32户增加到71户,实现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7.5%。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由“九五”末的64%上升到72%。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8亿元,是建盟至“九五”期末总和的4.8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66.7%。其中,工业投资达到82.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3.2%;交通、电力、城镇建设投资分别达到46.2亿元、29.8亿元和12.7亿元,分别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9.7%、19.1%和8.2%。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覆盖全盟的路网、电网基本形成。四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38.1亿元,是“九五”总和的5.1倍,年均增长34%;进出口总额达到1.04亿美元,是“九五”总和的2.1倍,年均增长12.1%。跨区域配置资源特别是开发利用蒙古国资源迈出实质性步伐。五是富民工程深入推进,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十五”末,全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8940元,比“九五”末增加3776元,年均增长1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897元,比“九五”末增加1463元,年均增长9.9%。全盟再就业率保持在8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城乡低保、医保一体化和牧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综合参保率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全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安宁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在总结成绩、把握来势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阿拉善盟经济金融发展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薄弱,增长方式粗放,综合实力不强,在全区尚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资源精深加工不够,产业链条不长,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比较低;大企业、大项目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不够协调;生态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全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城镇建设起点低,缺乏产业支撑,吸纳和承载能力不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高;一些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优化发展环境中的梗阻现象仍然存在,等等。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金融运行情况,2005年阿拉善盟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呈阶跃式增长;各项贷款合理增长,但增势减缓;信贷结构逐步趋于合理;金融业改革积极推进,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一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呈阶跃式增长。2005年,阿盟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0.92亿元,同比增长28.11%。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累计增加10.97亿元,同比多增4.28亿元。二是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合理增长,但增势趋缓。2005年,阿盟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4.06亿元,同比增长13.7%,增幅比上年同期低2.21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5.55亿元,同比多增0.22亿元。三是现金投放回笼情况,12月末,阿盟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18.95亿元,同比增加4.85亿元,增长34.37%。现金支出为20.41亿元,同比增加4.80亿元,增长30.71%。收支相抵年累计净投放8.69亿元,同比减少1.97亿元,减少18.47%。金融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信贷增幅持续回落,己大大低于本轮经济启动时的增长水平。二是2005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在各金融机构的分布有所调整。三是银行和企业改革给准确判断信贷资源在地区间的配置带来难度。政策建议:一是客观看待近期信贷增幅趋缓的现象,积极支持金融业改革。二是改善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三是积极推进金融统计制度的改革,以便客观的监测、及时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更好地实现温总理在2l世纪论坛上提出的“正确的”财税、金融政策的实施。

二、“十一五”阿拉善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机遇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国内的宏观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为阿拉善盟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从面临的机遇看:一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入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对能源、原材料需求量大幅度上升,为我盟发挥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地位,优化经济结构带来了战略机遇。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为我盟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合作和竞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特别是我国加强与蒙古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京津冀、呼包银、西陇海经济带迅速发展,为我盟发展沿边经济,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国家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和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为我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经济竞争力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四是我盟作为生态特殊地区,己被国家列为生态重点治理区域,有利于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同时,阿拉善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优势。一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盟实施并完善了以“适度收缩、相对集中”为核心的“转移发展战略”,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二是资源优势。境内探明矿产资源能够支撑盐化工、煤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北山、阿拉善两个成矿带和5个新生代油气盆地等重要成矿带正在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蒙古国那林苏海特煤田联的成功开发以及其它矿产资源的顺利探采必将提高利用境内资源的能力。三是沿边优势。策克口岸升级为国家常年开放口岸,乌力吉口岸前期工作有序进行,将成为内蒙古及西北四省区共有的陆路口岸。四是人口少的优势。人口少特别是农牧业人口较少,为加快“转移、转产”步伐,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把握机遇和发挥有利条件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履行“入世”承诺将使国内企业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加大了我盟企业生存发展的压力。二是我盟与周边地区发展条件相近、产业趋乱。我盟面临的资源、市场、资金、人才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抑制城乡、地区和阶层之间的“三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任务艰巨。四是构建和谐社会带来的公共财政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较大。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深入实施“转移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实施富民工程;努力构建和谐阿拉善。

2006年,根据天津分行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银行货币信贷管理暨金融稳定工作安排,全盟货币信贷暨金融稳定部门要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向;完善贷款、再贴现管理,合理分配支农再贷款投放额度,积极支持“三农”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非公有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密切关注辖区金融机构利率浮动变化情况,加强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监测分析;关注经济金融运行态势,努力提高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和调研水平,促进辖区经济稳健发展。一是以辖区宏观经济金融分析、预测工作为重点,逐步提高货币政策分析的能力。二是灵活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保证稳健的货币政策顺利实施。三是加强和改进窗口指导,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四是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资金支持工作。五是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加快信用社区建设,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发展。七是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业务报告制度。

2006年全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2亿元,同比增长幅度28.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降低5%;财政收入完成12.35亿元,同比增长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00元,同比增长16.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元,同比增长12.9%。城镇新增就业5400人,同比增长0.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6%,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3.6张,与2005年持平;城镇职工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保险人数分别增长7%、4%、3.85%、11.1%和3.6%。农牧区养老保险和医保覆盖率达到8%和65%,享受低保的人数达到3500人。我们相信,在党的正确方针指引下,阿拉善盟金融运行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上一篇:跨国并购中的企业软环境优化 下一篇: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控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