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踩踏事件范文

时间:2023-09-23 07:03:08

云南踩踏事件篇1

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就在全球迎接跨年之时,上海突然发生了一场悲剧: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观灯导致的拥挤踩踏事故,致36个年轻生命没能走进2015年。

拥挤踩踏,夺命于瞬间

踩踏事故的发生有许多共性:一是多发生在四面八方的人向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聚集,从而导致这个空间的承载量超过极限;二是在拥挤的环境中,如果管理不到位,一个很细小的、偶然的事件都会成为导火索,引起惊慌和拥堵并造成事故。如一旦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或是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谣言、突然的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无组织无目的逃生的失控局面,就极易造成人群骚动,秩序混乱,进而发生踩踏事件。因此,空间有限、人群相对集中的公共场所,如足球场等体育场馆、灯会等娱乐活动场所、室内通道或楼梯、影院、酒吧、夜总会、宗教朝圣的仪式上、销售点、超载的车辆、航行中的轮船、学校等处多是踩踏事件的多发地。

踩踏伤往往会造成大批的人员伤亡。在一些现实的案例中,许多伤亡者都是在刚刚意识到危险就被拥挤的人群踩在脚下。跌倒的人多无力再站起来,有时人群像叠罗汉一样,有数层高,这种推挤产生的压力可能达到一吨以上,叠在下面的人,几分钟就会窒息而死。因此,在踩踏事故中,遇难者大多不是死于踩踏,他们的死因更多的是胸腔被挤压得没有空间扩张,即死于挤压性窒息。在最极端的踩踏事故中,人在遇难时甚至可以保持站立的姿态。除了窒息而死,还有些遇难者是直接被踩死的。如有些人肋骨直接被踩断,女士的高跟鞋,甚至可以直接踏进倒地者的胸腔、腹腔。

拥挤踩踏,不容忽视的公共安全事故

2010年11月22日晚,在柬埔寨传统送水节最后一天的庆祝活动中,首都金边市区连接钻石岛的一座桥发生晃动,引起人们恐慌,导致相互拥挤踩踏,造成345人死亡、410人受伤。该事件使得公共聚集场所的人群拥挤踩踏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教师王起全等人在发表于2008年的论文中表示,经他们统计,2000年至2006年间,国内外大型活动中发生85起踩踏事故,共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伤,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数约为47人,平均受伤人数约为88人。

在国外,踩踏事故多发生在一些体育活动、宗教活动中。据国际足联统计,1902年到2000年,世界各地的球迷伤亡事件共导致至少1380人死亡,其中大多是因为踩踏事故死亡。而更为频繁的踩踏事故发生在宗教活动中,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就一度因频频发生踩踏事故而震惊世界。从1989年到2006年,该地就因为朝圣而发生7次大型踩踏事故,导致近3000名朝圣者死亡。

我国近年来在各种大型活动中拥挤踩踏事故也时有发生,如北京密云迎春灯展踩踏事故、重庆家乐福踩踏事故等,其中以中小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尤为突出。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发生踩踏事故,发生点即在该校教学楼的楼梯拐角处。当时,由于下雨,52个班的学生大都选择从离宿舍比较近的一号楼梯下楼,有一个女生滑倒,导致发生踩踏。造成学生8死26伤;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市阿克苏第五小学的学生在课间操时,从楼上蜂拥而下,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引起踩踏事故,最终造成41人受伤;2013年,湖北省襄阳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踩踏事件,导致学生4死7伤。

总之,不管是眼前上海外滩的踩踏事件,还是国内国外一系列踩踏事故,都警示人们,踩踏事件时有发生,预防踩踏,保护生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公共安全课题。

往后退!救命的声音

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故后,一段视频在网上疯传。这段视频显示:2014年12月31日23时30分,外滩人潮拥挤,特别是连接地面和二楼观景平台的台阶上,人群拥挤成一团,想挤到上方的上不去,想下的下不来,两股人流对冲,险情不断;23时34分,楼梯最低处忽然有人被挤倒,场面更加混乱;23时40分,几个站在楼梯上方的年轻人忽然齐声高喊“往后退!往后退!”一边高喊还一边做手势。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往后退!”的高喊声中,人群往下流动的趋势开始逐渐减慢;23时50分,上端楼梯口处的人群疏散了一些,腾出一些空间后,一些倒地的被拉起。

视频中几个年轻人的“往后退!”感动了很多网友。有很多网友评论说,这几声“往后退”可能救了几十甚至上百条生命。如果不是这个声音,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后果。

“往后退”,仅仅3个字,却能在关键时刻救命。在拥挤行进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继续前行的话,那么极易出现“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倒地踩踏事故。此时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联合你前后左右的人一起采用人体麦克法,有节奏的呼喊:“后退”,同时尽快让后面的人知道前面发生什么事情以此把呼喊声一直传递到拥挤人群的最;如果已经有人跌倒,要由一人或几人迅速组成保护区或“人墙”,围住跌倒的人,使其立即站起来,以免踩踏致伤;如果你是

不慎倒地时的自我保护动作身处拥挤人群最的人,当你听到人群中传出有节奏的呼喊声(“后退”)时,你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发生踩踏事故的警示信号。此时你要立即向外撤离,并尽量让你周围的人也向外撤离,尽量劝阳.其他人进入人群;即便你有亲属甚至孩子在人群中,在听到“后退”的呼喊声后,也不要冲向人群进行寻亲或施救。你应该意识到后退疏散是此时最明智的救助亲人的方式。

险境中,如何自我保护

面对混乱的场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顺利逃生的重要因素,争取做到遇事不慌,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否则,大家都争先恐后往外逃的话,可能会加剧危险,甚至出现谁都逃不出来的惨剧。

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时要时刻保持平衡,要与大多数人的行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带着孩子时,最好把孩子抱起来,避免在混乱中被踩伤;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不要奔跑,以免摔倒;如果已经陷入人群之中,就一定要先稳住双脚,尽量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掉钱包还是掉手机或是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去捡或提鞋或系鞋带;如果要救人,一定不要弯腰施救,而应该侧身来救,并在力保自己不会被挤倒的情况下旋救,否则自己也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发生人挤人的混乱局面时,首选姿势就是双臂交叉,双手放在肩下部或者双手握住对面的上臂,保护心肺等主要部位;要远离店铺或柜台的玻璃,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例如路灯柱之类;如果路边有商店、咖啡馆等可以暂时躲避的地方,应迅速进入避开人流。

