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歌会范文

时间:2023-10-24 14:03:10

云南歌会篇1

一、人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中写到年轻妇女,先展现其动作神态,把云南妇女开朗活泼、率真自然的性格展露无遗。在她们身上丝毫没有扭扭捏捏、矫揉造作的世俗丑态,一切源于自然、不加雕琢,体现了最可贵的自然美。接着,作者把笔锋转向对她们外貌的刻画――“黑中透红枣子脸”“毛蓝布衣裤”“葱绿布围裙”“绣花透孔鞋”,从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来看,这算不上貌美,但正是这种单调、简单的装束才能折射出劳动人民那种特有的淳朴气质。这种美不是刻意追求而能得到的。

再来看对赶马女孩的描写,“十四五岁”的女孩子,活泼、天真,打扮得花枝招展,那种“淳朴的本色美”自不必说,唱歌“出口自然”更体现了她们热情奔放的特点,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二、歌美――大珠小珠落玉盘。

云南的歌会美在歌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美在歌会场面的宏大。

首先,歌会的形式多样,对唱、伴唱、独唱、轮唱、合唱,从不同侧面来展示云南歌会的万种风情;歌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年轻人别开生面对调子是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进行的,具有原始的野趣美;赶马的女孩的歌唱是在景色怡人的山路上,伴随着“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的欣赏和戴胜鸟、云雀的和鸣进行的,富有色彩美;“金斗满会”是在村寨里举行的,老老小小,各色人等聚在一起,由见多识广的老人传歌,是以合唱的形式进行的,富有气势美。

其次,云南民歌内容丰富,除山野对调子、情歌酬和为主外,还包括即物起兴,引经据典,随事押韵等。如山路上,“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山歌”;村寨中,老人传歌内容更是庞杂,“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可见,那里简直就是一个“歌库”。

再次,歌会的美还在于场面的宏大。如写山野对歌:“对调子的来自四方”人数众多,天地是他们对歌的舞台;如写村寨传歌:“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齐聚一堂,由各桌轮流低唱,到“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的合唱……这些场面壮阔,气势恢弘。

三、景美――流连戏蝶时时舞。

对赶马女孩“山路漫歌”的描写是文章景美的集中体现。作者抓住了不同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斓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鸣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将这幅立体自然画卷描绘得真是美不胜收。

四、情美――未成曲调先有情。

1.借歌会凸显民俗风情。

写那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三个对手,逼得对手哑口无言,作者并没拘泥于写赛歌过程,而是重在表现胜利者的胜利姿态。这写的是他们才情与智慧的比拼。他们不需要谁来赞助,谁来组织,谁来裁判,谁来点评,谁来颁奖,自娱自乐。他们既不矫情,又不张扬,朴朴实实。写在“金斗满会”上,男女老幼百多人为传歌而来,围桌而坐,轮流低声,反复演唱,到大家熟习为止,自觉、从容、有序,其乐融融,亦如他们的日常生活。

2.借歌会传达作者的真情。

《云南的歌会》是沈从文对云南淳朴的民族风情唱出的深情赞歌,虽取材于云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对美好生活和人生的热情礼赞。

云南歌会篇2

一、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

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 一直到解放前夕,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 即使有些有文字的民族, 也因经济落后的原因, 其文化传承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因此, 云南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就不得不充当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民族传统文化通过歌舞的形式最广泛、最深刻、最直接地体现出来, 即各民族成员在参与本民族的歌舞活动中接受了文化的教化, 受到了本民族文化的熏陶, 并自觉的继承下来, 代代相传而不至流失。比如, 关于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起源等一些重大的自然宇宙观文化思想, 主要就是通过各民族的古歌、舞蹈、神话、史诗等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在纳西族古歌《创世纪》中唱到:万物有真有假,万物有虚有实。真和实相配, 产生了光亮亮的太阳;假和虚相配, 产生了冷清清的月亮。彝族古歌《查姆》也有万物在动中生, 万物在动中演变, 不动嘛不生, 不动嘛不长,这就是天地的起始、万物的起源。 显然这些都包含着世界万物在不断的组合、运动中发展的辨证的哲学观点。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在苗、瑶、佤、傣等许多民族的古歌中都认为从蛋里孵化出来, 从葫芦里走出来, 由树叶变来 等等。这些描写, 又包含着天地、人类的本源是物质这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而白族的音乐舞蹈也是在古代白族先民踏歌 的基础上, 通过传承、发扬而发展起来的。原始时代的先民, 每当猎获野物归来, 常在皓月当空的夜晚, 燃起火堆, 烤熟猎物分食后, 环火踏叫, 尽情狂欢。随着语言的发展, 原始舞蹈中的简单呼叫声慢慢演变成有一定旋律的唱词, 边舞边唱, 最终形成为一种原始时代的音乐舞蹈而一代代的相传下来, 再如藏族、彝族、纳西族和普米族等民族的锅庄舞和左脚舞, 现在流行的跳法, 就与5000 年前我国西北地区古羌人的跳法基本相同, 连臂踏歌, 围圈而舞, 以左脚为中心, 向顺时针方向驱动。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传承最典型的例子。

二、民族凝聚力功能

所谓民族凝聚力, 就是使每个民族成员集合在一个民族内的情感。云南民族音乐舞蹈作为一个个民族的族徽, 其民族特色十分明显,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云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和舞蹈, 几乎达到千差万别的程度。音乐与舞蹈相伴相随, 为舞蹈伴唱和伴奏的音乐都是充满了本民族乡土气息的,不用看服饰, 只要一看舞蹈动作, 一听伴奏的音乐, 就知道是哪个民族的。

