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复合付费方式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时间:2022-10-24 08:55:41

采取复合付费方式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摘 要:自2009年国家新医改方案提出“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后,为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医保支付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疗费用的制约作用,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被认为是深化医改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影响到中国新一轮医改能否成功。文章针对当前医改形势,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如何积极开展城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关键词:医保 支付方式改革 支付制度 医院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244-02

一、引言

伴随着现代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疾病谱的演变,不断发展更新的医疗技术手段,参保人员医疗需求的释放,医疗成本持续升高,导致了很多城市出现了医保资金收不抵支的情况。自2009年以来,国家提出“完善支付制度,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的新医改方案后,政府对医疗卫生支出的投入在逐年地增加。财政决算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5年全国各级的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达到56400多亿元,年均增幅高达20.8%。但是或许是由于我国医保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管办不分、基本医保独家垄断的原因,有关部门并未真正地重视医保付费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导致广受诟病的总额预付现在已经遍及全国,而按病种付费却倍受冷落,按人头付费则更是无人问津,导致了最终结果只能是:虽然各级政府的医保投入在逐年增加,可是医疗的保障水平并未得到有效提高,群众看病的负担依然十分沉重,大家仍然在反映“看病难”、“看病贵”。

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背景

医保,顾名思义是对医疗的保障,它内嵌于整个医改体系,与“医改”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医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医保的付费方式是关乎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过去我国主要是按服务项目对医疗服务付费,以服务单元付费为主的医保支付方式,主要根据医疗机构住院人次进行偿付,即:医院开具了一个治疗、检查、药品,医保逐条支付这些治疗服务项目,这属于后付制的一种方式。而后付制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大检查、大处方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医院的收入就越高,就可能使医院和医生在补偿机制不合理的条件下提供过度服务。这种方式实施多年来,控费效果不理想,医保基金支出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并引发了群众医保权益受损、新技术开展受限、医疗资源浪费严重,最关键的是导致医疗费用急速上涨,医保基金支付风险加剧,医保基金难以持续。所以为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更好地发挥医保支付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疗费用的制约作用,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应该采取的办法是从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切入,让医院和医生迸发内在的控费动力。

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作为社会体制改革重点突破项目,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实行总额预算管理下,加快推进按病种付费方式,实现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保障参保群众较高质量的就医服务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一是实行总额预算管理,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总额控制制度。进一步完善基金预算和费用结算管理,综合考虑近三年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住院费用结算情况,结合年度基金收支预算安排,合理确定、分解基金总额控制指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医疗服务监管,不断提升总额控制管理水平。综合考虑风险调剂金、异地就医、门特项目、大病保险等费用以及各类支出风险因素,合理确定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年度总控指标,进一步完善总额控制政策,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规范服务,严格控制过度服务,实现由“要我控费”到“我要控费”的转变。

二是全面推行总额控制下的按病种付费方式改革。按病种付费方式有利于促进医疗机构建立合理成本约束机制、规范医疗机构临床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减轻参保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要将总额控制与病种分值付费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效率,同时推进各医院的医疗管理服务水平上一台阶。

三是建立对医疗新技术的单独结算制度。通过建立协商谈判机制,对新技术、新项目、重点学科等医疗业务开展进行重点扶持,通过专家评审、协调谈判、成本评价等方式,按合理利润和成本方式单独给予定价的特殊病例结算方式,全面促进新技术、新项目、重点学科等医疗业务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造福百姓。

四是大力推进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按人头支付是指医疗保险机构按照医院服务的人数,约定期限向医院支付一笔固定费用,依托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开展门诊统筹,门诊统筹实行按人头付费。门诊统筹资金分配按照人头、按月下达到各定点医疗机构。将基层医疗机构的转诊率、费用控制率等纳入医保结算考核激励范围,并控制在合理水平。这种方式可以“控费”,但会诱使医院方面不去选择重症患者。

五是完善和改进门诊特定项目的结算办法。按照“定医疗机构、定诊疗范围、定费用限额”原则规范,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定项目管理。门诊特定项目(病种)费用实行“定额包干,总量调控”的结算办法,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通过协商谈判方式根据门诊特定病种的总定额和上年度实际平均支付系数,并综合考虑当年门特评审通过率等因素进行包干结算,超支或结余部分医保与医疗机构按约定比例进行分担或奖励。

六是着力规范基本医疗保险按项目付费。按项目付费是基本医疗保险付费的重要基础。要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三个目录”,合理确定支付比例。对辅助治疗作用的药品,可适当加大个人支付比例。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加快实施医疗费用监控和数据挖掘系统建设,会同价格主管部门建立收费清单定期抽查制度,重点加强对急危重症、使用高值药品和特殊医用材料的医疗费用的审核,防止过度检查治疗,防止医疗机构分解收费、乱收费。协同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机制建立,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政策。

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影响

实行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方式,可以带来四个方面的利好:一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二是鼓励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诊疗水平;三是改变医院激励因素,提高医疗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促使医院走集约化道路;四是提高病案管理质量,促进信息化、标准化管理。由此可见,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减轻群众看病负担的有效举措,对进一步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云.医疗保险付费方式与公立医院体制机制适配性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23-31

[2] 李维玉,林显强,陈芳.我国现行医保制度中供方支付方式改革探讨.经济师,2016(8)

[3] 胡爱保,王满红,李素琴.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的多元化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53-254

[4] 黄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机制探讨.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5] 徐骢.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改革研究.苏州大学,2015

(作者单位:十堰市太和医院 湖北十堰 442000)

(责编:若佳)

上一篇:汉学家们的“商机” 下一篇:“消失”的民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