如果被推到或已被挤压在地,又无法站起来时,一旦人群从身上踩踏而过,是最危险的。此时,千万不要俯卧和仰卧,爬也要跟着人群前进的方向;如果无法移动,用手护住头部,最好设法靠近墙壁,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在颈后抱住后脑勺,双肘撑地,使胸部稍稍离开地面,即使肘部磨破出血,也不改变姿势。

然而,在踩踏事故发生现场,有时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不被踩踏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避免踩踏事故发生。对于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不凑热闹。同时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凑热闹,不在学校和其他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追逐打闹,上下楼梯注意安全等。

云南踩踏事件篇2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纪念日,我们作为昆明的示范学校进行了地震逃生演习。经典,真的很经典!壮观,十分壮观!特色,非常有特色!

在防空警报响起时,我们很傻地冲出教室。我和同学一起向离我们最近的楼梯跑去,结果到了那儿,我很迷茫,楼梯口有个戴小红帽的同学正挡在楼门口,然后手一指,对我们说:“同学,这边不能走!请走这边。”

我们疑惑地向那人多得已经没法动的楼梯口走去,我们还想,是不是那个楼道是别的年级的逃生线路?无奈从人挤人的这个楼梯,用了近10分钟,才从四楼下到大堂。下楼时才发现除了两处楼梯其余6个通道全部没人。我疑惑!

等到了底楼,按说应该尽快到空旷的地方,但是这时候又有一个戴小红帽的同学拦住我们,然后向后一指说:“同学,不是这边,请往那边走。”于是我们更加疑惑地向另一边――又穿过重重建筑物,从六层的建筑物下冒险穿过,去另一边的所谓的空旷地去集合,不去那个本来可以轻松容纳下全校师生的球场,而是到学校正门集合。挤得差点发生踩踏事件!

后来又来了第二次演习。我终于弄明白了,原来,领导在众多楼梯中的两处楼梯中说笑着参观视察,而且其余领导也在正门口视察。于是,我们就只能空着6处楼梯用10分钟下楼,再空着广场冒着踩踏风险挤到正门集合。这就是我们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所进行的演习。这样的演习,绝对是演习过的死亡率比没演习过的高得多。无奈的是,就算是这样,我们还要花掉一个周日再来正式演习给更高级的领导们视察。

我们在演习还是演戏,我们是学生还是演员?

大部分学校“逃生演练”像演戏

当记者把昆明某中学学生写的日志《领导来了,地震逃命走这边,演习还是演戏》拿给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的专家们阅读时,专家们立即被这名中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所打动。“壹基金”救援联盟安全顾问、云南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总工程师、云南火峰救援总队队长侯昭敏说:“这个孩子写的这篇日志,反映了当前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危机管理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逃生演习只为完成任务而不讲有效性。”

每两个学生中就有一人受过伤害

中小学校园危机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不可抗力引起的火灾、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如公共环境卫生、健康卫生、疾病预防和医疗卫生事件、火灾、工程质量等造成的重大事故。

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全国中小学校园发生的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如溺水、交通、踩踏、一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意外事故占59%,社会安全事故如斗殴、校园伤害、自杀、住宅火灾占31%,自然灾害如洪水、龙卷风、地震、冰雹、暴雨、塌方占10%。

报告显示,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72.3%发生在农村,27.7%发生在城市;农村中小学的安全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明显高于城市,分别是城市的2.9倍、3.9倍和4.2倍。在这些事故中,43.8%发生在小学,34.8%发生在初中,9.8%发生在高中,低年级学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不能忽视的是,目前校园伤害事故增多,25%的安全事故发生在学校内部,主要是校园绑架、爆炸、持刀伤害、放火、犯、学生斗殴,其中校园伤害占56%;而节假日也是事故多发期,36%的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发生在这一时期。报告表明,学生安全事故多发生在校内,其次为上下学路上、江河水库、学校周边。学校或学生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学校安全管理存在明显漏洞和不足,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备等。

“全国各地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伤害发生率高达50%,即每两个学生中就有一人遭受一次以上不同程度的伤害。我国2.2亿名中小学生中,每年约有1亿名学生遭受伤害。”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的一位负责人说:“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此外,由于校舍陈旧、管理不善和人为等因素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对学生的伤害更是经常发生。灾难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都会有危险存在。所有事故和灾害都会伤害生命,同时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大部分演练只停留在“组织逃生”环节

然而,专家的担忧、高发的事故却和学校危机管理的缺失和不足形成较大的反差。

2006年3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200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题为《当前中小学危机管理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小学危机管理的最大困难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开始实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是,该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未产生很好的效果,中小学难以借助法律手段处理学校危机事件,而更多地依靠协商或上级主管部门的介入来解决学校危机事件。

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的专家指出,关键在于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没有将校园危机预警分级纳入研究讨论范围,致使各省教育管理部门无法对校园危机进行分级管理,缺少相应的权责机制,危机处置能力和危机管理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存在缺失和不足。

“不可否认,目前,每个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但只是重视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甚至绝大多数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相关安全教育工作。”侯昭敏说。

在长期的工作中,侯昭敏发现,灾难教育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是一个空白。不少学校在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时,只是简单的说教,仅仅开展应对上级的、一次性的、临时性的演练,基本没有形成制度化的防灾疏散演习体制,大多数老师和学生也都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经常性的培训和演习,因而普遍缺乏灾难应急、避险自救常识。即便是已经开始组织演练的学校,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设计和策划,大部分演练只停留在“组织逃生”这一个环节上,并且流于形式。一旦灾难发生,即使是发生在白天的火灾,也会由于人员过度恐慌而造成大量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此外,大部分市区校园周围建筑林立,交通繁忙,根本没有足够的空旷地带,让涌出的人流短时间内从教室、宿舍疏散出去,大部分人只能滞留在校园的操场上,由此可能因为大规模人群在操场积聚而形成新的安全隐患。