当你听到用大三弦和竹笛伴奏, 曲调高亢嘹亮, 粗犷奔放, 热烈明快, 节奏欢快有力, 舞姿优美大方, 那肯定就是彝族著名的阿细跳月 。你听到用葫芦丝伴奏, 其舞姿特点是三道弯, 即胯、腰、肩向相反方向自然轻柔地扭、斜、偏, 灵巧典雅, 似行云流水, 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这肯定是享誉国内外的傣族音乐和舞蹈。当你听到用木鼓伴奏,青年妇女跳舞时前后左右抛甩长发, 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性格, 你一定能猜到, 这是佤族青年妇女著名的甩发舞。

总而言之, 正是由于云南某个民族的音乐舞蹈与周围民族音乐舞蹈的不同文化特点, 才成为了该民族成员相互认同的重要标识, 也是凝聚该族群众的粘合剂。即使是平时有些隔阂,也因歌舞的欢乐气氛而被冲淡, 乃至重归于好,从而增强了民族团结。所以在云南, 没有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独具特点的音乐舞蹈。

三、振奋民族精神的功能

云南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 绝大部分都具有群众共同参与的特点。从社会层面来说,只要有较大的民族歌舞活动, 不论职业、地位、年龄, 同民族同地区的几乎都会来参与。共同参与本身就是一种亲和力。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民族节日中开展的歌舞活动, 群众参与性之强, 规模之大是难以想像的。景颇语称大型歌舞为目脑 , 称景颇族各支系为纵歌 , 统称为 目脑纵歌 。每逢目脑节, 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涌向目脑广场,在被称为脑双 的领舞人的带领下, 男子边舞边挥动长刀, 女子则抖动彩帕、彩扇。舞步刚健明快, 队形变化多端, 场面非常宏伟壮观。而在一年一度的傣族泼水节期间,人们则会在傣族舞蹈诱惑下, 纷纷加入歌舞行列, 其中, 有当地民族群众, 也有其他民族;有中国人, 也有外国人;有专家学者,各类公职人员, 也有普通群众, 打工仔、打工妹, 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个圆圈, 踏着音乐的节拍, 尽情地唱着、跳着。那欢乐的气氛, 令人心旷神怡;那鲜明的节奏, 令人豪情振奋。当今无论是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目脑节, 还是彝族的火把节期间所举行的歌舞活动, 都已经发展成动辄上万人, 甚至到几十万人的群众性活动。即使是一些群众自发性的歌舞活动, 只要一有人带头跳起来,唱起来, 把月琴弹起来, 把芦笙吹起来, 把象脚鼓敲起来, 便马上会吸引大批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参与者,大家一起携手同舞、同歌、同乐、其欢乐和团结气氛十分浓烈。

云南各民族音乐舞蹈巨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只要你参与, 就能体会到它对加强民族团结, 增进友谊, 振奋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四、调节各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功能

在现代社会, 由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其身心长期处于紧张之中, 这种状况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 不仅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且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云南民族的音乐舞蹈就成为了调节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的又一重要功能。在云南, 无论是在重大民族节日期间所举行的大型民族歌舞活动, 还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歌会, 作为一种劳作之余的自我调节和体息, 一般都是在一年中庄稼即将成熟、秋收又尚未开镰的时候, 人们利用农事空闲的时间来娱乐和休整。云南傣族人民在秋收后,一般都要举行象脚鼓舞的赛鼓盛会。届时傣族男子身背象脚鼓, 鼓尾插上孔雀毛, 几十人围成圆圈, 用手、掌、脚、头等部位打击鼓面, 舞蹈动作不多, 以打法变化、鼓点丰富见长。鼓声震天动地, 胜者得挂银牌, 视为全村的骄傲。在西双版纳地区, 象脚鼓舞还常以斗鼓、赛鼓为特点。斗和赛中表现出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 最后以抓住对方帽子或包头为胜。此外, 还有昆明附近彝族的跳月琴 、红河哈尼族的木屐舞 、思茅哈尼族的 竹筒舞 等等。这些少数民族舞蹈大多具有奔跑频繁、运动量大的特点, 故而这些少数民族在把它们作为舞蹈表演的同时,也把它们作为一种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因此, 有的学者将这类舞蹈称之为健身舞蹈。而剑川石宝山歌会、则是白族人民利用空闲时光来到风光秀丽的石宝山休整、朝拜和娱乐。参加歌会的不仅有青年人, 也有中老年人。他们平时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或心中郁闷, 就许愿到歌会上唱调子朝山还愿, 有的还在衣袋里装上豆子, 边走边唱, 唱一调,丢颗豆, 许定的一百个或两百个调子唱完了,心愿也就满足了, 心事也就了却了, 心情也就舒畅了。很显然, 这种群众性的歌会活动,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极其有益的。

由此可以看出, 云南各族人民的音乐舞蹈活动, 它所制造的是一种轻松、愉快、活跃与和谐的气氛, 在这种气氛里, 不仅人际关系得到了加强, 而且通过无拘无束的尽情欢歌雀舞和参与各种娱乐活动, 忘却的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带来的疲惫和烦恼, 情感得到了宣泄, 缓解了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状态, 从而也就满足了各族人民农闲时放松休息、恢复体力、调节生活的需要。此外,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形成一种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这种特点造成了云南各民族的年轻人在社交恋爱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而在各民族重要节日所进行的歌舞活动, 就扩大了他们交游的范围, 甚至有些歌舞性质的节目, 还是专门为青年男女的社交而设立的。如彝族的赛歌会、歌圩节、跳歌会;白族的石宝山歌会,花朝节;壮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踩花山;傈僳族的拉歌节;瑶族的歌鸟节、开唱节;布依族的赛歌节、三月三;普米族的情人节等等。这些特殊的歌舞节日, 参加者大都是各族的青年男女, 届时, 青年男女们都穿上最美丽的服装来参加歌舞活动, 其方式大都以对歌为主, 所唱歌曲多为情歌。所以云南各民族的许多青年,就是通过歌舞为媒介, 从中寻找到了心爱的情侣。

