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场”的建立

时间:2022-10-24 04:30:56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场”的建立

【摘 要】 课堂讲究教学艺术,如何能将学生牢牢捆绑在你的课堂情感中,让学生和你产生共鸣,和作者产生共鸣,和文本产生共鸣。使你的课堂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发挥无限的知识外延,让有效课堂变成高效课堂。

【关键词】 教学艺术 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共鸣 求知欲

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场”的作用。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学生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便知下一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情感场”。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由于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学生将确信其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课堂设置导语,融入情景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刚走进语文课堂,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讲故事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了解作者,了解文本,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2 用教材内容的情感陶冶学生情操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的文学作品是心灵的净化剂,它能使人忘却世俗的烦恼,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淡泊一切功名利禄,追求至高至善的精神境界。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没有感情的作品是苍白无力的作品。优秀文学作品是艺术家们用心灵雕刻而成的,凝聚着艺术家们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是他们独特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们曾为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感动;也为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奋发。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无数的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迪,不管是“断肠”的“天涯沦落人”,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领略人生的真谛,扬起生活的风帆。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所在。语文教学是审美的教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是审美特征非常明显的课程,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在审美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象的动力。

3 用自身的情感引领学生情感。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

3.1 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用评价激发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上,不管是正的评价或是负的评价,学生都需要,他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的待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装有全体学生,有博爱之心,让每位学生感到他们时时都在被关注,处处都能受到公平地对待。

3.2 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应该从正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感染就是以情动情,教师教学,就要选择和调整好自己的语气和语调,为自己的积极情感寻找一个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走出课堂,丰富情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个情感培养、内化的机会。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建议学生进行春游、秋游,从中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欣赏家乡的秀美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感情。举行某一读书专题的讲演、辩论、故事会活动;组织学生文学社,指导进行小说、诗歌的创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教育要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增强他们的体魄,而且更要对其进行情感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品德。用无比的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语文老师通过各种手段,牢牢地把学生团结在情感场,像磁石一样,在这个“场”的引力下,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和陶冶。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下一篇:中学历史创新能力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