针对以上昆明某中学的地震演习,侯昭敏认为,这种演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同时,要选择相应的老师、学生承担不同的责任,以便在灾难发生时组织、引导大家疏散。“演练的策划和专业性很重要,演练不是活动,演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本能。养成本能,逃生时才能有效疏散。”侯昭敏说。

目前的学校安全管理更多是依靠上级发通知

目前,对于校园危机,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

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管理机构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为本州内的所有学区危机管理报告的制定提供意见,编写《公民应对危机指南》宣传册、组织本州的危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等。

日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本领。日本是地震频发国家,因此具有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和卓有成效的地震知识普及工作,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参加地震自救演习,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被带到地震模拟车上学习逃生技能,从小就灌输普及避灾知识。家家户户的门窗附近,都备有矿泉水、压缩饼干、手电筒以及急救包,就连新潮的IT业,也开发出考验人们在强震下应急对策的电脑游戏。

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专家指出,相比于这些国家,我们目前的学校安全管理更多是依靠上级紧急通知、文件,依靠校长、老师个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少必要的灾难预防知识。

“2009年12月,湖南某学校发生的踩踏事件,反映出大多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缺乏危机意识:而2008年‘五一二’汶川大地震,桑枣中学全校2000多名师生只用了1分36秒就全部逃离了教学楼,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在突如其来的大灾难面前,有应急准备和没有应急准备的学校,在保障学生教师的生命方面显现出巨大差距。”云南省应急救援科学技术学会负责人说。

云南踩踏事件篇3

2、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中部,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它是一座“活”的古城。这里的景色迷人,会令你留恋忘返。

3、第一次进入秀丽的的古城中,第一次亲密接触这古老的地方,我感到既新奇又兴奋,也特别仔细地看了这儿的景色。在并不是很宽的小巷里,铺着光滑的石头,这些石头经过了许多年的风霜雨雪,它那原本直直的棱角,经过许多人的踩踏已经变得十分光滑,踩上一脚,都会不小心滑到。在小路的旁边流着一条小溪,这条小溪的水是从玉龙雪山上的雪留下来的,经过了家家户户的门前,流经整个古城,也是走出这个“迷宫”的重要路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整个古城就像一个八卦阵,很容易迷路,但是有一个诀窍“顺水而进,逆水而出”就是根据小溪来判断的。

4、河岸边是一棵棵拂地的柳树。柳树上的枝条密密麻麻,一条一条垂下来,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把长长的头发,在来往游人的头上悠悠飘扬,为大家夫去夏日的炎热,带来了一丝清凉。来到四方街,一眼就看见远处的玉龙雪山,灰灰白白。在金色的阳光照射下格外明显,就好像在眼前现出一条白龙,跨腾整个丽江古城穿过一条小巷,就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客栈,这里的客栈都非常精致,在院子里放上一把摇椅,喝上一杯清香的绿茶,手里拿上一本书是件多么悠闲的事呀!

5、小桥、流水、人家、古城给我留下这样清澈、美好的记忆。

云南踩踏事件篇4

本文涉及的主要词是“蹈”,原文出自《汉书·李广苏建传》(上)。请看原文: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此文系《苏武传》中的一段,写苏武出使匈奴后,因其副使张胜参与了一起欲劫持单于之母归汉的“谋反”事件,事败后苏武等人被扣,苏武处变不惊、欲自杀身死以报效汉王朝廷。事件描写得简练紧凑,且扣人心弦,苏武的表现更让人感到荡气回肠、感慨万分。之中涉及到苏武自杀后,卫律进行施救之情景,“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之句,对于“蹈”之解,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据笔者查阅就出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诠解:

一是依原字“蹈”释作“践”,《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蹈,践也。”“蹈、践”按古注看是同义词,两者都是脚向下着地,相当于“踩”。然“蹈”是用力向下跺,方向与力度与踏相近。《礼记·乐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按:此乃顿足起舞)《史记·司马相如传》:“乘骑之所蹂若,人民之所蹈躤。”(此是说以脚(蹄)下踩之践踏义。)

二是杨树达先生释作“搯”(“轻击”之义)。郭锡良主编之《古代汉语》(下册,第525页)教材也持此观点,对上段句释为“在地上挖坑,放置在没有火苗的火堆,把苏武面朝下放在坑穴上,轻轻敲打他的背,使淤血流出来。蹈:通“搯”,叩,轻轻敲打。”《说文》:“搯,击刺也。”《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通俗文》捾出曰掏,掏即搯字,本训捾。按:捾,搯也。……击刺与抽同,于六书为假借。”搯又训为“叩”也。(按:击,《说文》:“攴也。”《段注》:“攴,小击。”)指上下左右横向之叩击,轻击是指适度之叩击,与重击相反。“叩”常指用手敲击,也可以器物(杖、石、木等)敲击,也指轻击。但根据笔者考查,在史上辞书并无“蹈”可通“搯”之记录。但是两字有共同之声符“舀”,《说文》云:“抒臼也。”抒舀,又作“揄、挹”,释作舂(扌寿米之谓)。“舂”与“扌寿”与“搯”之动作相同,彼此印证了“舀、搯、蹈”应是同源字,其共同特点是都具有共同反复践踏、击打之动作特征,故此相互借代应是符合语言文字使用规律的。

三是释作“掐”字,此乃郭在贻先生之建言,其在《汉书札记》一文中云:“……依鄙见,蹈似当为掐(掐讹为搯,再借作蹈)。”《大庄严经论》卷三音义引服虔《通俗文》:“爪案曰掐”,又《汉学堂丛书·佚书考·张辑蓓埤苍补遗》:“掐,抓也,谓爪伤也。”“掐其背以出血”,意为“用手指掐捏其背使淤血畅通,殆即俗所谓刮痧也”(郭在贻,2002:45~46)。而且他还征引了徐复先生的读《汉书札记》一文,作为自己主张见解之佐证,郭在贻先生并未明说,但笔者经探究后推断,恐是徐复先生释“搯”为“焰”,“焰”与“掐”的声符同为“臽”所致。