五、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的功能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将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正是认识到了云南各个民族独特的、众多的音乐舞蹈对中外游客、商人、学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认识到了民族音乐舞蹈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中的重要性, 以及在本地区、本民族经济、文化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因此,各民族在各种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极力地宣传自己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和舞蹈, 其目的就是用民族音乐舞蹈搭台, 经济唱戏 的方式, 来推动本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这就使得云南的民族音乐舞蹈又具有了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比如, 在现代文明的舞台上, 景颇族的目脑纵歌 已不仅仅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启蒙场和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 而且以文化产业形式显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在2001 年4 月第2 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期间,在盈江县举办的首届中缅目脑纵歌 盛会上,参与展销珠宝玉器等特色商品及经贸洽谈会的中外客商就达117 户, 总营业额达280 多万元。而今的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也从形式及内容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它不再是单纯的白族青年男女的聚会, 而且增添了商品贸易, 旅游观光,文化交流等多种成分。每年歌会 期间, 来到石宝山的不仅是对调赛歌的白族群众, 还有不少的商人、游客、学者, 以及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近二十多年来, 石宝山歌会先后接待了来自世界数十个国家的专家和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著名的专家学者, 文化艺术考察团和众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和考察。这些活动对于宣传白族,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民族文化交流, 促进白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 还有享誉中外的纳西古乐,仅1988 ~ 1994 年的6 年间就举办演奏会863 场,接待了来自54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考察团、专家、学者、游客等达4 万多人次。而大理白族著名的洞经音乐, 近20 年来, 仅大理、巍山等县市的洞经音乐社团也接待过数十起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国内外来宾,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有的已开始与旅游市场衔接, 但潜力仍未得到充分挖掘。我们相信, 随着云南这个多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音乐舞蹈的经济纽带和文化交流功能将不断强化, 而成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大杠杆。

云南歌会篇3

 

关键词:云南 文化产业 演艺业 优势

近年来,伴随云南旅游业的扩大发展和持续升温,文化产业日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其中旅游演艺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由此激发了旅游业与演艺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新兴旅游演艺市场的勃兴,已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中引人注目的新景观和新增长点。从产生初期到如今,不论是景区内的小型旅游表演还是大型的实景演出,其带来的效应和作用是独特且显著的。

一、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云南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其中,云南民族民间传下的舞蹈品种1095个、舞蹈套路6718个,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云南民族舞蹈都属中国之最。①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云南省共有37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这两个名录。新公布的两项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如传统音乐——姚安坝子腔等;传统戏剧——滇剧、佤族清戏等;传统舞蹈——傣族象脚鼓舞、彝族打歌等。此外,云南民族民间曲调歌谣更是丰富多彩,甚至连人们说话发音都是一种奇妙的乐音,正所谓“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云南映象》作为云南文化产业产品项目最具代表意义。著名白族舞蹈家杨丽萍用了一年多时间,深入云南,走村串寨,甄选了具有典型云南特色和代表性的文化、舞蹈及音乐元素,用了15个月的时间精心排演,以独到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力构架了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通过把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与现代艺术构思进行有机融合,集中展现了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不难看出,《云南映象》正是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提炼才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风情,同时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生命力。“原生态”是《云南映象》独有的特质,是区别于其他演艺产品的一大卖点,同时也是产品本身的魅力所在。“原生态歌舞集”的命名既体现了产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体征和风格,又能产生较大的市场吸引力。

《云南映象》中70%以上的演员为土生土长的本土演员,包括了彝、白、哈尼、布朗、藏等少数民族,他们来自云南各地州的田间地头,保留着古朴的形象。这些“原住民”的质朴表演是其原生态性的重要体现。

二、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及产业平台优势

云南文化演艺产品的开发,一方面不能偏离传统,要保持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充分展示其古朴风格和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时展,忽视大众的现代需求心理和审美要求。产品的编创既要保持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又应体现现代大众的审美要求和心理需求,突出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及赏析性的特点。通过灯光、舞美等先进舞台技术的运用营造出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如在大型主题性旅游演艺产品中,可利用帕尼灯制作形成的立体舞台画面、布景灯营造各种各样的鲜活场景、升降移动舞台显现的动态场景等。这些科技手段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冲击力和感染力,使原始古朴的民间歌舞充满了时代感,迎合了现代市场需求。使观众无论在感官视听还是在心理体验上都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实现“注意力”与“体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此种特定的视觉效果和精神感受形成对云南的特殊印象。

这种文化产业与市场需求的相互整合,形成了文化与旅游市场的双赢格局,为云南旅游经济带来了一片新的绿洲。目前,云南已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到云南的游客每年以500万人次的数量增加,2007年云南接待海外入境游客高达458.36万人次,全年接待国内游客高达8986.15万人次。②

三、丰富的文化项目创新理念及内在品质优势

云南歌会篇4

关键词:云南高师音乐 原生态 民族特色

自从人类有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感情,就是载歌载舞的形式存在,这样可以使人放松心情,达到忘我的境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音乐表达形式还是“唱、奏、舞”一体,但却是由不同的人来完成这三项,也就是唱的不舞,奏的不唱了。这种分工明确的方式被引用到现代的音乐人才培养方面,但培养出来的人才却不是人才市场的香饽饽。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与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音乐教育机构采取的西方音乐培训方式,将原生态音乐载歌载舞的形式分割成唱、奏、舞几个方面的单向培训,这样人才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但在目前形势下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音乐教育家申波曾在文中提到,有个高师音乐专科钢琴系毕业的高材生,却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因为在一些偏远地区,不但学校没有钢琴,一个县城也找不到几架钢琴,这就是机制造就的人才尴尬。而陇川一位高师音乐毕业的老师,学的是钢琴和手风琴专业,参加工作后发现这两项专业在工作中难以发挥,自学了一些民间乐器,像葫芦丝、巴乌、吐良、洞箫这些,由于这些民间乐器不像钢琴那么昂贵,学起来也简单,他在学校开设的音乐课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由此可见,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人才,还要兼顾市场,脱离了市场,不仅造成学生就业难,反而使想学音乐的找不到老师。音乐不仅仅是钢琴这样高大上的类型,一些民间乐器也具有一定的地位。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的省份,各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音乐舞蹈,号称“歌的海洋”,也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说明这里的群众能歌善舞。一些欠发达的偏远地区,至今还保持着许多原生态的歌舞。将这些原生态的歌舞发掘出来,改变目前的唱、奏、舞分割培训的模式,将唱、奏、舞综合培训,不仅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根据这个思路将教学内容作了改革,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歌舞成了景点的品牌项目。而云南特有的民族乐器葫芦丝、巴乌随着这些乐器演奏的音乐光盘的传播也成了来云南旅游的中外游客必带的纪念品。这样的局面给云南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就业开辟了市场。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专科的改革给各地音乐专科教育带来了启示。

