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文明之《流波曲》的创作与演奏心得

时间:2022-10-24 04:02:02

浅谈孙文明之《流波曲》的创作与演奏心得

摘要:孙文明作为中国二胡艺术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无论是在二胡表演、乐曲创作、乐器革新、音乐教学等各方面均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52年冬,酝酿已久的,以倾诉自己流浪生涯的《流波曲》创作完成。此曲深刻地倾诉了自己在旧社会中遭遇的坎坷和颠沛流离的悲郁之情。可被视为孙文明的人生自画像。

关键词:孙文明;流波曲;演奏心得;音乐内涵

这是本人学习孙文明的第一首乐曲,正是通过这首《流波曲》让我认识了这位伟大的盲人音乐家。当时因为年纪尚小,对这首作品仅仅只是按照谱子上的要求演奏完成,对于其音乐内涵的表现和韵味上的演奏只是单纯的模仿老师或者是录音。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孩提步入成人,虽然没有经历像作者那样曲折坎坷的人生,但在思想情感上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此时的我希望通过研究演奏此曲近距离的认识一个真实的孙文明,用心去感悟那个深处苦难世界里街头流浪艺人的情感世界。

这首作品创作完成于1952年冬天,此时的孙文明入赘上海奉贤县潘家,建国之初生活上的安定使其创作欲望也愈加强烈。回顾过去旧社会苦难的痛苦经历,感慨万千。而这首乐曲正是其前半生的真实写照,是其内心深处强烈情感的真实流露,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叙事诗,它是孙文明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正如作者所述:“《流波曲》表现了过去流落他乡的困苦生活。”如泣如诉、委婉动听的音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位“衣衫褴褛,头戴墨镜,身背二胡,手持竹竿,贫困交加的流浪盲艺人[1]”为了生存奔波于城市的街头巷尾、茶馆酒楼,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苦楚,身处旧社会受压迫、遭歧视的最底层穷苦百姓的形象。

孙文明的二胡把位极大,甚至创造了在《弹乐》中不用千斤的演奏方法,其定弦也要比我们现在的标准要低。在本曲中用(低音so―re)弦演奏为1=bB。音乐材料主要取自滩簧及苏南民歌,江南丝竹甚至京剧的音韵也夹杂其中。整首曲调情绪深沉、节奏平稳、速度变化不大,旋律富有叙事性。作品为ABA带有再现性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其中运用了民间传统的循环变奏的创作手法。全曲没有引子,第一小节的五个音即构成了全曲的音调核心,紧紧围绕着这五个音符展开叙述,经过多次的变化发展而贯穿始终。在演奏这一句时首先要注意气息的调整,如果演奏者此时心情急躁或是极度兴奋时是不宜演奏此曲的,首先我们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联想性思维,在其内心世界勾画出一个特定的情境,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投入到音乐当中,就像演员演戏一样将自己想象成他所要扮演的角色当中,要“入戏”。孙文明的音乐朴实真挚,所以我们在演奏时无需过多的装饰音,就是有也只是轻轻地带过,揉弦的动作也小,频率很慢。乐曲第一个音虽是轻起,弹药加一点松弛的音头,随后的三个音都不揉弦,两拍的长音do要运用孙文明特有的带顿弓奏法,微微一顿,顺势走出平稳的长弓加上不快的揉弦,此时注意气息要像石沉大海一样向下“沉”到底,仿佛一位老人在缓缓地向人们讲述自己的悲惨故事,痛苦的回忆也由此展开。

第2、3小节平稳的节奏上旋律起伏波动,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平实的叙说,委婉的叹息中隐含着极力克制的激动情绪。在这里孙文明采用三指按高音do使其在换音之间自然的带出滑音,这也形成了其个人独特的演奏习惯。我们也可采用此类指法。在第4小节低音la在内弦一指上的透波音奏出,音色浑厚极富江南韵味,在音色上与第三拍外弦上的mi形成鲜明的对比。随后缓缓地结束在第6小节的主音do之上运用波弓加迟到揉弦的手法表现出其内在的韵味。乐曲开头的前七小节即构成了起承转合的关系。这里运用了民间常用的旋律写作手法即“头尾相叠”。这在文学上称为“顶真”,又叫“顶针”、“联珠”,在民间音乐中称为“鱼咬尾”,即前乐句的结尾和后乐句的起始音为同一个音或为相差八度的音。[1]

谱例:

这一主题乐思在中、低音区的陈述表现出作者深沉、压抑、悲伤的情绪,紧跟着在第六小节第四拍上旋律以十度音程的大跳进入高音区中,音乐转为对过去苦难生活发自内心的愤懑与抗争。旋律进一步向前发展,情绪更加激动,在这里出现了与阿炳的《二泉映月》高潮部分相似的音调,据蒋风之先生介绍说,这是孙文明在听到了阿炳作品之后,有意识地将《二泉映月》中的音调吸收到《流波曲》中来的。在这一乐句中出现了多次的同指换把滑音,下滑音的委婉、哀怨,带有一种悲伤的神情,而上滑音的果断、坚决表现出与黑暗社会抗争的勇气,旋律更富有动感,力度强弱变化频繁,情绪更加激动。

结尾的速度放慢,呼吸松弛下沉,在此处我们可以借鉴拍摄电影中的镜头感,将蒙太奇式的淡入淡出镜头拍摄手法运用于表现乐曲结尾的演奏上,音乐渐慢渐弱,镜头也慢慢的拉远,眼前的影像渐渐模糊消失不见了,只留下无限沉思与惆怅。[2]在奏此曲时,我们要准确地抓住乐曲的内涵,注意把握好分寸,不能演奏得过分凄凄惨惨、气息奄奄,音乐的气息上要“深长如丝”,做到“形神兼备”。

在学习过程中,听过孙文明本人演奏的版本,也听过刘长福、宋飞、严洁敏、孙凰等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演奏家的音响录音。同一首作品,不同的音乐诠释、不同的音乐效果,从过去到现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对于这首作品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化,对于音乐的处理更加细腻讲究,音色也更加丰富多变,并且配有多种形式的伴奏,使其在艺术表现上得到了更好的提高与丰富。对于传统音乐我们要秉承“继承与创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选择的继承,结合我们这个时代个人的思想感情体验,为这些作品注入新的血液,新的生命,使它成为符合我们当代人音乐品味与艺术审美观的作品,并得以继续流传下去,这样的传统音乐才是有生命力的、有活力的音乐。

参考文献:

[1] 陈应时.《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及其他[J].音乐艺术,1994(1):9.

[2] 梁欣.《二泉映月》与《流波曲》之比较研究[J].交响,1994.

上一篇:浅析意境的两种审美规范“有我之境”和“无我... 下一篇:论建筑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