第四,就当属徐复先生的主张了,先生在文中说:“……《多桑蒙古史》第一卷第二章有这样一段记载,‘铁木真遇泰亦赤兀十二骑,铁木真独与战,敌骑十二矢并发,伤其口喉,痛甚,昏坠马。不儿古勒(人名)燃火热石,投雪于石上,引铁木真口,以蒸气熏之,及凝血出,呼吸遂通。’这就很好地说明蒙古族也有同样的急救法,事情也正好类似。笔者因此比照两处文字,根据其风俗习尚,考知《汉书》的‘蹈背’,决不如杨先生‘蹈当读为搯’,而应当是‘焰背’形近的误文。据《说文·炎部》:‘燄,火行微燄燄也’,字与‘焰’通用,引申的意思就是熏了。此文正好是“以火微熏其背以出凝血”的意思。”(郭在贻,2002:46~47)

以上四解,除“蹈”用原义外,其余三解,都是比较熟识的专家级学者,当然有的是笔者有缘结识的,有的则是通过拜读其著作结识的。树达先辈之著作《词铨》《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及其训诂释义等已成为笔者案头之重要参阅著作,大有常读常新之感,徐复先生则是笔者上世纪70年代岁末于南京训诂学研讨班(由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主办)的恩师。先生的学问、文章自是笔者之楷模,研讨班结业后又一起筹办训诂学会,学会成立之后先生任副会长、顾问,笔者曾任正副秘书长之职,于工作、学术会议期间耳熏目染,受益良多。在贻则比笔者仅小一岁,却是训诂学界之“骄子”与后起之秀,只是疾病缠身,英年早逝(仅50岁就撒手人寰)但却著作夥众,因此从感情上讲很难割舍谁,但继而一想还是以学术真理为重,不徇私心为好。笔者想两位先辈及一位同辈的在天之灵也会同意吾之做法的。

杨说:地上挖坑,置无火苗的火堆,苏武面朝下伏在火堆上+轻击其背。

郭说:地上挖坑,置无火苗的火堆,苏武面朝下伏在火堆上+手掐、按其背部。

徐说:舍弃了两说的共同部分,只是强调用微火熏其背部。

比其三说加上蹈背(即用脚踩)四说,笔者想用末位淘汰法来进行筛选。由于苏武系用刀刺杀前胸,积血于中,在当时无医药及救护人员的情况下,卫律情急之下采用上述手法是无可争议的。既是伤口在前,而置积火在后,恐怕于事无补,再说,前胸伤口处已经置火熏烤,在后重复又意欲何为?徐先生恐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其说存在明显漏洞,不应依从。

其次是伤口不是箭伤,而是刀伤,刀刃较剑等其他兵刃为阔,伤口显然较长、宽且深,而流血多且时间稍久,定是呈血块(凝固状),仅用烟熏火烤是不能凝血化瘀的,因为用手掐之动作恐难以奏效。这就是说大面积的出血与凝固用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况《说文》无“掐”字,“掐”当是汉后出现的。《段注》云:“《文选·长笛赋》:搯膺擗摽。李善引《国语》及韦《注》而云苦冾反,殊误。苦冾反当是掐字,从臽声,爪刺也。下引《魏书·程昱传》:‘魏书程昱传曰:昱于魏武前忿争,声气忿高,边人掐之乃止。’是则从臽之掐,于搯膺毫不相涉也……”(段玉裁,1988:596)。所以,笔者认为“掐”字之释恐于伤情及使用手法均不合适。

另外,由于苏武受重伤,而卫律又是人高马大,体重不轻,由其于苏武背上蹈踏是不可施救之法,那么剩下的只有“搯”了,用手叩击其背助伤者活血,且能据其血瘀状况的进展,转换手法,于情于理又是可能的,因此笔者同意杨先生之解释。

对词义之训诂一定要照顾整个语句之前后叙述,切不可先入为主。当然符合实际也是非常重要,不能想当然。另外,分析词的通假,特别是确定用字的错讹更应谨慎,像“蹈”与“掐”,形符和声符全不相同,为说释而全改字形是不可取的,理应杜绝,除非有确凿之据,否则不宜采用此法。以上浅见能否站得住脚,还望行家学者斧正之。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郭锡良.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郭在贻.郭在贻文集·训诂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2.

云南踩踏事件篇5

[关键词] 安全问题 归因分析 对策措施

一、引言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高原地区,地形多山、农村学校分散、办学条件差,校园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云南省学校师生非正常伤亡统计表》显示:全省平均每月丧失一个中等规模的教学班,在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中,7岁~16岁学生均占到85%以上。大量安全事故的发生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无法愈合的创伤。如何摸清边疆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各方面现状,探讨出一系列对策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全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其管理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论文是教育部/英国政府“双边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之“云南省农村中小学校园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综合考虑了地理位置、人口密度、校园安全问题急迫程度等因素之后,我们确定了云南省x地区作为课题研究点,通过对能够代表全区并覆盖城区、坝区、山区安全现状的三个乡镇(11所学校)的基线调研(包括座谈、访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明确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对其做出归因分析。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对策措施并切实行动,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全区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广课题实施得出的成功经验,以促进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x地区安全问题研究

1.试点乡镇基线调研结果

城区、坝区和山区的三个试点乡镇分别用a办事处、b镇和c乡来代替,排除自然灾害,从校内和校外两个角度将基线调研得出的安全问题和隐患描述如下:

(1)校内

基础设施:危房问题突出。a办事处中小学校舍占地面积为24449平方米,其中,危房有9001平方米,约占总校舍面积的三分之一;c乡中小学校舍占地面积为24748平方米,其中,危房有12478平方米(全部集中在小学),约占总校舍面积的二分之一;b镇居于二者之间。部分学校教学楼的走道女儿墙高度低于国际标准120cm,学生有跌落的可能。教学楼的楼道较窄,学生在课间操、下课、放学时候容易发生拥挤踩踏事件。大部分学校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无安全通道标志,无应急照明设施。食品卫生:多数中小学校食堂硬件设施严重滞后,远远达不到食品卫生环境管理的硬件设施要求,食堂从业人员不经培训、无证上岗,导致不规范操作。学校保卫:由于经费不足,多数学校无力聘请专门的保卫人员,只能由教师轮班执勤,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疏漏;c乡大部分学校没有围墙和大门,难以管理外来人员。青少年校园暴力、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体育运动损伤等现象时有发生。

