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思考

时间:2022-10-24 03:39:25

关于专业与产业对接的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今天聆听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何志方处长和英特尔有限公司教育行业中国大区姜涛经理等专家的报告,学习了研修班提供的大量资料,深受教育和启发,有两点不成熟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对专业与产业对接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所决定

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具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又有职业教育的属性,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地方性高职院校,同时具有地域性,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其基本职责。这三种属性是结合在一起的,而其中尤以服务地方为根本。可以说,高职教育发展的动力不在教育内部,而源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引发的人才需求。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只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上充分体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这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次,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

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更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背景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首要工作。就拿我们江苏来说,江苏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是由核心产业(类设备制造业)、关联产业(零部件制造业、原材料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和附加产业(营销服务、维修服务、咨询服务、租赁服务等)构成的,我们高职院校应该在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咨询指导下,顺应企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依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时调整专业,从而形成学校主体专业的独特格局,主动培养企业急需的高职人才。

第三,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形成学校高职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

有特色才有生存。从学校内部分析,要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构建以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以此形成专业之间的有力支撑,从而打造专业集群的整体实力。专业开发能力反映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所以,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在第一层面上则需要培育一批部级、省级和校级的重点专业群体,从而形成以部级专业为龙头,省级品牌、特色为主干,院级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布局,不断提升专业开发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努力打造并形成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建设急需、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方向,且具有很好就业前景的主体专业,为构建高职院校科学合理专业结构、形成学校特色奠定了基础,也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下了基础。这几年,我校非常重视重点专业的建设,拥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围绕这些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了若干优秀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毕业生,满足地方的需要。

二是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方法与路径

政府要发挥在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完善学校自主设置、地方统筹、行业指导、国家备案、信息公开的专业管理机制。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围绕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配合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等职业学校根据行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开展人才培养。对高职院校来说,专业与产业对接,就是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接:

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和地方产业都是以组群的形式出现的,在专业组群与地方产业组群的内部,它们又各自以一定的方式形成具有一定连接顺序和结构方式的专业链与产业链。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形态。高职教育要研究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认真梳理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寻获相应的专业链,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可使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生共荣,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比如,汽车产业现在成为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链包括汽车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维修以及其带动的上下游相关行业。作为高职院校,我校很早以前就开设了汽车技术及汽检专业,受汽车市场的影响,又相继开设了汽车技术服务及汽车营销专业,逐渐建立了相关的专业链,为地方产业链服务。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专业强则学院盛。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根据地区经济中产业结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人才规格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调整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改造。改造传统专业,走内涵发展之路,更新改造那些知识面、适应面过窄的专业,设置弹性强、后劲足、上手快、适应面宽的专业。二、合并。合并相近专业,体现一门进、多门出的思路。如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商务等,通过合并,形成一个专业和若干个专业方向,既可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又有所侧重,增加了专业适应市场的弹性和张力。三、创新。适应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开设新专业。如我校开设船舶专业、房地产经营与评估、新能源应用技术专业、韩语专业,就是适应南通地区产业结构的需要。通过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这样,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成长道路才会越走越畅。

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对接。以就业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毕业生就业率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体现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的结合程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专业数据的采集、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招生状况的分析、用人单位意见来全面审视学校的专业现状;另一方面,根据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的新要求,反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我校连续六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正是因为专业设置贴合了南通地区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制,按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良好。

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高职教育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上一篇:探索如何做好企业转型时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下一篇:对能源企业海外市场跨文化管理的几点建议