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困境

时间:2022-10-24 04:35:52

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困境

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但多年来,云南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没有能够协调进行,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产业结构的内在支撑.进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困境。

2007年底,云南省产业结构为17.7:43.3:39.1,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高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11.3%、8.7%、14.1%和14.9%),分别高出了6.4、9、3.6和2.8个百分点,在此指标中,上海市最低,仅为0.8%,比云南省低了16.9个百分点,仅为云南省的4.5%,云南省仅低于海南(29.5%)、广西(20.8%)和四川(19.3%);云南省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偏低,低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48.6%、48.5%、49.5%和45.8%),分别低了5.3、5.2、6.2和2.5个百分点,在此指标中,天津市最高,为57.3%,比云南省高出了14个百分点,云南省仅为天津市的76%;云南省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偏低,这一比重略高于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36.4%),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39 3%)基本持平,但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40.1%、42.8%),在此指标中,北京市最高,为72.1%,比云南省高出了33个百分点,云南省仅为北京市的54%。

2007年底,云南省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结构为64.8:11.6:23.6,第一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全国最高,在此指标中,北京市最低,为5.9%,比云南省低了58.9个百分点,仅为云南省的9.1%;第二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较低,低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26.8%、33.1%、23.5%和17.4%),分别低了15.2、21.5、11.9和5.8个百分点,在此指标中,浙江省最高,为45.7%,比云南省高出了34.1个百分点,云南省仅为浙江省的25%;第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全国最低,在此指标中,上海市最高,为54.1%,比云南省高出了30.5个百分点,云南省仅为上海市的44%。

我们还可以用钱纳里、艾金通和西斯姆等人的“标准结构”作为参考来分析云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007年底,云南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504元,约为1400美元(汇率约为7.5),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时的“标准结构”为参照,2007年底,云南省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应小于18.6%,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应大于31.4%、50.0%;第一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应小于28.6%,第二、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应大于30.7%、40.7%。而实际上,2007年底云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分别为:17.7:43.3:39.1和64.8:11.6:23.6。可见,除了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符合“标准结构”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标准结构”高出11.9个百分点外,其他各项指标均与“标准结构”存在较大差距,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标准结构”最少低了10.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比“标准结构”最少高出了36.2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比“标准结构”最少低了19.1个和17.1个百分点。

从云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现状以及与“标准结构”存在的差距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高,第一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全国最高,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发展情况,即随着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劳动力却没有同步减少,因此,第一产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尽管表现为一定的超前发展,但没有起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应有的作用;第三产业按其本身的特点,应该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力最大的产业,但云南省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偏低,限制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潜力的有效发挥,使得第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全国最低。因此,云南省第一产业中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却没有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空间,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有转出意愿但无处可转”的两难困境。因此云南省必须立足于本省实际情况,发挥比较优势,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调整方向,发展特色农业,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改变工业初级化特征,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多次开发,延长深加工链条,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内部结构,提升速度,扩大规模,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总之,要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强有力的内在支撑,以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率。

(作者单位:云南省蒙自县红河学院社会科学部)

上一篇: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下一篇:抢抓智能电网发展机遇 推动扬州工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