(2)校外

交通安全:a办事处车辆较多,b镇逢赶集日便会交通拥堵,c乡学生私自乘坐非客运车辆,三个试点乡镇的学生上、下学路途中均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食品卫生:校外“三无”(无工商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饭馆及流动摊点占道经营,阻碍交通,食品质量不堪一提,却治而不止。校外劫持:不法青年校外拦路抢劫,学生的财产安全难以保障。部分学校附近农户私自将房屋出租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喝酒、打架斗殴的场所。网吧、录像厅、游戏室等娱乐场所为求暴力而留宿非住校学生。靠近水库、河流学校的学生存在溺水隐患。

2.对安全问题和隐患的归因分析

(1)投入不足

投入主要包括财力和人力。“排危”工作的顺利进行,消防设备、照明设施和食堂硬件设施的添置及保卫人员和医务人员的聘请、学校大门和围墙的建设无不与经费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对184名试点学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中90.2%的教师认为学校安全工作还需要投入财力。某些校园安全管理的疏漏是由于没有做到专人管理,责任到人。校外周边环境(主要包括流动摊点、娱乐场所、交通等)的整治,需要工商、卫生、交通等部门人员的协助。

(2)安全意识薄弱

大部分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私自游泳、乘坐非客运车辆、租赁民房、夜不归家、购买“三无”食品等现象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问卷中有93.5%的教师认为“学生安全意识差”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100%的家长与学校签订安全责任书,然而,仍有4.9%的家长认为安全管理是学校的事,他们不愿意参与到学校的安全工作中,参与的家长有96.7%也只是通过“家长会”,形式单一。此外,极少数教师及校长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安全工作的重视度不够,有6%的学校未组织学习《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3)自救自护能力弱

2004年~2005年,全区中小学校非正常死亡主要源于溺水和交通事故,分别占死亡总人数的53%和90%,溺水死亡人数居于首位,平均约占死亡总人数的77%。据调查:全区有98%的中小学校没有配备体育专业专职教师,导致学生缺乏游泳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自救自护能力较弱而导致溺水死亡。学生安全演练没有日常化,学生及家长问卷中有26%的学生回答学校没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演练。

(4)心理障碍

青春期这一特殊的人生发展阶段兼有儿童期和成年期的特征,青少年幼稚的心理状态使他们随时可能成为“越轨者”,导致一些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有4%的学生认为学校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由于少数教师法制意识淡薄,无法承担学校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压力,变得性情烦躁,而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归责问题缺乏法律依据,各种纠纷不断,该调查中有97%的家长愿意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解除纠纷,然而,学校筹集资金的方式单一,抗安全风险的能力极弱。

3.对策措施的行动干预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如下对策措施并切实行动:

(1)投入保障

从财力上,把安全投入列入区教育局的经费预算,构建了安全投入保障体系。每年定期召开四次安全会议,会议经费纳入教育局的工作经费预算。学校校长培训费、校方责任保险费等统一纳入各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从人力上,区教育局成立了学校安全监督管理股,配备3名专职人员督查和指导学校安全工作,使安全监督日常化,聘请了508名专(兼)职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分散到各学校,学校联合交通、卫生、工商等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整治。

(2)宣传教育与培训

由于多数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自救自护能力弱,教育部门在3月和9月两个“安全宣传月”充分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等形式,对师生进行交通、消防、饮食卫生、用电等方面的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安全演练活动和应对洪水、泥石流、火灾、地震、拥挤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训练,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针对家长参与学校安全工作形式单一这一问题,学校成立“家庭教育委员会”,使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良好;确立学校(园)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的安全工作责任制,以督促少数不够重视安全工作的校长;对学校安全监督管理人员和食堂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为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各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建立心理健康协会,暂时没有条件的学校把“举报箱”改成“知心话信箱”,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关注工作和家庭生活压力过重的教师,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定期举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4)风险防范

大力推行校方责任保险制,以增强学校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

案例:2006年10月19日下午2时30分,小学五年级学生杨某,课间休息时离校外出游泳,不慎溺水死亡。经当地司法所、村委会和死者家属共同协商,由学校赔偿死者家属2.66万元。因学校投了校方责任保险,2.66万元赔偿金由保险公司支付。

4.措施干预前后伤亡比较

该项目启动于2006年,我们以2006年为界对学生伤亡情况进行比较(如表1、表2所示)。

措施干预前:

措施干预后:

02

由表1、表2可知:干预后两年死亡总人数减少了32%,其中,溺水死亡人数减少43.8%,交通死亡人数减少60%;干预后万人死亡率连年下降,成绩显著:2005年上升3个百分点、2006年下降3个百分点、2007年下降5个百分点,表明采取的各项干预措施切实有效,值得推广。

三、结论与展望

1.结论

在x地区安全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将做好校园安全工作的关键概括为:“建好机构、抓好制度、做好教育、关注心理和加强联动”,具体来说:

建好机构,抓好队伍是前提。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到各中小学校,建立健全一整套安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使安全工作日常化。

抓制度建设,突出抓好痕迹管理是基础。出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学校安全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和台账制度,规范痕迹管理。

强化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是关键。通过黑板报、讲座等形式对师生进行交通、饮食卫生、用电等方面的安全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各类安全演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关注心理健康,加强德育工作是根本。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源于德育工作的缺失。学校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各项以提高中小学生道德素质为目标的德育系列活动,形成家长、学校和社会相互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加强部门联动,改善法治环境是保障。中小学安全工作需要众多部门的参与,在加强中小学安全工作法治效力的同时,有效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

2.展望

通过本研究发现,边疆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还须从如下几方面来努力:加大校舍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尽快排除d级危房;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学校食堂和学生宿舍的硬件设施;解决寄宿制学校的校医编制问题;保证各校配备体育专业专职教师;城乡交通环境得以改善。

参考文献:

[1]李慧勤: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云南省在校学生安全问题调查[j].云南教育视界:2008,(5):39~41

[2]李吉泰:农村中学学生安全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2007,(6):25~26

[3]丁克芹:校园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5,(12):78

[4]罗 侃:新西兰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7,(10):76~78

[5]马洪波: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学校责任[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2):38~39

云南踩踏事件篇6

任何一个人都有选择和同性恋爱、结婚的权利,尽管这一权利缺乏社会政策配套还不能完全兑现,但必须承认,在现在,这样的话语已然是一种“正确”。攻击同性恋或剥夺他们的权利,被认为是一种在道德上并不正当的行为。

于是,有一部分“同志”不再隐瞒,而选择了勇敢做自己,向父母和朋友“出柜”(Coming out,同性恋专用术语,指向他人公开自己的性倾向或性别认同的行为)。

然而,“娜拉出走”之后,又怎样呢?他们能接受现实生活的考验吗?他们的未来在哪里?