二、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专科构建多元化“民族音乐”特色培养的意义

云南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来源于两点,一点是过去模式下学生就业难,另一点是对云南民族音乐濒临灭绝的担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在培训上分工太细,在乐器培训方面,吹、拉、弹是独立存在的,声乐方面又分成了美声、民族、通俗几大类。这种培训方式曾经给艺术界带来生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审美多样化,这种“千人同声”的培训方式已经不适合市场,学生就业也难。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因素的变化,一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处于衰亡的边缘。像一些民族音乐中的演唱形式如山歌、嫁歌、史诗歌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是边唱边舞、边奏边舞的原生态音乐,在演唱方面没有艺术界定,来自于歌者的自然发声,是各族人民流传了几千年的艺术经典。

基于以上这些因素,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专科从本世纪开始,将自己的培训方式做了改革,在课程安排上和授课内容上都做了调整,在声乐、器乐上都加入了云南本地音乐内容,包括白族、傣族、哈尼族、撒尼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理论。专门开设了“云南民族乐器选修课”和“云南民间舞蹈课”。把云南省的民间音乐都搬到了音乐课堂,培养出了一批既有音乐理论知识,又擅长多种民间歌曲的演唱,民间乐器的演奏,甚至还会载歌载舞的音乐人才。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满足了市场新的审美需求,培养出一大批综合型的音乐人才,使民间音乐有了传承人。

三、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民族特色培养的启示

云南高师音乐教育的创新给予音乐人才的培养的启示有两点:

第一,音乐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市场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审美意识的改变,过去那种进了音乐学院就必定成为音乐家或歌手的模式已经不存在,如今各种民间培训班都在培训音乐人才,声乐和器乐都不必进正规学校就能学到。加上电视选秀节目的兴起,网络传播等,都可以将一个草根变成歌手。与此相同的还有师范类的学生毕业后不再像过去那样可以稳稳地当上教师,也需要通过不断地考核才能谋到教师职业,这样一来,作为高师音乐人才就业的路子越来越窄,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还像过去那样只着重一项技能的培训,就业更难。

第二,虽然说音乐无国界,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古老国度,而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在音乐教育方面,我国的音乐教育总是在学习世界文化,对自己的民族音乐的传承反而忽视了,就是这种培训方式使得音乐人才就业难。如今在音乐教育中实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重点学习民族音乐,才是音乐教育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1]申波,苏世奇.云南高师多元文化音乐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04).

[2]王美玉.从哈尼族民间母语歌曲的传承谈云南高师音乐教学的改革[J].民族音乐,2008,(04).

[3]吴戈.艺术教育与艺术应用[J].艺术教育,2008,(03).

云南歌会篇5

在2015年视察云南时关于“把云南建设成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的重要指示鼓舞下,《梦幻彩云南》选取一批既有浓郁民族特色,又有鲜明个性特征,还有可塑性的各民族传统经典节目为基础,用专业技法和现念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和艺术品位的提升,并适当融入时尚元素,再创作一批符合当代国家战略思想和民族政策的有一定浪漫主义风格的节目,成为创作指导风格。

全剧展现了云南各民族儿女在党的十以来积极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和谐场面,抒发云南各族儿女在总书记“只要努力,梦想就会实现”的鼓舞下为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众志成城、奋力拼博,奔向美好未来的壮丽情怀。

创作手法上,遵照提出的“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的讲话精神,选取一批既有浓郁民族特色,又有鲜明个性特征,还有可塑性的各民族经典节目为基础,用专业技法和现念对其进行创新发展和艺术品位的提升,并适当融入时尚元素,让一批经过历史检验的特色节目“老树开新花”;再创作一批符合当代国家战略思想和民族政策的有一定浪漫主义风格的节目,努力达到思想性、民族性、艺术性、观赏性既融汇又统一的境界。

参与演出的演员来自各个民族,带来了他们近期的典型曲目,比如歌曲部分,包括壮族坡芽山歌农民合唱团的《命好才相会》,茸芭莘娜(普米族)演唱的独龙族歌曲《天上人间独龙江》,玉章英演唱的布朗族歌曲《祝福》,扎西顿珠演唱者的藏族歌曲《阳光》等等。

云南歌会篇6

郭亨基携人大民乐团演绎“云岭风情”

5月25日晚,“云岭风情――郭亨基与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民族乐团专场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合奏为主体,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乐器如象脚鼓、巴乌、葫芦丝、木叶、烟盒等的使用,演绎了一批具有浓郁云南民俗特点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欢舞》《彩云之南》《景颇山,我可爱的家乡》《阿哩哩》《傣寨晨曦》《滇池随想》《彩虹》《大理风光》《恋歌》《彝家欢歌》《打歌》等。音乐会上,为了更真实地向观众展现云南的风情风俗,主办者甚至将现场舞蹈和土制竹器的击打也巧妙地在音乐会中予以展现,独具匠心。

