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时间:2022-10-24 04:27:49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美国20世纪现代文学的经典,对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无论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霍尔顿”式的人物永远存在于每个角落,都有这样的苦闷。这部作品语言风格独特,通过违背常规的语言以及第一人称的口吻刻画了一位生动形象的人物,并且表达了霍尔顿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却最终迫于无奈向现实妥协。

P键词:霍尔顿;语言风格;性格

1 语言风格分析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语言风格独特,通过一些看似不文明的污秽语言,采用第一人称并通过青少年的口吻进行叙述,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再现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的迷惘情绪,提出了严峻的社会和价值观念问题,把主人公的形象性格以及当时美国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入木三分。不仅把整个时代记录下来,还使人物与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闻其声知其人。

1、粗俗

霍尔顿开口闭嘴都是“他妈的”、“该死的”、“混账的”等不文明词汇。例如,“我抽了他妈的太多的烟”,“我把他妈的那些包放到车站”,甚至是喜欢的东西霍尔顿也照样脏话连篇,喜爱的鸭舌帽称作“混账猎人帽”等等。俗语的使用给全书制造了一种叛逆的氛围和厌恶的情绪。这些语言的频繁出现反映了:一方面,霍尔顿的生活习性与周遭环境密切相关,他周围的同学以及室友抽烟、说脏话等恶习使他耳濡目染了许多粗俗的语言;另一方面,他对社会与现实有诸多不满,讨厌虚假、欺诈,他通过这些粗俗语言来排遣内心的郁闷,抒发对“假模假式”的社会的痛诉。

2、俚语

文中大量使用了“老的”一词。如称呼她的妹妹为“老菲”,称他既同情又厌恶的历史老师为“老斯宾塞”,以及那个敲诈他的电梯工为“老毛里斯”等等。霍尔顿使用这些俚语也反映了他的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讨厌学校和周边的同学,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他说着粗俗的语言,夹杂着大量的俚语,想表现得与众不同和特立独行。另一方面,他使用的俗语和俚语[1],其他人也在使用,他是在随大流。因为处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他没有办法摆脱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只能顺从。

3、反正统化

霍尔顿为了表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叛逆,反抗正统的文化,任意篡改语法结构、词性、句型,甚至诗歌。他甚至创造一些词汇。他常在名词后加“y”,本来名词后面加上“y”既可以表达褒义又可以表达贬义,但在霍尔顿那,体现的全部都是贬义,显示了主人公蔑视一切,厌恶一切,充满敌意的思想。

霍尔顿说话随意,不规范,语言中有很多语法是不规则的,混乱的,这正与他的个性相符。他喜欢用附着语,比如在故事开头像“就是如此”“完事了”“什么东西”之类的文字。这类附着语频频出现表达的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意思是“诸如此类”“如此等等”。使用模糊语言是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

4、第一人称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避琐碎,不讳隐私,叙述了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以一个青少年的视角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腻深刻剖析了主人公的复杂心理,不仅抓住了他的理想与现实这一矛盾心理加以分析,而且也紧紧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玩世不恭与恣意放纵。

2 人物形象分析

1、反叛

二战后,美国物质生活逐渐变好,富裕后的美国人有了物质享受后,逐渐忘掉了一些传统的美好的道德要求,人们之间变得冷漠和虚伪,开始觉得精神空虚,对社会越来越不满,信仰也逐渐消失。主人公霍尔顿个性要强,不满于现状,企图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等来反抗冷酷的现实世界。他看不起进了好莱坞的哥哥――DB,对他曾就读过的并且有着很高声誉的潘西中学,他嗤之以鼻;他讨厌学校的实利主义,在他看来学校标榜的要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有头脑的年轻人”全是些鬼话。他认为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几乎都是势利鬼,那个靠做殡仪馆生意发财的奥森贝格就是他的佐证。由此可见,他对迂腐的、专断的、毫无趣味的教育方式有着深深地厌恶感,而且表达出他对在学校接受的信息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并且在心底否认教育为栽培人做过贡献。为此,他通过考试不及格、抽烟、满口脏话等叛逆而没有修养的行为来表达他对所谓的“假模假式”的现实的不满与痛恶[2]。

2、脆弱、敏感

他并不是一个十足的流氓、混蛋,他内心中隐藏着一份细腻的感情,却害怕被打破。他对琴铭记在心,却难以得到一份真挚的爱情;他对死去的弟弟难以忘怀,对妹妹菲百般疼爱,却难以从父母那里获得真正理解的亲情。霍尔顿太过年轻和敏感,这使他越来越趋向更深的自我,当问题发生时他往往是以逃避的态度去消极地忍受,从而不能与他人很好沟通。从他到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家做客这一事件的描述就能说明他自闭的性格倾向。霍尔顿不愿重复前人的生活,着急开始自己的生活。可又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自身迷惘,苦闷,但又朦胧感觉到自己的生活不应该是当下这个样子的。这种痛苦在人类的某个阶段总要出现,就像宿命一样摆脱不掉。他在烦闷得要命,甚至都没法思索的情况下,把招了过来。然而,当事情真的要发生时,他守住了底线。所以,在霍尔顿玩世不恭的背后总能感到紧张和不安定的东西。正是有这样一颗脆弱敏锐的心灵的霍尔顿[3],对社会和生活有更深层次的体验,但同时这样的心灵让他在这庸俗、虚伪的世道上难以适应,让他体验了更多的痛苦。

3、纯真

霍尔顿憎恶与他格格不入的社会,但并不是对于一切都毫无依恋。他内心中仍渴望一份纯真。霍尔顿从妹妹菲的身上可以感受到那份纯真与美好。他渴望成为一个站在麦田边悬崖旁的守望者,守望着一群纯洁无暇的孩子们,守护着他们的天真。他骨子里并非粗俗不堪,偶尔在街上看到墙上下流的字眼时,他会愤愤擦去。霍尔顿还与两位修女有一段轻松的对话,给她们捐了钱。事情过后霍尔顿“心里老是想着那两个修女”,可见心中的那份善良与纯真并未泯灭。

霍尔顿出生在中产阶级之家,金钱所带来的满足与“快乐”于他而言已经失去了诱惑力,他真正追寻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幸福与满足,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现实情况下,无异于天方夜谭。所以他对一切都变得消极,对世界开始感到失望。他渴望通过粗俗的言行与举动来反抗他对世界的不满,但个人力量有限,看到妹妹的天真美好后,渴望去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里,决不会像他的父辈那样絮絮叨叨绊住孩子们自由的脚步,他只是在悬崖边像一块立在那里的警示牌默默守护,像修女为上帝服务一样,他虔诚的为孩子们服务,这应该也是一种皈依。

3 小结

现实生活的喧闹和华丽完全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潜行的欲望和各色各样的感官刺激已经搭上时代快车。如果说当年生活的压迫曾经使霍尔顿感到恐惧,那么今天的人们几乎已经渐渐爱上了压迫,并且难以抵抗它的诱惑,总是不断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缺乏内心精神的追求。因而,“霍尔顿”式这样的人物存在于任何时代的任何角落里,作者也希望通过主人公霍尔顿的愿望表现出对守护纯真的愿望。

参考文献

[1]田娅.刍议《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语言风格.芒种[J].2014,(5):129-130

[2]关晶.探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反叛书写.芒种[J].2015,(1):132-132

[3]王立宏.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分析.语文建设[J].2014,(7):54

作者简介

戚颖(1973-),女,研究生学历,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一篇:小学生语文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冷再生技术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