近年来,我结识了不少“同志”朋友,并一直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在获得他们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我将借着自己对这一群体的观察,在本文中讲述一下他们的生活、工作、感情状况,“出柜”后,他们心理状态的变化,以及“同志”伴侣“出柜”对双方家庭的影响。

等 待

两年前,29岁的松哥毕业于北京某语言大学的同声传译专业硕士,随后在武汉某高校任全职口译教师,同时兼职于口译培训机构,偶尔也在市场上做口译。工作方面,松哥已能独当一面,除了没有买房,生活过得并不差。

研究生期间,松哥认识了比自己小3岁的学弟小宇,不久便确定了恋人关系。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两人的根本冲突才显露出来。松哥对小宇说,自己迟早要向父母“出柜”,只有这样,才能和自己爱的人光明正大相伴到老。相反,小宇认为如果父母知道自己的“同志”身份后一定会崩溃,况且自己还是家里的独生子。

在和家里的一次通话中,松哥的母亲提到自己单位同事的女儿,称她和松哥年龄相仿,单身,长得也挺漂亮,在银行工作,问松哥要不要认识一下。听到这样的话,松哥心里一紧,随即答道:“妈,我这辈子就没有结婚的打算。”松哥告诉我,母亲听到这句话后,沉默了几秒才吞吞吐吐地说:“那,那怎么行,这样,等你春节回来咱们再讨论这个话题!”

2014年春节,松哥在北京和小宇分别后,回到老家,可回家这件事,给他带来的不是一家人团聚的喜悦,而是“一股莫大的压力,几乎快令人窒息了。”

几个月后,毕业季到来,松哥去武汉工作前和小宇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在认识到是否“出柜”是两人的根本分歧后,他们决定和平分手,结束一年多的感情。此后一个月,松哥开始反思这段经历,把自己和小宇的过往记录成一本“个人回忆录”,打印出来后向父母寄了回去。松哥以这种方式,明确地向父母坦白,自己喜欢男人。

不出所料,父母如同遭遇了晴天霹雳。松哥马上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家中,陪伴了父母近一个月。期间,松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父母了解了同性恋的相关知识,慢慢地,父母开始了解,儿子并不是所谓的“变态”。虽然父母的心情和态度不免反复无常,但好在松哥一直陪在他们身边,耐心疏导他们,父母的情绪才大体上保持了稳定。

松哥说,“出柜”后的他“并没有感到很轻松,还要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但的确感到很踏实,做什么事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出柜”前,感觉做什么事都像在空中踩着云,飘着的;而现在,每一份努力都会踩在地上,一步一步朝未来迈进。”

现在,松哥正积极健身、阅读、旅游、交友,内心也慢慢变得强大起来。松哥不断提高自己,就是希望当未来的伴侣出现时,自己在经济上、心理上、父母接受等方面都已做好准备,迎接他的到来。只是,他有一个原则,即对方和他一样,已经对父母公开,可以许诺他一个看得到的未来。

遗 憾

琨哥是一个“哥哥型”的“同志”,生于1986年;前男友小旺是“弟弟型”,比他小三岁。三年前,他们分手,结束了五年的异地恋。

琨哥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小旺是云南人,两人8年前在“同志”交友网站上认识,相互了解几个月后,小旺来到北京和琨哥见面,确立了关系。那会儿,他们还在上大学,由于分隔两地,他们每年只有寒暑假才有几天真正相处的时间。在一起两年后,琨哥和小旺分别对父母出柜,春节期间还见了双方家长,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父母终究是接受了。

可是,尽管得到父母的认同,两人的感情依然面临着许多考验。长期异地,两人只能通过电话、短信交流(后来才出现微信)。大学毕业后,琨哥在北京做程序员,小旺也留在云南做销售。

琨哥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到晚上10点才回家,陪小旺聊天的时间逐渐减少;如此一来,琨哥难免偶尔因为加班漏接了小旺的电话,为此,小旺曾几度大发脾气。多数情况下,琨哥都习惯性地“哄”着小旺,渐渐地,小旺习以为常。可是,小旺未能及时接听琨哥电话时,从没表示过丝毫歉意。由于身处异地,交流不便导致两人之间矛盾潜滋暗长,他们开始不时冷战。

尽管如此,琨哥仍能够感受到小旺的付出。工作半年后,琨哥因程序出错被公司辞退,虽然很快找到了下家,自信心却备受打击,是小旺一直在电话里安慰琨哥,陪他度过了那段低落的日子。后来,琨哥动阑尾炎手术,小旺也请假从云南来到北京,就为了在琨哥住院期间能够陪伴他。

两人原本计划,再坚持一年异地恋,小旺就去北京工作,和琨哥一起生活、奋斗。可是,三年前的一次意外,成了两人分手的导火索。小旺父亲心脏病突发,在送医的路上不幸去世。家里只剩下小旺和母亲。为了不让小旺离开母亲,琨哥向小旺提出分手,要小旺在云南家乡找一个踏踏实实过日子的男人。琨哥说,他实在做不到自私地把小旺从他母亲身边“夺走”。