音乐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总公司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民族乐团演奏。担任此次音乐会作曲的是香港资深指挥家、作曲家郭亨基。郭亨基祖籍潮汕,出生于上海,自幼学习音乐。五六十年代任职于上海合唱团(上海乐团),后在电影《阿诗玛》音乐的感召下,来到云南,任职于云南省歌舞团,并于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任教,在云南工作生活了15年。在云南期间,郭亨基完全沉浸于云南的音乐文化氛围之中,他自己称“云南的民族音乐给了他民族的传统意识、音乐创作的源泉、民族自信的力量……。”后虽移居香港,但他对自己所深深爱恋的云南山水和风土人情不能忘怀,在港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云南风格的民族管弦乐作品,集合在一起组成了民族管弦乐组曲“云岭风情”。

“云岭风情”组曲音乐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台北、香港、新加坡、上海、成都和济南等地作巡回专场演出,所到之处,好评如潮。此次演出,则是“云岭风情”首次在北京的演出。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演出由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民族乐团这支非职业乐团担任。乐团编制完整,共有团员97人,全部是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法律、新闻、中文等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尽管团队是业余团队,但却具有专业水准,该团曾经得到国家领导人和业界知名人士“业余团队,专业水准”的高度评价,在民乐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除郭亨基先生以外,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民族乐团常任指挥杨春林先生也指挥了部分作品的演出,而笛子演奏家唐俊乔和男高音演唱家张鸣杰也应邀在音乐会上与乐队合作了独奏和独唱的表演,得到观众的欢迎。

云南歌会篇7

关键词:南朝;巫山诗歌;雅辞;俗情

一、南朝巫山诗歌文辞的典雅倾向

南朝时期开始出现大量的描写巫山的诗歌,其作者大多是贵胄士人。据目前资料统计写过于巫山题相关诗歌的作者有26人,其中出身皇族或者已经登基为帝者有6人,其余20人是范云、费昶、何思澄、刘绘、刘孝绰、刘孝威、谢、柳、陆云、王泰、王融、王褒、王台卿、王筠、萧诠、辛德源、休上人、姚翻、虞羲、张正见等人,他们中除开王台卿、王筠、休上人、姚翻等人生平事迹不详外,其余16人都是名门显贵,其中多人是齐梁时期的文学侍从,跟随于萧氏父子,故而身份尊崇。

《乐府诗集》、《玉台新咏》以及《文选》中所记载的《巫山高》仿词作品以及描写巫山一带的自然风景的诗作近二十多首。由于士族文化的垄断和经济上的特权,导致了这样描写巫山的诗歌以及用意象群的创造的诗歌的作者必然集中在当时的贵族阶级。

南北对峙,玄学思想和佛老思想影响,以及士族崇高的政治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修养,士族文人多原对清浚秀丽自然风景吟咏。更因南朝政权弑篡频繁,传统儒家道德规范变得极淡漠,为维护家族既得利益,哪怕世事难料和仕途艰险却又追逐荣名执着仕进,在这样的矛盾的心态之下士族凭借着他们的优越的地位,纵心怡性,追求享乐,耽于玄思亦渐得山水佳趣。刘勰评价南朝文坛:“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亡机之谈”[1],“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2](《文心雕龙》明诗篇、时序篇);钟嵘认为“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徐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骨尽矣”(《诗品序》)[3]山水审美情趣已经在这时的士人中有很充分的发展。这是巫山诗歌典雅化的创作主体的客观社会原因。

南朝写巫山意象的诗歌作者中除了六位帝胄,其余作者基本上都生活在齐梁时期,且身居高官。宋武帝云“学士辈不堪经国,唯大读书耳。经国,一刘系宗足矣。沈约、王融数百人,于事何用”[4]。最高统治者对这些名士的期待只在于给宫廷生活带来一点文化亮点。故名士会潜意识甚至有意识地对君主写过的《巫山高》唱和。但宋齐梁陈四朝的历史记载中,明确记录真正到过巫峡一带的诗人,包括皇族帝胄在内,并不多见,唯有萧衍、萧绎(都督江州诸军事、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太清元年,徙为使持节、都督荆、雍、湘、司、郢、宁、梁、南、北秦九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5]刘绘(豫章王嶷为江州,以绘为左军主簿,随镇江陵,转镇西外兵曹参军,骠骑主簿[6]、何思澄等人曾有过为官于荆州、江州的经历,且其地接近巫县,故有可能接触巫山巫峡风光。南朝文士们所作的与巫山意象群相关的诗歌中,有12篇是对汉乐府诗《巫山高》仿制,它们和汉乐府诗《巫山高》的结构极为相似。所以十二首仿《巫山高》和其原作一样都以极言巫山之高峻为起兴,接下来描写巫山或者巫峡的自然景观,卒章都寄予一种相思之意。“巫山”“朝云”“阳台”“暮雨”“烟云”等等意象都暗示着抒情主人们对所眷念之人的深情怀念和至少在内心上的不离不弃。如果从结尾之诗句而言,可以说他们是婉转表达出了对君主的期望。

南朝巫山诗歌,追求柔媚甚至是香艳的情调,意象、语词的选择多倾向于香软丽,对三国时形成的清浚通脱的诗风基本上已经完全摒弃。即使是以汉代乐府诗《巫山高》为模范而仿制的巫山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轻艳为主,即冶艳而不深刻,轻佻而不庄重,富丽而不自然。如

巫山高无极,白日隐光辉。霭霭朝云去,冥冥暮雨归。岩悬兽无,林暗鸟疑飞。枕席竟谁荐,相望徒依依。

――范云《巫山高》

洛浦疑雪,巫山似旦云。倾城今始见,倾国昔曾闻。媚眼随娇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自有狂夫在,空持劳使