分手不久后,小旺有了新男友,云南本地某高校一名在读研究生,而琨哥至今一直单身。这对曾经的恋人,不时给彼此打个电话,用琨哥的话说,他们现在更像是“远方的亲人”。

云南踩踏事件篇7

流放云南:盘江河毒瘴愁烟

在云南历史上,有两个四川来的外地人让云南人很佩服。一个是诸葛亮。清代,朝廷在昆明城中心的五华山上修了一个很气派的武侯祠,表示皇帝对云南人“战”和“抚”两手都硬的意思,香火那是相当的旺。另一个是四川新都的杨慎,字用修,号升庵,云南人亲切地称他为“杨状元”。本来嘛,人家真的是第一个踏上云南这块土地的状元郎,他写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也和诸葛亮有点关系。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20多年,《明史》称他“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这么高的学术成就大部分是杨慎在云南取得,也多与云南有关。

关键是,诸葛亮来云南,是居高临下地看待云南这块“蛮荒之地”。他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把云南这个“植物王国”说成不毛之地,老人家眼界也高到天上去了。这一定调,使得后来的人看云南的眼神都带点歧视,直到杨慎进入云南。杨慎是第一个从中原文化的平等视角看待云南边疆文化、山川美景的文化人,正是他对云南人文、自然风光的准确记述,云南在当时的中原文化圈中才被正确的认识。对于云南来说,他在推动的边疆与内地文化交流中独占首功。

正是因为杨慎有这种平等眼光,他在云南的岁月里,上至官员文人,下至贩夫走卒,他都能平等对待,友好相处,以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感动所有人。清代云南白族文人师范感叹道:“迄今已三百年,而妇人孺子无不知有杨状元者!”这样的影响力,是现在多少“大V”“意见领袖”望尘莫及的。

众所周知,杨慎之所以与云南会有交集,是因为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发生的“大礼议”事件,他与多位大臣反对嘉靖皇帝追封其生父兴献王皇帝名号,触怒了皇帝,被“廷杖”后被“流戍”云南。这里说明一下,明朝世宗皇帝朱厚的爹,不是上一任那位有点荒唐的明武宗皇帝,而是兴献王朱。朱厚当了皇帝之后,就想给自己的老爸也封个皇帝的名誉称号。一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事,但在那个时候,一帮大臣从传统的礼法角度来看,这是万万不行的:皇上你爹就从没当过皇帝,要实事求是嘛。

最先领头反对的,是总理朝政的大学士,杨慎的爹杨廷和。杨廷和和皇帝闹到罢官请辞,回家养老。儿子杨慎沿着老爹的道路继续前进,反对皇帝给老爹上皇帝封号,最后和其他一帮大臣被嘉靖皇帝叫人拉下去“廷杖”,也就是打板子。皇帝的“廷杖”可不是随便用板子在屁股上打几下。有的大臣平时锻炼不够,身体素质较差,当场就被活活打死了。由于杨慎人年轻,所以他挺了过来,并被判“谪戍”云南永昌(现云南保山地区)。所谓“谪戍”,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发配充军”到边境的军队里做个小卒。

从此,杨慎就到了云南,一直到老死。

现在有专家学者研究说,杨慎在“大礼议”事件中,看透了封建制度本质,从此具有了反封建的思想,这纯属是扯淡。就是那时的云南老百姓,也搞不清这位少年神童、状元、典型的“官二代”怎么一下子就“下凡”来到云南,就编出了很多民间传说。老百姓说,当时嘉靖皇帝和他的嫂子有些风流韵事,有一天,杨慎上朝时,拿着一把很长的扫帚。皇帝问,这么长的扫帚,你怎么样拿着扫地呢?杨慎答:“抱着扫,抱着扫”。“扫”“嫂”同音,皇帝一听,这个杨慎简直比现在小报记娱乐记者还要八卦,气坏了,就要把他充军。杨慎心里想要到云南,就故意说:“任充四川成都府,莫充云南碧鸡关。好个碧鸡关,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侧脸,马过要下鞍;初一山上石头滚,十五才到高村;三十里长坡,四十里板桥,这头踩着那头摇;那个鬼地方,虼蚤有半斤,蚊子有八两,天天割草喂,叫得嗡嗡响。恳求万岁不要充我到那里去。”皇帝说:“既然你害怕去云南,朕就要你去云南,整你没商量。”

万里云南,九层天栈,千盘险???

传说归传说,其实杨慎当时千里跋涉到云南,一开始也认为云南是个穷山恶水的化外之地,他在入滇路途中曾写诗道:“盘江河毒瘴愁烟,关索岭冰梯雪峨”,并感叹“万里云南,九层天栈,千盘险”,加之与亲人的分离,杨慎的心情可以说低落到极点。然而,当他到了云南,却得到了当地官员和老百姓的热情款待。到了永昌后,巡按郭楠、永昌太守严时泰都把他当作上宾。因为杨慎属于军籍,在军中与将校打成一片,经常在一起喝酒作乐,而且严时泰还干脆让这位大才子管理文书,不让他干军中的粗活。到后来,杨慎干脆离开了永昌,在靠近省城昆明的安宁长住。当时的安宁太守王白庵专门修葺了安宁原有的名胜遥岑楼,请杨慎住进去讲学,做学术研究。

云南踩踏事件篇8

连绵百里的俄而则俄是一个天然的屏障,与其说是绵远相连的一座座山,不如说是一条崎岖蜿蜒的漫漫长路,遥遥几千里,每一个峡谷、每一处险地、每一个危峰都散落着古人的血泪和白骨。“登高一望何雄哉,万山合沓风雨来。日却终古照不到,四时无夏多阴霾。”汉代学者钟骏声的七言绝句再现了小相岭的雄奇险峻和变幻风云,更烘托出一股空灵的悲凉,然而其间更藏有星罗棋布的湖泊,它们受基岩色泽和植被环境的影响而色彩纷呈,而那口神奇的间歇泉和传说中令蜀军将士饮后失声的哑泉也尽皆隐匿于此。这就是我们重访南丝绸之路西线的第四站。

越西灵关古道:让人失声的“哑泉”