――何思登《南苑逢美人》

上面两首诗中,诗人应用到的巫山系列意象有“巫山”“梦”“楚王”“朝云”“暮雨”“枕席”“阳台”等,在这些意象的背后不难发现其中有着共同特点,它们都把宋玉两赋所形成的巫山神女与襄王邂逅的旖旎故事为范,诗中遣用的语词文雅典丽,表现出很深的文化修养,其中虽然语言典丽,但实际所表达的感情并不因语言的典丽而失去一点成色,可谓情辞相得益彰,于同时的其他山水之作中因辞害情的倾向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跟时代风尚紧密相关,南朝巫山诗歌呈现出典雅化的倾向还源于审美意象摄取中,诗人们主观对文字风格的潜意识追求。

二、南朝巫山诗歌情感世俗化倾向

“鉴赏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要着眼于他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他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涵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中国古典诗歌”[7]。

南朝巫山诗歌的情感世俗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实在将巫山意象艳情化,用以表现贵族声色犬马、百无聊赖的生活“雅趣” ,反映了那个社会畸形心态。南朝巫山诗歌主要集中于梁代及以后,援用巫山意象群的南朝诗歌中,一反两晋玄言诗缺乏性情或者是不敢流露真情的尴尬境况,敢于说出真情,尽管这种情有时甚至是污秽的,毕竟有了一定的内容,再加上一些才华蹈的士人继承了山水诗和汉代乐府诗的一些优良传统,在这一层面上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南朝时期的有关巫山意象群应用的诗歌有三十九首之多,而且观其作者除陆云、辛德源和四首没有明确标明作者的乐府歌以外,其他作者多为齐梁时期的文士,且这些诗歌有着鲜明特点:多数巫山意象的情感有着明显的世俗化。

在这三十九首诗歌中,巫山有这一意象共出现27次之多(不包括在诗歌题目和注释以及引子中出现的内容),出现的频度为69.23%,而它们的出现多是和楚王与巫山神女之间的旖旎典故相联系在一起的,提及明确楚王的有7处,提到神女以及瑶姬相关的意象共有6处。明确提及自荐枕席的意象有4处,而暗示两情相悦的的或者是男女之间缠绵相思的则基本上全是(除开《巫山高篇》《通荆门》以及潘岳的《悼亡》),因此可这样说,南朝巫山相关意象的诗歌绝大多数是情歌。都是用不同的语汇来描述抒发同一客体和同一主题,即使这样我们可见到众诗人利用巫山以及与神女相关的典故作为意象,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情愫。

南朝巫山诗歌的作者多集中在齐梁期间,三十九首诗歌中,梁朝皇室就占了8首之多:梁・简文帝有3首(《蜀道难二首》、《雉子斑》、《行雨》),梁武帝一首(《朝云曲》),梁・元帝三首(《折杨柳》、《美人观画》、《巫山高》),皇太子《戏作》;如果加上作者身份重叠不明的有十首,占了25.65%。

南朝偏安江南,自梁武帝始,多个皇裔曾主掌荆州军政,而荆州也与当时的巫县有地缘上的接近,所以有可能领略到当时巫山绮丽风景,再加上梁齐皇室以学问自尊而且追求文雅,而巫峡绮丽的山川风光以及其流传甚久的异化了的关于巫山神女与楚王相遇的典故,自然也就契合了,因此他们写下相关于巫山意象群的诗歌占南朝巫山诗歌的比例达到四分之一还多,其意旨趣味多和妇人关联,失去了“经国之大业”文学精神的张扬,看似文雅,其实际则津津乐道于男欢女爱,以巫山神女与襄王旖旎邂逅为艳羡。

而士族文人对“巫山”“朝云”“阳台”“暮雨”“烟云”等等意象意蕴的选用,也多倾向抒情主人们对所眷念之人的深情怀念和至少在内心上的不离不弃。如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烟霞乍舒卷,蘅芳时断续。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属。抚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谢《巫山高》

夜闻长叹息,知君心有忆。果自闲,魂交睹容色。既荐巫山枕,又奉齐眉食。立望复横陈,忽觉非在侧。哪知神伤者,潺泪沾臆。

――柳《梦见美人》

这些诗人在描摹外在场景与物象时,不关注场景与物象的社会意义,故而这些巫峡诗大多风格婉丽轻媚柔弱,只是突出了表层的审美愉悦,甚至流于对一种艳情的羡慕, 而这些大多和神女传说是一脉相承的,即以巫山云雨象征男女欢爱。“巫山” “云雨”“神女”“楚王”等意象,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排解不开的“巫山神女情结”,这种情结既表现了当时社会中文士对女性的态度:亲昵。又由于神女的奇情梦幻的特点,因而满足在那个享乐主义流行时代的文士对于女性的特殊的心理渴望和“想象的满足”、“替代的补偿”。

故南朝巫山诗歌多数虽遣辞文雅,但骨子里隽刻的是上层贵族和士人们对世俗情感生活的认同,甚至是颂扬。对巫山意象的截取是有着俗化倾向的表现。

南朝士人们对巫山意象的意蕴世俗化表现之二即情歌化。也许是统治者对民间那些发于男女恋情的歌唱尤为青睐,故多加采集,润色,拟作。故南朝巫山诗篇大多是吟诵男女情怀的作品,其所用意象多为云雨、神女、楚王,多表现的是男欢女爱之情,有着明显的情歌倾向。

在《乐府诗集》和《玉台新咏》以及《文选》中收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巫山的诗歌中,南朝诗人的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唯一的北朝作者就是王褒,而王褒原是南朝士族中写宫体诗好手,留滞北方,故其作品中的巫山诗歌亦可认为是南朝作品。然而就是这些作品中,像陆云、谢和王融等人的巫山诗歌作品还是有着比较高的艺术成就。它们或本于《巫山高》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

――《巫山高》

通过系列的巫山意象来极力渲染游子思妇的不尽乡思和绵绵相思之情,其中邈密的情思通过意象的密集排铺得以实现,而且在诗中也有佳句供赏(如“烟霞乍舒卷,蘅芳时断续”、“抚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和前面的描写艳情的作品自是有云泥之别。虽这些诗歌中的与巫山相关的意象的源头则明显和由宋玉两赋所形成的巫山神女邂逅襄王的神话迥异,因此上可推定为其源头是衍变了的负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感的自然物象,但它们也承载着世俗生活中对纯真情感的渴慕。

南朝巫山意象群作为一种历史的脉络而言,是巫山众多意象的逐渐定型化的过程,并成为后世文学中巫山意象内蕴的基础。这时代的巫山诗歌作品,尽管在内容和思想上还是相对单一和柔靡,但作为文学贡献仍是不能磨灭的。

南朝的巫山诗歌意象群是巫山意象群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阶段,尽管其作品数量还是相对不多,但是他们还是对后世巫山文学中的意象衍射丰富提供了值得借鉴范式。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2]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9.

[3]钟嵘・诗品(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5]、[6]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5.

[7]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第第109页.

云南歌会篇8

Asia,where the sun has risen/Asia,where civilization were born/Ah,here is the most beautiful/Here is the most bright。

眼睛和眼睛重逢/黑眼睛蓝眼睛/奔跑收获超越/把自豪举过头顶/Asia太阳升起的地方/Asia古文明的殿堂/这里的风光最美/这里的阳光最亮……”

2010年11月12日,当孙楠和毛阿敏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唱响这首名叫《重逢》的会歌时,全亚洲的体育爱好者都被这首歌词隽永、旋律优美的歌曲打动了。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脍炙人口的《重逢》的作词者曾经是云南省省长,而帮他将中文歌词翻译成英文者,却是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夫妇。

一省之长如何成为一个歌词作者,且在众多歌词作者中胜出的?年近九旬的杨振宁又怎会有闲情逸致地给他当“翻译”?近日,记者采访了徐荣凯先生,才得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新闻背景。

一省之长才情四溢

徐荣凯1942年2月生于重庆,在成都长大,并度过他的青少年时代。1966年9月,徐荣凯从清华大学动力系毕业后,先后担任四川东方汽轮机厂设计科工程师、副科长,四川东方电站成套设备公司副总经理,四川省轻工业厅副厅长、厅长,国家轻工部副部长,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云南省委常委、副书记,云南省省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虽在大学学习的是理工科,徐荣凯却一直爱好文学,无论他的工作性质和职位怎么变迁,他都始终坚持业余写作一些小诗小文在外发表,保持着一颗文人热情和质朴的心。

徐荣凯自2006年10月起开始学习歌词创作。先后为宣传云南创作了《欢乐火把节》《泸沽情思》《踏歌丽江》《阿峨情话》《长街宴歌》《醉了丽江》《柔软时光》《普达措》《美丽的姑娘》等歌词,并被先后谱成曲。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已辞去云南省省长职务,就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徐荣凯含泪为地震灾区作了一首题为《升起明天的太阳》的诗:“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大地在哭泣/我的亲人/你在哪里/昨天走着我们的路/今天留下我的孤独//飒飒的风儿刮个不停/生命在叹息/我的亲人/你在哪里/早晨为你买的鲜花/下午成为你的葬礼//一块石板隔着两重天/墙都成了窗/却不见光/用手掌托起灵魂/轻抚你的忧伤/轻轻地去吧/把苦难留在地上//声无言/人不眠/泪已干/我们不再哭/你的生命在我身上延续/落下的悲壮挺起一座座山梁/埋下的童话升起明天的太阳。”

这首诗被网友广为转帖,感动了不少人。

在北京奥运会其间,徐荣凯曾作了一首名叫《我们住在同一个村庄》的歌词:“我们住在同一个村庄,我们热爱美丽的家园,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实现同一个梦想。”这首歌感动了北京奥运会组委会。

对这首歌的创作,徐荣凯可谓感慨良多:2001年,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他还是北京申奥筹备团队中的一员。他本将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申奥的,但在出国前夕却被调任云南,于是他赴莫斯科亲历北京申奥的征途搁浅了。

自此,徐荣凯心中的奥运情结便久久难以释怀,并希望想弥补内心的这个缺憾。

时间转眼过到了2007年8月8日。这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庆祝活动,来到现场参加活动的徐荣凯被人们的激情深深感染,内心那份特殊的情结再度被激发,于是他想尽全力写一首歌,以祝福奥运。当天晚上,他便创作起来。

经过一夜未眠,他终于写就了《我们住在同一个村庄》这首歌。该歌词分为两段,前一段描写世界的和谐,后一段描写中国的开放。地球、民族、信仰、愿望、长城、黄河、文明、奥运等多个元素都囊括其中。

之后,徐荣凯请著名音乐人捞仔及时为之谱上曲。

捞仔是徐荣凯的老朋友,原名吴立群,1967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捞仔19岁时到广州工作,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于广州乐坛。相继在“太平洋”、“中唱”、“卜通100”等乐团演奏,他曾制作了陈明的《寂寞让我如此美丽》、孙悦的音乐专辑《幸福沙漏》、刘欢的专辑《60年代生人》、孙楠的《梦的眼睛》、演唱的《飞迎春》等。他参与演奏的《阿姐鼓》成为了首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

歌曲送选后,徐荣凯没有请明星录歌,也没有华丽的编曲,甚至没有做MV。然而一张单薄的CD片却从成千上万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被北京奥组委评为30首优秀奥运歌曲之一,还上了奥运会闭幕式。徐荣凯真是惊喜不已。

在庆功宴上,捞仔举着杯对他说:“有了这个起点,我们争取再创作出更好、影响更大的作品吧!”

“好!合作愉快!我相信会有这一天的!”徐荣凯也举起杯来:“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杨振宁给他当“翻译”

2009年的一天,正在忙着工作的徐荣凯接到捞仔的电话:问他是否有时间,俩人再创作一首歌曲!