对于赶路的人而言,翻越小相岭绝对是件艰苦的事。小相岭路途艰险,从越西往南,海拔1600多米一直到海拔3200多米,山路陡峭,更多的时候,因为深山峻岭,这里留下的都是赶路人匆匆的背影。灵关古道,则是指由汉源县大渡河南岸至西昌境内这一段古蜀道。开凿这条路,更是别无选择的壮举。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曾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的集市上见过蜀布、邛杖和笮马等产自西蜀的商品,并得知大夏国往南的身毒国(今印度)有不少国人在那里做买卖,他猜测在西蜀与印度之间有未被官方发现的通道。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司马相如奉命出师西南夷,终于开凿了“南丝绸之路”中的灵关古道,而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 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灵关古道便从此又多了“孔明鸟道”的美誉。传说,诸葛亮率军南征孟获时,途中遇到4口毒泉,其中之一便是哑泉,人马饮用后,将士们都失声说不出话,直到经指点饮用了安乐泉的水后才转危为安。

在108国道修建之前,翻越小相岭必从越西灵关古道而下。这里自古便是一处险道,在《华阳国志》中蜀王杜宇“以灵关为内户”,鳖灵之孙保子帝曾数次亲率大军攻打青衣羌,而古青衣羌国所在的据点之一正是离灵关仅8公里的芦山。灵关奇险绝要,被誉为“滇蜀之咽喉,西南之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壁立万仞,下临激流,峭壁上至今还能看到栈道凿孔,唐人甚至专门在此设过一个灵关县,防范吐蕃,灵关古道之称,或许也源于此。

即使在两千年后踏上这条路,所踩的依旧是大大小小的石块,有些牢固,有些破碎,忐忑而行。不难想象古人经过这里时,骑者均下马易履步行的艰苦年代。据史学家考证,选择这样艰难同时又并非捷径的路,其理由就在于可以躲避大路官道上的劫匪,实际上,路途的艰险丝毫不亚于劫匪的凶悍。这里曾经繁盛千年,丝绸、瓷器、铁、盐等商品日夜往返在于此,据说,雷雨的天气,山谷中还能听见悠远的铜铃和那清脆的马蹄声响。

喜德登相营:不老树守卫的古驿站

走深山老林,涉深水过桥,既多艰辛,又多猛兽,还有匪事,登相营也成为通过重重艰难险阻后休整的一处大本营。登相营建于明朝,正是为抵御匪患而建。《喜德县志》有此记载:“城墙为条石嵌砌,依山势平面作椭圆形,四开门,地处高寒地区,城内无农业居民,只有旅店、铺房、驻军游击衙署……”作为灵关古道上的重要关卡,登相营像一个孤僻却骄傲的战士,血泪交织出悲壮的青春。

城墙至今保存较好,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苍翠的林木之中,萧索的黑乎乎城墙依旧有哨兵那种“一丝不苟”的劲头。石灰和石块砌筑的墙体,城墙上的城垛、射击孔和巡逻通道,承载着多少难忘的匪事,也为疲惫的商人带来了多少难得的舒坦夜晚,还能想象出他们彻夜豪饮的欢笑声。踩着通往古寨的石道,漫步于城墙下,一个又一个的马蹄窝坑,积满了雨水,明晃晃的,飘飞的雨滴坠入,惊起一个个波圈。奔流的山溪从古寨边流淌过,仿佛是响彻耳边飘荡在山谷中的一串串马铃声。

古寨残存着很多明代建筑,记录着登相营一度辉煌绚烂的“壮年”时光。最初这里只有几户原住民以经营小客栈为生,而后它在民国时曾繁荣一时,成都贩来的盐、布、糖酒、铁器等与西昌运来的玉米、荞麦、牛羊、白蜡等在此交汇,日平均最多可达三千人次,驮马的数量则更是翻倍。时代的变迁,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帮和商队的衰落如同古城墙旁潮湿的草垛,在山雾弥漫中只余记忆的余温。

一棵古白杨树,位于城墙东门40米处的河边,树高十几米,要七八个人才能合抱。据当地老人讲,这棵白杨树的年龄比登相营还要老,神奇的是,它曾多次经历雷击后燃烧,却依然生机盎然,枝繁叶茂,守卫着登相营和这条灵关古道。

小相岭垭口:长满高山杜鹃和海子的自然花园

成昆铁路跨越大凉山支脉小相岭的垭口,海拔2244米的全线制高点,同时也是大渡河流域和雅砻江流域的分界点,也可以说是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理界点,以垭口为界,气象万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也是小相岭最艰难的路段之一。

在第四纪冰川运动的作用下形成的巨大冰斗与漂砾和星罗棋布的冰斗湖、冰川刻槽,使小相岭的地形地貌千奇百怪,危岩峭石如斧削刀琢,似禽似兽,栩栩如生。种类达30余种的高山杜鹃林也毫不示弱,满山遍野虽花海如潮,上山一小时后便开始遭遇陡坡,只能抓着杜鹃树树根或枝桠手脚并用爬上去,甚至连膝盖都会超常发挥。而当那暮色降临,夕阳正红,云霞畅晚,分外妖娆,花海与云海交相辉映,各领。

垭口下一大片乱石坡,一路走来,脚下踏过的石头如雨后春笋,不时在层层堆砌而又杂乱无章的山石上如猿猴般窜上窜下。石头大的如陨石流星,小的如萤火跳蚤,重重叠叠,虚实相间,行走在上面,如履薄冰。有时候只有先用膝盖跪,再慢慢挪向上,稍有闪失,跌落石间,万劫不复。很难相信,这里也曾经有大队人马经过。

岩房青翠满壁,望见的连三海宁静得如同熟睡的婴儿,仿佛弹指可破,惹眼波流连,涤身心迷尘。而从垭口俯瞰下去的蓝色九海如同带着九颗蓝宝石的娇媚女子,开阔的山梁之上尽是仙气回荡,为阳刚的小相岭平添几许柔情。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关于南海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小相岭上湖泊的美丽风光吸引了雪山之神俄罗则卧,他常乘金笆子从雪山下到清澈的南海沐浴,不料竟被上山采药的凡人窥见,俄罗则卧恼怒至极,将金笆子摔向湖心,从此,南海湖中心便金光闪闪。

上一篇:意志坚强的人范文 下一篇:公嬉乱小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