原来,捞仔接到广州亚组委邀请创作亚运会应征会歌后,便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老搭档徐荣凯,想请他写词。

“我虽然忙,可也有休息的时间啊!没问题,我接下这个‘任务’了! ”听了捞仔的叙述后,徐荣凯很激动:“我会尽力将之写得令人最满意!”

在创作之前,徐荣凯查看了大量亚运会资料,觉得最能释放人情感的是“眼睛和眼睛重逢”及“绿茵赛场难说再见”,亚运已不仅仅是赛场上的竞技,而是一种文化,是亚洲兄弟姐妹四年一次的盛大友谊聚会。于是他便用“万水千山/相隔多远/珠江弯弯伸手相牵”、“隔山遥望/跨海相约”强调亚洲虽地域辽阔,但亚洲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却缩短了彼此的距离;其中“珠江弯弯伸手相牵”还表明了亚运会举办地点在中国广东省。

歌词创作好后,徐荣凯便想找人将其翻译成英文。找谁翻译好呢?会翻译的人不少,能翻译好的人却很少。因为直译不美观,意译不准确,除非翻译者本人对英语及英语文学的造诣很深。这个问题看似不大不小,却对徐荣凯困扰不少。

俗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在此后不久的一次聚会时,徐荣凯碰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杨振宁和翁帆夫妇。

杨振宁1922年出生,而徐荣凯是1942年出生,两人之间足足差了20岁,却能成为朋友,其中还有一段渊源。

杨振宁是安徽合肥人,但他在合肥度过了6年的童年,而在云南省昆明市却读了高中和大学,曾度过7年时光。因为对第二故乡昆明的感情,回国定居的杨振宁多次到云南作怀旧性游玩,而那段时间,徐荣凯正好在云南当省长,多次接待杨振宁。

在徐荣凯的执政云南省的时候,杨振宁还给他提了几条建设性意见:杜鹃花是云南特产,全世界有很多杜鹃的品种是从云南出去的,云南可建一个杜鹃花公园吸引游人;在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没有人不知道曾经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大是成功的,云南有气候优势,可以吸引西南联大已退休的专家,将西南联大老校友请到云南来颐养天年,让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在云南开花,让他们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到云南创业。杨振宁的建议得到了徐荣凯的采纳,这样一来二去之后,杨振宁便跟才气四溢、思想睿智的徐荣凯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这次聚会中,徐荣凯谈到了自己为亚运会创作应征歌词的事,并说出了自己找不到一个好的英语人才可以翻译歌词的愁绪。徐荣凯说这些话的本意是想请杨振宁夫妇帮自己推荐一个人翻译这首歌,没想到杨振宁听了歌词的内容后很兴奋:“你看我给你翻译这首歌如何?”杨振宁的话让徐荣凯吃了一惊,他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便小心地问:“您老翻译?”

“是啊!我翻译!你放心不下啊?依我在美国生活这么多年,我自信能够翻译得很完美的!”杨振宁笑着说:“就算我老眼昏花了,还有我夫人翁帆可以帮忙嘛!”

天!这真是太好了啊!徐荣凯激动不已,连声说谢谢。这时杨振宁说:“不用谢,不用谢,你的歌词写得很棒,让我很兴奋,所以我想翻译。同时,我是广东女婿,也理当为亚运会出一份力!”

于是,徐荣凯便将创作成型的《重逢》歌词交给了杨振宁夫妇。没几天,杨振宁夫妇便传回了译好的英文歌词,令徐荣凯叹服的是,杨振宁夫妇翻译的版本不是直译,而是意译。

其实,在之前,徐荣凯的秘书已找过专业人士翻译过一些版本,但比较后,他却发现,杨振宁、翁帆夫妇译写的英文《重逢》歌词更精彩、更传神。

省长词人一夜名扬亚洲

有了英文歌词之后,捞仔便认真地创作起歌曲来,他在构思和创作这首歌曲的旋律时,下了很大的功夫:由于要兼具传唱性和国际性,还要融汇广东地方音乐的特色,才能最终从众多歌曲中胜出,因而创作起来并不容易。

后来,他从徐荣凯写的歌词中得到启发:“从珠江到亚洲”,表明了亚运会是各民族新老朋友的聚会,是人类和谐盛会的深层含义,所以,他将广东童谣《落雨大》的音乐元素写进前奏,最终使该曲洋溢着中国人的大气和庄重,以及体育精神的平等、包容。

这首歌曲投寄给亚运会歌征集办公室后,很快便从1600多首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36首亚运入围歌曲中的一首。之后又成了10首备选歌曲中的一首,再后来又被亚组委精挑万选地成了3首候选歌曲之一,放到网上让广大网民投票。

跟徐荣凯与捞仔合作的《重逢》一样,另外分别名叫《日出东方》和《最美的风采》的两首歌曲的来头也不小,都是出自名家之手。

能成为三首候选歌曲已经很不容易了,徐荣凯没想到,自2010年8月2日以后,3首准会歌经过近2个月的公众投票,他的这首《重逢》还最终获得470多万张网友选票中的162万多票,超过《日出东方》和《最美的风采》的公众投票支持。

2010年9月30日,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晓玲正式对外公布了由徐荣凯创作的《重逢》为第16届广州亚运会会歌,并为徐荣凯与捞仔颁发了证书及奖杯。

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成为NO.1的词曲作者也不是好的词曲作者。虽然徐荣凯在创作《重逢》时告诫自己“重在参与”,但他却一刻没断过期望其大作能成为亚运会会歌的念头。因而接受颁奖那一刻,从事行政工作后见惯了各种场面的他在接到证书和奖杯时,激动泪水还是不自觉地落了下来。

2010年11月12日晚上,亚运会开幕式举行,当总理宣布亚运会正式开幕后,著名歌手孙楠、毛阿敏便携手开始了对徐荣凯与捞仔合作的亚运会会歌《重逢》的演唱。

上一篇:赢在职业化范文 下一篇:指间的太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